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是一项综合医学科学,属于比较特殊的科室,主要研究幼儿、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与保健、疾病防治与治疗,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儿科诊疗和护理都有一段的难度。本文汇总了8篇“儿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广大毕业生参考。
儿科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之第一篇: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门诊在2017年3月~2018年4月接诊的100例小儿患者。并随机分为甲组(50人)和乙组(50人)。甲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法,乙组在甲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予以安全管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医患纠纷发生率和安全管理得分情况。结果 护理满意度乙组高于甲组分别为96.45%和78.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管理得分乙组高于甲组分别为(72.5±4.1)和(94.09±2.7)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医患纠纷发生率乙组低于甲组得分为6.41%和21.4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儿科的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效果显着,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的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证。在临床的护理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儿科,护理满意度,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儿科患者的明显特征就是沟通理解能力差,自我防范意识薄弱,对于自身的病情无法做出清晰的表述,但护理患儿的要求又比较高难度大,家属的护理水平又有限,因此,家属和相关医护的风险意识要提高,且有对应的措施[1]。以便于医生更好的治疗。此次回顾性研究我院门诊在2017年3月~2018年4月接诊的100例小儿患者,探讨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门诊在2017年3月~2018年4月接诊的100例小儿患者随机分为甲组组(50人)和乙组(50人)。其中甲男21例,女29例;年龄在7个月~10岁,住院时间5~20天;乙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1岁,住院时间7~22天。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甲组患儿主要予以基础护理,乙组在甲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予以安全管理,包括以下几项:(1)对护理人员给予系统的培训,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并且通过培训后的结业考核才能毕业,批准上岗。考核不过的人员培训继续,直到考核合格.上岗后由富有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带领实践学习,规避风险,当能够独自完成复杂的护理工作后,学习结束[2]。(2)加强监督管理: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四组,组长每月不定期抽查组员的工作情况。对护理情况、操作和记录等进行评分,并指出不足,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正。(3)加大宣教力度:患儿年龄较小,安全意识淡薄,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就尤为重要,家属在护理期间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患儿病情的恢复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向家属讲解药物的食用方法,患儿的饮食禁忌等。通过手册和电视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更多的宣传,进而提高患儿以及家属的安全意识[3]。(4)改进基础设施:将水龙头换成感应式,菱角处粘贴防撞条,查房后洗手,消毒纸巾代替毛巾,病房门口,卫生间,护士站放置洗手消毒液,方便使用。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安全管理得分和医患纠纷发生率,此次研究采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评分量表和护理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估安全性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对本次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来表示,检验用t,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乙组高于甲组分别为96.45%和78.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组间安全管理得分及医患纠纷发烧率对比
安全管理得分乙组高于甲组分别为(7 2.5±4.1)和(94.09±2.7)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医患纠纷发生率乙组低于甲组得分为6.41%和21.4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科患者的明显特点就是年龄小,沟通和表述能力差,因此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安全和质量要求很高[4]。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时出现安全风险的原因有:(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明确:责任分工不清晰,奖罚不够分明,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易出现懒散的现象;(2)护理工作繁重: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一,限制了工作能力和发展,易出现护理风险;(3)环境设施不健全:患儿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有跌倒、磕碰等类似现象发生,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有效保护患儿,也加大了医患纠纷发生率;(4)缺少健康教育宣传:有些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了解匮乏,再加上常常担心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因为担心,会常常想医护人员询问关于治疗的各种问题,例如:治疗效果用药方法等。久而久之就会对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安全管理护理的主要内容是患儿的身体和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保护患儿的安全是家属和医护人员最重视的,护理人员应当有健全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意识。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不但提高自身能力,还能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此次研究发现,护理满意度,安全管理得分,乙组均高于甲组,医患纠纷发生率,乙组低于甲组。此次研究证实,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安全管理护理,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安全性也明显提高,明显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成效显着,且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晓晓,林亚,徐雪和,吴伟萍,金晶.护理安全管理在中医外科病房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8):188-189.
[2]张风梅.细节管理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7):2188-2190.
[3]周学恒,朱伟丽.病房安全管理中应用管理即是服务理念的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7):159-161.
[4]杨秀阳.护理安全管理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11.
儿科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之第二篇: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中探讨
摘要:目的:鉴于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布的减少小儿输液, 减少小儿药物毒副作的号召, 小儿推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方法:根据小儿临床疾病釆用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治, 给与制定相应的推拿处方。结果:小儿推拿的临床疗效显着, 有效率达到95%以上, 减少了药物毒副作用, 简单易行, 值得推广。结论:开展小儿推拿绿色治疗后, 降低了临床风险, 达到了以推代药, 以推代治, 减少儿童伤害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推拿,临床,探讨
小儿推拿[1]主要是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 通过作用于患儿体表穴位, 使经络疏通、气血通畅, 最终达到调节五脏六腑。调节机体的功能, 达到治疗、保健、促进和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及自然抗病能力的目的。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法。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 从整体人手, 辨证施治.通过穴位点按推拿、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治疗、保健方式。推拿还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及血清中补体的效价。此外推拿还可起到健脾畅肠和清热解毒等功效, 在治疗小儿疾病中取得显着疗效。
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 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 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 免除了服药、打针之苦。减少静脉输液次数, 降低了输液风险及不良反应。是一种非药物、无痛苦、临床疗效高的手法治疗。现已成为国际儿童治疗、保健的重要方法。在儿科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10岁以下的儿童, 其治疗范围广泛, 可主治厌食、消瘦、腹痛、腹泻、呕吐、便秘、发热、咳嗽、黄疸、斜颈、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疾病。
小儿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病理特点表现为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小病情变化, 比成人更为迅速而错综复杂。故对小儿疾病的诊治, 必须根据小儿病理特点, 辩证准确, 取穴精确, 治疗及时, 手法轻重适宜, 时间得当。
一、病案分享
王某某, 4岁, 高烧2天, 体温39~39.5摄氏度持续发热, 中间退过2次, 孩子面色潮红, 舌红苔剥, 苔黄腻。查体:腹稍膨隆, 精神差, 吃西药退烧效果不明显。
中医认为, 由于小儿“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故朱丹溪有“凡小儿有病皆热”, 王肯堂有“小儿之病, 为热居多”等论述[2]。
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推拿处方:开天门1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100次→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20次→退六腑100次→ (运内劳宫) 打马过天河20遍→推脊柱200次→拿肩井5次 (积食者多加摩腹3分钟, 流涕者加分推迎香30次)
做完后半小时, 让孩子回去喝点温的大米粥, 之后两小时左右高热退了, 体温正常。这个时候嘱咐家长继续做推拿治疗, 注意饮食护理。推拿三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二、案例分享
杨某, 男, 1岁半, 腹泻1月余, 每天腹泻5~10次, 大便稀薄, 酸臭味、消化不良, 面色发黄, 舌苔厚腻, 食欲及睡眠差。大便检查可见便稀并夹有奶块及脂肪滴。无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好发于2岁半以内的婴幼儿, 故又称“婴幼儿泄泻”。本病四季皆可发生, 尤以夏、秋两季最多。小儿脾常不足, 易因乳食不节或不洁, 或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损伤脾胃, 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不愈等致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脾胃运化失职, 不能腐熟水谷, 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水谷不分, 合污并下而成泄泻[3]。临床上腹泻的婴幼儿, 家长往往给予口服抗生素, 治疗效果不佳, 加服蒙脱石散, 肠道益生菌也是收益甚微;本来婴幼儿口服药物因口味欠佳而服用困难, 况且疗效不佳, 给予小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后, 往往事半功倍。小儿推拿让患儿不必服药, 不用输液, 根据他的体质和病症给予施治, 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临床诊断:小儿腹泻病
推拿处方:开天门10次→补脾经100次→补胃经100次→揉板门60次→推三关100次→揉中腕100次→揉天枢100次→逆摸腹4分钟→推上七节骨及揉龟尾100次→揉足三里60次→拿肩井5-10次
持续小儿推拿7天, 每天1次, 患儿每天大便1~2次, 性状正常。大便检查正常, 食欲及睡眠好转。
禁忌证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 效果良好, 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 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 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 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 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及专业培训人员执行协同治疗。
我科开展小儿推拿绿色治疗后有效率在95%以上。小儿推拿流派渊远流长, 百花齐放, 期望小儿推拿未来能以推代药, 以推代治, 力争创名院!爱护、关爱儿童, 减少伤害!
参考文献
[1]胡正明.夏禹铸《幼科铁镜》中小儿推拿简介[J].按摩与导引, 2014, 20 (2) :78.
[2]邰先桃, 熊磊《小儿推拿学》2018 88
[3]吴强, 邵瑛, 唐纯志, 金炳旭等.基于“健脾益气”思想运用小儿推拿及中药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腹泻症的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16
儿科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 | |
第一篇: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 第二篇: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中探讨 |
第三篇: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 | 第四篇: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究 |
第五篇: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第六篇: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的应用分析 |
第七篇:儿科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研究 | 第八篇:浅谈儿科处方用药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