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郑渊洁作品中“儿化语言”的特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4408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指“作家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创作出来的,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领会其精神实质的文字”,其特殊性是“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阶段性”,其语言的特点是“浅显、语言具象化、语言幽默感”。本文使用“儿化语言”统称儿童文学所特殊运用的、接近儿童语言的特殊语言形式。“儿化语言”是接近于口语的书面语,是成人创作的、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语言。
  在众多儿童文学形式中,童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郑渊洁的童话流传时间长,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了80年代至今的几代儿童,并且其语言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舒克贝塔历险记》是郑渊洁童话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童话,本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其进行文本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共得到语料五十余万字,词种17785个。下文将具体介绍郑渊洁“儿化语言”的特色。

  二、“儿化语言”特色

  大部分童话是由成人作家创作的,受众是处于动态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儿童阅读童话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娱乐和兴趣需求,其次是成人期望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等要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创作者、受众和童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童话的创作者既不是儿童,也不是儿童语言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但其创作出的读物需要符合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点,能既让儿童读懂并喜欢上读物,又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教育与提高。因此,创作者需要通过对语言的特殊运用,使“儿化语言”浅显易懂、语言口语化,以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但又需要适当的语言超前及偏离,让儿童有一定陌生感,以及使用游戏精神和个性化语言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笔者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舒克贝塔历险记》的语料处理、统计,从其语言功用分类,总结出以下几条《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儿化语言”特点。

  (一)符合儿童语言认知水平的语言设置

  1.句子短小,对话体多

  儿童有限的语言知识和认知水平,限制了童话语言的复杂程度,创作者在创作童话语言时,必然选择浅显易懂的语言。浅显易懂的语言要求句子的长度不能过长,过长的句子承载的语言信息量大,并且儿童的注意力时间与成人相比较短。因此,句子过长,容易超出儿童的认知能力,造成儿童无法理解甚至丧失阅读兴趣的后果。从《舒克贝塔历险记》的词频降频表上看,前十个高频词中,含有关键的标点符号,分别是句号、逗号和双引号。如表1所示。
 论文摘要
  表1中,句号和逗号属于首位和次位的高频词,这与笔者处理并统计过的其他语料的句号和逗号的频度位置相似,都属于词条的高频区;但在表1中逗号和句号的频度相差较大,句号的频度是逗号频度的一倍多,在其他语料中句号的频度要小于逗号的频度。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了,一句完整话的后面用句号;而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舒克贝塔历险记》句号的频度大大高于逗号,这说明其使用的句子较短小,而不使用多个分句构成一个长句的形式。这样的句子设置符合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长短的特点,且短小的句子,相比长句,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的轻松、愉悦的感受。
  此外,童话的文体为书面体,如果使用较为正规的书面语,儿童阅读起来会比较困难,而对话体、口语形式的语言是儿童较为熟悉的语言形式,接近儿童日常使用的语言,能减少儿童阅读时的陌生感,减少阅读障碍。表1中双引号属于高词频区,说明《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使用的对话体较多,通过对话的形式,缩短童话语言和儿童语言认知水平间的距离,且对话体能增大语篇使用口语的范围。
  对话体多还体现在人称代词的词频排序上,如表2所示。
  论文摘要
  《舒克贝塔历险记》是从局外人视角叙述的童话,按常理,第三人称“他、她”的使用频度应该最高,但在表2中,人称“我、你”的频度却高于“她”的频度,并且“他”与“我”的频度相差较小,而“我、你”在局外人视角叙述的文篇中只能出现在对话体中对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指称,这说明《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对话体多是不争的事实。

  2.用词简单,形容词以单音节性质形容词为主

  用词简单的语言设置,也能让语言浅显易懂。在汉语的主要词类中,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描述、修饰,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童话中形容词的使用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童话词汇使用的难易程度,因此,笔者注重分析《舒克贝塔历险记》形容词的类型和词频。通过统计发现,在形容词中,性质形容词的词种和词频和远远高于状态形容词的词种和词频和,在性质形容词中,以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为主。如表3所示。
  论文摘要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形容词描摹事物的状态,状态形容词的修辞功能比性质形容词强,因此,状态形容词的文学性也高于性质形容词的文学性。《舒克贝塔历险记》性质形容词的词种和词频和较高,说明童话在选择修饰语时,选用了较为简单的形容词,例如词频较高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都是比较简单常用的,如“大、小、好、多、快、长、坏、高、新”等,并且在三音节和四音节的状态形容词中,叠音的状态形容词比例较高,例如词频较高的四音节状态形容词中如“蹑手蹑脚、老老实实、密密麻麻、清清楚楚、摇摇晃晃、隐隐约约、辛辛苦苦、浩浩荡荡、黑咕隆咚、花花绿绿”,这前十个高频四音节状态形容词中,叠音形式状态形容词的就占了80%,这说明即使是对于儿童阅读难度较高、文学性较强的状态形容词,创作者也选用了较为简单的状态形容词构词形式。

  3.少省略主语,少遵循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指“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减少言语活动中能量的消耗”,即确保信息传递的简洁和缩略的表达形式。但在《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人称使用却很少遵循经济原则。如下段语料所示。
  舒克驾驶直升机尽情地在天上飞,他很兴奋。舒克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他决定去找点儿吃的。舒克操纵直升机下降高度,他把头探出飞机,注意观察地面。“救命!救命呀!”舒克忽然听到地面上传来呼救声。舒克一看,是一只蚂蚁掉进水洼里,它正在拼命挣扎。舒克急忙将直升机开到了水洼上空,然后操纵飞机垂直下降。“我来救你!”舒克把头探出飞机,大声喊。
  上段语料中,未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例如“他很兴奋”“他决定去找点儿吃的”等句中,如果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考虑,省略“他”是可以接受的,省略后不会造成理解错误,但上段语料中却未遵守经济原则。

  (一)适当的语言超前、陌生化设置

  童话具有教育性,要求童话创作者运用适当超前的语言,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语言能力,并且陌生化的语言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儿童的阅读欲望。《舒克贝塔历险记》中的使用的成语就是适当语言超前设置的体现。如表4所示。
  论文摘要
  表4是《舒克贝塔历险记》中频度最高的十个成语。从表中可以发现,这十个成语的成语整体含义,都大约等同于其四个成员单字的意义之和,并且这些成语在儿童经过小学语文教育之后,已经成为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
  因此,《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使用的成语,一方面给儿童阅读带来陌生感,另一方面又控制了陌生感的程度,确保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阅读的快乐。这说明“儿化语言”并不是一味地简单和低端,而是一步步向成人语言靠拢,是符合儿童正处于动态成长过程中这个特点的。
  此外,在《舒克贝塔历险记》中,创作者常借童话主人公之口说出具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如“贩卖正直的人最不正直”“有学历的笨蛋更麻烦”“猫是因为有老鼠才受到人的优待”“没有良心的好名声能算个好名声吗?”等,这些有哲理的话语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或许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但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具有游戏精神的语言设置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审美品性之一。游戏精神能让儿童在阅读童话时有娱乐的感受,在快乐中接受童话。在《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主人公是两只小老鼠“舒克”“贝塔”和小男孩“皮皮鲁”,这篇童话讲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惊险生活。仅就此篇童话的人物属性而言,被成人视为“过街喊打”的老鼠成了童话中的英雄,成为了惩恶扬善的好榜样,这颠覆了老鼠原本的属性,也颠覆了儿童所受到的传统教育,能给儿童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此外,游戏精神还体现在童话中人物的名称设计上。
  如表5所示。
  论文摘要
  从表5中可以看出《舒克贝塔历险记》的人名不同于传统的中国人名,从字面上看,没有实意,更像只表音的外国姓名;从音律上看,“舒克、贝塔”和“皮皮鲁、鲁西西”这两对人名简单,朗朗上口。笔者认为,这种人名的陌生化设计,能让儿童快速记住人物名称;且没有实意的名字,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姓名设计,能让读者产生游戏感。

  三、“儿化语言”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级读物”

  瑞士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代表性论着《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提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对于《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使用的“儿化语言”,儿童首先需要“读懂”,即语言需要符合特定阶段儿童的认知同化能力,如上文提到的“句子短小、少使用经济原则、形容词较为简单”等特点;其次,在“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读饱”,即含有使儿童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如上文提到的成语的使用以及“成人话语”的使用。诚然,《舒克贝塔历险记》这一童话,并没有严格的阅读儿童年龄阶段限制,但是选择它的读者的基本需要都是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读饱”,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分级读物”是指按照母语读者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所编写的不同阅读材料,“分级阅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是图书的适读性与可读性问题”。分级读物的适读性和可读性,也包含“易读性”——儿童读者在自身的智力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基础上能够读懂读物,即读物的“写作形式方面的易于懂得和理解”。1935年出版的《导致书本易读的因素》,记录了其作者对影响易读性的要素进行的研究,他们最后筛选出5个影响书本易读性的要素,包括非常用词、人称代词、句子的长度等;此外,国内的学者张宁志认为生词量、语法项目的数量、句子的长度等都是影响易读性的因素。
  《舒克贝塔历险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模糊“分级读物”,其读者有一定范围内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特点。上文中分析出《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儿化语言”具有“句子短小、对话体多、人称省略少以及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多”等特点,是符合当前国内外读者提出的影响“易读性”因素的。因此,“儿化语言”是符合“易读性”要求的。
  本文结合文本分析以及语料库的方法,总结出《舒克贝塔历险记》的“儿化语言”特色,展现了童话语言的特殊性,即既有符合儿童认知和心理特色的语言设置,又有适当超前的成人语言,并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阶段理论以及分级读物等理论相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儿化语言”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华杰.儿童文学论[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2]孔宝刚.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黄明超.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泉根.理性看待新世纪的分级阅读[J].出版广角,2011,(6).
  [6]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