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动漫设计论文

非遗文化在动漫角色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来源:四川戏剧 作者:李骁潇
发布于:2022-12-30 共6506字

  摘要:新媒体技术日益革新,动漫文化逐渐成为我国大众追捧的流行文化之一。随着日益增温的市场热度,动漫角色创作的概念思维创意枯竭,出现了一些抄袭、照搬的现象。因此,如何抓住我国大力保护非遗文化的契机,打开非遗文化的创意宝库,丰富动漫角色的设计方法,增加动漫市场的热度,形成共赢的局面,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动漫角色;非遗文化;设计方法;融合;共赢;

  一、非遗文化与动漫角色的互促性

  伴随着动画电影的兴起,动漫角色逐渐成为大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焦点之一。与此同时,角色指代的动画人物及其相关商品,进一步延展到电视、书籍、杂志连载的动植物、机器、绘本童话等拟人化的登场人物。角色对“人”的模仿需求,表明角色概念的思维建构方式,1需要在文化知识体系影响下,不断学习、理解、重组角色认知世界的独特思维方法,调整适应环境所需要的行动手段,建构外在物象的视觉感官表现体系。

  在人性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动漫作品出现了“黑猫警长”“葫芦娃”“孙悟空”等经典拟人角色。其中,“孙悟空”对猴子这一动物形象,赋予了“祖籍东胜神州”的地名标签、“由开天辟地的仙石孕育而生”的生育延续、“带领群猴”占洞称王的行为样态以及“美猴王”称谓等复合拟人特质,产生了人性的共鸣效果,因而可以轻易触达受众情感,引起受众关注角色的人性与人自身的关系。当动漫角色的人性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和价值被认可的时候,角色的内涵力、趣味性不断形成对文化传播的拉动力,借助新媒体技术的高频传播,结合角色焦点话题的传播力、持续性甚至时代性,可使得创意角色成为文化宣传的助推剂,逐步丰富文化的社会传播途径。因此,“孙悟空”这一角色不但在国内成为经典,而且因其国风形象的独特性,逐步走上了世界舞台。通过这一动漫角色的交流、演变、深化,“孙悟空”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东方明星”,受到世界范围的设计者与推广者的青睐,快速掀起如日本《七龙珠》动漫、美国《美猴王》漫威英雄、韩国《花游记》等真人电影的动漫角色设计浪潮,形成“孙悟空”角色文化的商业潮流,吸引了大范围、大批量的角色粉丝,并产生了少有的周边产品与定制需求的文化增值,拓宽了角色创意市场渠道。

  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与动漫角色拥有互促关系。动漫角色通过非遗文化,产生了社会易融性,轻松地建构了角色存在的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竞争手段等基础属性,增加了角色的丰满度;同时,有了非遗文化的支撑,动漫角色就相对容易地成为细腻共情的共鸣体,让受众以“讲错话”“办错事”“有血有肉”等自身个性化的比对方式,积极了解动漫角色所涵盖的文化类型,深入体验角色所体现的的哲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文化内核,在角色精神内涵的感召下,确定对角色商品的选择,确保消费得以实现。

动漫设计

  二、助力动漫角色的概念设计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瑰宝。我国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传承指导方针。2在5G高速信息化时代“万物互联”政策背景的驱动下,利用动漫技术的创新性、影响性、结构性特征,使之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政策红利进行跨界融合,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动漫角色概念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非遗文化进入动漫角色概念设计,是中国动漫角色发展和创作的必然途径。代表普通民众的风俗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凝练、结晶的“通用民俗”精华,它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为动漫角色概念设计的原创故事剧情层、寓意符号层、肢体动态行为表现层、外在表象包装层四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提供了创造性的动力。

  (一)非遗文化有助于建构动漫角色的原创故事剧情层

  当今国外动画作品在动漫角色的技术设计方式上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由中国公司进行技术制作,而我国动漫作品缺少的是创意与“讲”故事的能力,从而导致具有高度相似性的角色和剧情频繁出现。为此,动漫创作必须对有长期积淀和丰富传承的非遗文化进行故事挖掘,使动漫角色的成长过程、交流关系、背景环境等与非遗民俗进行关联,用非遗文化中特有的民俗和故事撑起动漫角色概念设定的细节,构建动漫角色概念设计逻辑中的故事“调性”,用非遗民俗故事的活态传承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动漫角色概念设计进行输血和造血,为动漫角色打造极具鲜明个性的灵魂,快速引起市场的关注。

  佛山民俗文化醒狮中的“迷童子”,以浸柚叶之水泼洒于手,用虔诚之心向土地上香,以神显灵“降仙童”的方式,让已逝的民间精通武术狮艺的大成者以“转世传承”的方式降临人世,给年轻的舞狮者以自信激励。3这一民俗行为方式,与动画电影《姜子牙》中的女孩苏妲己“小九”的角色设计方式相类似。《姜子牙》即采用“降仙童”民俗类似的设计方式,让苏妲己被狐妖九尾附身,使其自身能力改变,又用“宿命锁”将她与九尾的生命连在一起,使其拥有人妖两面的多重性格,从而获得了观众的共鸣。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不但能为动漫提供故事,也能为动漫角色的设定提供民俗行为习惯的思维逻辑,帮助动漫角色设计师讲好故事。在电影《哪吒》中,设计师遵从普通民众改变底层命运的意愿,采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非遗民俗思维进行设计,抛开家庭出身、性别、文凭、地域文化等成见标签,把“哪吒”设定为市井文化中“黑眼圈、一口烂牙”的小恶霸形象,打破了经典神话中可爱的莲花化身的形象,获得了现实中渴望主宰命运、奋力拼搏的劳苦大众的关注,从而让动漫角色深入人心。

  (二)非遗文化有助于建构动漫角色的寓意符号层

  非遗各类传承文化中的深层次寓意,反映着大众日常生活中对事、对物,及个人的品格倾向,其源自于日常生活,随着岁月的洗礼与筛选,其饱含的大众对人生、自然、历史、社会等更“好”认知的方位感知与抉择,帮助着创作传承者将情感、理性与追求等凝结于动漫角色中,赋予其非遗民俗大众心理的共鸣。

  当动漫角色的故事脉络确定后,非遗民俗文化必然会影响动漫角色故事背后的寓意属性。闽鲁地区流传的非遗妈祖形象,以非人形化的“枯槎”“红光”示人。随着非遗民俗文化发展,妈祖传说也加入了圣迹、灵应等内容,逐渐衍生为“朱衣旋舞”“青圭蔽朱旒”的“拟世”“传世”的理想化形象,4期盼在世俗中能出现“普渡众生”的“神性”人物,以此激发受众的崇尚心理。这种变化,自然影响到动漫角色寓意属性的设定。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的主角椿、湫、鲲以及相关人物名字的设定方式,正是模仿了《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多音、神性的象征方法,为普通观众提供“神性”信念的理想追求与情感慰藉,使大众能轻易接受根据《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故事创作的嫘祖、灵婆、后土爷爷、祝融、鹿神等特殊动漫角色称谓,从而反推市场关注点,使其聚焦在具有东方传统神韵的热点动漫话题上,增强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了节日庆典、祈福纳祥、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等各式各样的民间活动,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民俗技艺、工艺、知识、行为等极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内容,把内容摘选、归纳成为大众日常喜爱的“物象”外形符号,结合“象征寓意”,形成剧情承上启下的串联“介质”,交叉应用在动漫角色的形象创建中去,在丰满角色的同时,还能使剧情的戏剧性得以增强。

  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1》中,主角阿宝形象设定正是使用了寓意符号的设定方法,使角色成为了一个拥有“啤酒肚”的熊猫,作为学徒与自己的“鹅爸”一起经营非遗传统美食四川“担担面”面馆,以日常世俗行为的“吃”作为剧情发展的核心元素,赋予剧情寓意导向,形成贯穿剧情始终的牵引符号,为熊猫阿宝因好吃懒作、缺乏锻炼、笨拙练武的形象埋下伏笔。随着阿宝“吃货”形象符号的寓意延伸,在乌龟大师对浣熊师傅的授业方法进行点拨的剧情环节中,加入了老庄传统哲学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授业思想,利用阿宝对食物超乎寻常的热爱,为其量身定制出顺其自然的“无为”食物训练刺激法,帮助阿宝轻松做出腾、翻、一字马等高难度武学肢体运动技巧,开启了阿宝以内观心、觉知本体的自省之法,从而主动摒弃“贪吃”的懒惰形象,重新尊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非遗传统习武准则,5踏上了“神龙大侠”习武自强的新征程。阿宝贪吃形象的转变,启迪大众去深入反思电影剧情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含义,使观众明白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习惯对应的做事方法,应做到“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用强行逼迫的学习方法去矫正不好的习惯,而是要打开视野,引导有用的知识,自然地融会贯通。由此可以看出,当大众被电影中角色形象的符号寓意性所感染时,领悟的“共鸣音”会加深动漫角色形象的记忆,从而真正形成动画电影、角色形象、非遗文化互助推广的新局面。

  (三)非遗文化有助于建构动漫角色的肢体动态表现概念层

  非遗文化不仅能打造动漫角色背后的故事性,也能丰富动漫角色肢体动态展现方法,借鉴使用非遗文化传承下来的人物与外部环境互动的民俗行为,形成强烈的行为刺激符号,使观众在动漫角色的肢体动作影响下,产生应激反应,达到提升响应的目的。比如,非遗文化的南朗崖口飘色,其应用的“具身展演”的表演思路,6以“崖口飘色”角色动态为主体,以民俗文化中“荡秋千”上下轴承转动的结构支撑原理,使“色芯”角色上摆形成悬空,“色脚”下摆对冲观众。在“飘色”人物惊险刺激的悬空技术带动下,形态各异的角色表情联动受众的感官反应,两者形成强烈互动关系,给观众的“猎奇”本能带来愉悦性冲击,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使之产生出对角色人物生动、有趣的认可情绪。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动漫角色“冰墩墩”,也体现了“具身展演”的肢体动态文化。在角色体态展演中,采用熊猫挥手打招呼、各种运动体态的表现手法,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跟随“墩墩”特有的灵动、敦厚、健康的运动体态,去感受坚韧不息、乐观向上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从而产生共情,享受动漫角色肢体语言的动态冲击、动漫角色背后的故事内涵。

  此外,非遗传统文化中皮影艺术,作为四川省地方传统戏剧,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功夫熊猫2》的剧情中,动漫角色白孔雀形象在城镇中出场,整体的城镇光影搭建,正是借鉴应用了传统非遗皮影舞台中白色纸幕的“影窗”效果,结合传统皮影戏剧的文化内容,饱满地设定出孔雀王爷霸气、邪恶的“亮相”方式,在王权威严的氛围影响下,展现出孔雀王爷能“挑大梁”的“名角儿”范。同时孔雀王爷的肢体动态表现在质感通透的纸张层次影响下,加入了选皮、镂刻、敷彩、平缀等极致美艳的“影偶”视觉雕刻语言,7与沉重、压抑的戏曲声音相互配合,交融打造出孔雀王爷“咄咄逼人”的心理视听语言。以能“叫板”天下的气势,“展演”出孔雀王爷行云流水气韵连贯的武术造诣。随着动画电影的剧情深入,孔雀王爷在踏入城门的一瞬间,角色的肢体运动表现方法,进行了三维立体空间与二维平面剪影的动态切换,使皮影戏剧的几何化效果以“平”制“动”,平衡了观众三维立体视觉感官中的审美疲劳。使观众感受到传统皮影戏剧的简洁、亲切之美,从幻觉视效当中回归日常观察的“平静”,降低了动漫角色肢体运动的移速感,从而内化成为观众脑海着重对比的记忆点,加深了角色运动体态的表现印象。

  因此,在动漫角色肢体动态的结构塑造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展演”“亮相”“挑大梁”“叫板”等肢体动态文化,能极大地丰富动漫角色肢体关节行为的设计表现方法,让观众感受到肢体表现的生动性与系统性。

  (四)非遗文化有助于建构动漫角色的外在表象概念层

  非遗文化还能对动漫角色外界所承载的表层现象进行包装差异化设计,增添动漫角色外在审美的附加值。在运用非遗三都水族马尾刺绣文化对水族女性角色的外在表象进行建构时,设计师依据马尾绣传统纹样“凤鸟、日月”求吉祈福的寓意,8在胸牌、领襟、袖口、裤腿等部位加入了马尾绣装饰,彰显了人们在节庆与重要场合时的身份与地位。这一思路在动漫衣着、打扮方面也是一个角色性格特征的重要体现。所谓性格特征,也就是个性,既然是个性,肯定就是在思想、情感、意识、 态度方面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让特征汇聚成可视化外在表象,深入到大众概念思维中去,打开幻想的脑洞,在奇趣特征沟通作用下,使角色定位的一致性与特征性得以显着提升。

  非遗文化中的剪纸艺术是从大众普通生活劳作中所凝聚提炼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表现特征是通过普通民众结合生活劳作经验总结积累所得,具有为生活服务的目的性。在动画电影《渔童》中,动漫角色的外在表象模仿使用了剪纸民俗的劳作手法,其造型特征并不包含透视、比例等西方美学所要求依据的客观法则,而是遵循大众通俗审美意向,以简化、装饰、叠加、拼套等大众生活常见的剪裁造型方法,9对动画电影中角色的外轮廓线和内部的镂空进行正负型裁切,其视觉体验不但会展现出较强的的平、齐、锐、圆的“刀锋”的物质属性,也会巧妙运用正负型的关系,合理安排视觉的主次层次进行有序表达。动画电影中渔童人物的衣物、配饰等元素的外在表象,受剪纸“刀刻”造型的影响,在裁切勾勒中出现明显的直线、圆弧、方形等锐化的几何体块,隔断了造型之间的空间联系,从而形成画面的重构性,模仿非遗传统年画的平面招贴装饰风格,形成憨态可掬、吉祥喜庆的角色造型。而蔓子、绿叶、荷花、五彩光效等看似简单、生活化的器物外型,轻松拥有了剪纸手工的原创视效痕迹,直观地表现出原创作者对影片主、次层次裁剪搭配的独特视角。使繁复递进的故事剧情在由近及远的视觉层次梳理下,帮助老渔翁的渔民装束拥有了充实、简洁大块面独立性层次布局,与传教士相对繁复的尖刻、弯转的鹰钩鼻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出老渔翁作为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质朴勤劳,慈祥可敬的性格特征,暗喻反讽出传教士贪得无厌、道貌岸然的外形表象。

  由此可见,动漫角色外在表层现象中的角色外形、衣着服饰、道具、语言、毛发等设计元素,能大胆模仿、使用包罗万象的非遗民俗物品,让动漫角色具有原创、独立的既视感,从配饰与器物中轻易寻找到动漫角色商品化、版权化的特有造型特征,以角色的专属性,满足大众对动漫角色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三、打造非遗动漫经济,发挥动漫市场潜能

  由于受新兴技术和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一部分人对现代文化过度盲从,对非遗文化产生了 “封建”“守旧”的观念,对非遗传承人产生了“关注少”“边缘化”的现象。2因此,怎样激活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增强非遗传承人对自身技艺的认同感,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内动漫角色也面临改编多、太雷同、无新意、剧情单一等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商业交融性,对动漫角色进行非遗专属文创IP打造,逐步建立运营团队,找到与非遗文创契合的动漫角色表现方法,让高普适性的非遗文化与高流量、高辨识的动漫市场共同发力,占领泛娱乐前沿潮流领域,拓宽国家主流媒体、视频平台、手办模型等多种传播渠道,宣扬非遗动漫角色背后的精彩剧情,融合动漫的“尝鲜表现”与非遗的“故事内涵”,扩大各类非遗动漫IP角色的受众影响范围,触达更为广阔的用户市场,从而在多元跨界的营销模式下,增强非遗动漫角色IP在社会各个领域、线上交流、线下聚会等普通生活阶层的存在感,打造民众普遍认可的“非遗民俗”属性的圈层文化,进一步吸引具有“正能量”的主流消费者,形成规模化的粉丝经济,推进周边或联名商品的出品和出版,以经济回馈的方式改善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生活状态,丰富动漫角色的创作手法,形成互利共赢的市场局面。

  注释

  1 韩若冰:《日本动漫角色与角色消费研究》,山东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2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

  3 谢中元:《依武而传:广东醒狮的武术性传统及其城乡传承》,可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4139,2021年11月4日。

  4 徐晓慧:《变通与坚守——妈祖信仰的图像学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24532.html,2022年1月20日。

  5 龙中莲:《跨文化交际主题的深入——从《〈功夫熊猫1〉到〈功夫熊猫2〉》,《四川戏剧》,2011 年第 5 期。

  6 蔡少燕:《“具身展演”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地方认同》,可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24738.html,2022年3月17日。

  7 范祖荣:《皮影艺术在〈功夫熊猫2〉中的表现浅析》,《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4年第1期。

  8 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以水族马尾绣为例》,可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8014,2012年8月23日。

  9 张歆:《传说重述与当代电影的文化表达 ——以动画电影〈渔童〉为中心的讨论》,《当代动画》,2022年第2期。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
原文出处:李骁潇.非遗文化在动漫角色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四川戏剧,2022(09):110-11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