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3 共2120字
论文摘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1], 由爱泼斯坦 - 巴尔 (EB) 病毒感染导致 , 多发于小儿 , 对小儿成长发育造成威胁。通常 IM 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且随着不典型案例的增加 , 使 IM 诊断困难性明显提高。为了提高患儿确诊率 , 减少误诊、漏诊 , 本文分析90 例患儿的临床特点 , 总结实验室检查结果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 90 例 IM 患儿均于 2012 年 5 月 ~2014年 6 月到本院就诊 , 均与 IM 诊断标准相符 ;其中男 58 例 ,女 32 例;<1 岁 7 例 , 1~3 岁 20 例 , 3~6 岁 28 例 , >6 岁 35 例。

  1. 2诊断标准[2]典型 IM 症状 :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 ;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超过 10% ;EB 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

  1. 3治疗方法 患儿均充分休息 , 给予退热、保肝等常规治疗 , 取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 重症患儿以免疫球蛋白治疗;若患儿合并细菌感染 , 取抗生素处理。

  1. 4临床表现 发热 82 例 (91.1%), 咽峡炎 72 例 (80.0%), 咽部分泌物白色 21 例 (23.3%), 淋巴结肿大 68 例 (75.6%), 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发 38 例;双眼睑水肿 35 例 (38.9%),咳嗽30例(33.3%), 肝肿大52例(57.8%), 脾肿大20例(22.2%),皮疹 21 例 (23.3%)。

  1. 5实验室检查 WBC 总数为 (5~10)×109/L 18 例 (20%),超过 10×109/L 72 例 (80%) ;白细胞分类 :异型淋巴细胞≥ 10% 82 例 (91.1%), 淋巴细胞 80 例 (88.9%) ;肝功能异常38 例 (42.2%) ;尿常规异常 3 例 (3.3%), 1 例血尿 (++), 1 例尿蛋白 (+) ;心肌酶异常 8 例 (8.9%)。EB 抗体检测 :83 例患儿入院 1 周衣壳抗原 (VCA)-IgM 阳性 , 占 92.2% ;7 例患儿于入院第 2 周后复查呈阳性。

  2结果

  2. 190 例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IM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在实验室检查中:WBC 总数升高 ,异型淋巴细胞超过 10% 或总数超过 1×109/L。在 EB 病毒抗体检查中 , 急性期为阴性 ;阳性为 :VCA-IgM 初期阳性 , 后转阴 ;双份血清 VCA-IgG 抗体滴度超过 4 倍增高 ;EA 抗体一过性升高 ;VCA-IgG 初期阳性 , 或阳转。

  2. 2患儿治疗与转归 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 , 均治愈 , 疗程 7~24 d ;退热时间 3~10 d。血液系统及化验指标经病情改善而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8~18 d, 淋巴结、脾脏缩小,异型淋巴细胞减少。

  3讨论

  IM 是好发于小儿时期的急性传染病 , 由 EB 病毒 (EBV)感染导致。EBV 为疱疹病毒属 , 为嗜淋巴细胞 DNA 病毒 , 会侵及 B 淋巴细胞 , 促使靶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及潜伏 - 活化[3]。

  IM 具有自限性特点 , 无并发症 , 通常有良好预后 , 病程 7~14 d,但病情反复 , 少部分患儿缓慢恢复 , 低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存在数周 , 甚至数月。IM 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 ,不典型性 , 使 IM 诊断困难。在回顾 90 例患儿临床表现时 ,主要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而采用新的诊断方法 , 明确患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提高确诊率 , 及时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室检查中 , WBC 总数升高 , 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 或总数超过 1×109/L。但通常异型淋巴细胞并不能确定 ,患儿出现其他病毒感染时 , 也会升高 , 因此在临床诊断时 ,需要根据患儿临床特点 , 并综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IM 病程通常是在 14~21 d, 病死率约在 1%~2%[4], 多是呼吸衰竭、心肌炎等疾病导致死亡。由于 EBV 会导致潜伏性感染和增殖性感染 , 进展为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 ,对小儿健康带来极大威胁。EBV 感染具有一定季节性 , 春夏两季为高峰季节。EBV 存在 5 种抗原成分 , 均有各自抗体 :

  VCA, 在 IgM 抗体早期出现 , 在 1~2 个月后消失 ;可推迟 , 或持续长期 , 无法区别新近或既往感染 ;早期抗原 (EA), 可再分弥散成分 D 和局限成分 R, 为 EBV 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抗原 , EA IgG 抗体是 EBV 活跃增殖标志。患儿于病后 3~4周 EA 值至高峰 , 持续 3~6 个月 ;核心抗原 (EBNA), 会持续终生 , 标志既往感染 ;淋巴细胞决定膜抗原 (LYDMA), 代表既往感染 ;膜抗原是中和性抗原 , 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相同。在 EB 抗体检测中 , 急性期为阴性 ;阳性为 :VCA-IgM 初期阳性 , 后转阴 ;双份血清 VCA-IgG 抗体滴度超过 4倍增高 ;EA 抗体一过性升高 ;VCA-IgG 初期阳性 , 或阳转。

  总的来说 , IM 诊断困难 , 具有复杂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应综合考虑、观察及检测 , 确保诊断准确。患儿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

  总之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 ,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 , 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 , 减少误诊 ,提高诊断率。

  参 考 文 献

  [1] 陈红英 , 刘春艳 , 邹艳 , 等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18例临床特点分析 .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 2013, 18(2):81-83.

  [2] 刘忆光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 北京医学 , 2013, 35(4):311-312.

  [3] 石凤英 , 丁学勤 , 刘辉 , 等 . 165 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 2007, 12(4):180-182.

  [4] 赵开明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 河北医药 , 2011,33(14):2129-21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