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危害大,需不断探讨其防控措施,以全面提高我国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能力,从而减少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本文详尽分析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对策,为开展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 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策;
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可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等特征,常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垂直传播或粪口传播等,若未进行有效控制,可引起大规模扩散,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其特点为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存在免疫性,且部分传染病存在季节性或地方性。目前,临床认为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需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若能完全切断其中某个环节,则能有效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不同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并积极采取防控对策,方可更好地预防多种传染病[3,4]。
1、 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的必要性
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事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有效维持防控工作的稳定运行是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的重中之重。传染性疾病与其他类型疾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病原体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当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入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易感人群免疫状态等关系密切[5,6]。目前,临床传染性疾病种类较多,虽然我国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上取得较大进展,但随着病原体不断变异和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仍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例如埃博拉病毒、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且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率均对防控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若不能良好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不仅严重损害感染人群身体健康,还会给其他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仍造成巨大健康伤害,甚至因疾病而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2 、传染性疾病传播
2.1、 传染源
传染性疾病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体内存在病原体生长繁殖,可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则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疾病的传染性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特点,主要与病种、病原体排出数量和接触周围人频率相关,如部分患者在症状严重时期可大量排出病原体,处于恢复期时则不再是传染源,但也存在恢复阶段时仍可排出病原体的情况。病原携带者也是重要传染源,其分为健康携带者和患病后携带者,前者既往无传染病史,但其排出物可检查出病原体,后者则属于疾病康复后仍可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人群,此类群体携带病原时间一般较为短暂。患病动物亦属于重要传染源之一,其也可不断排出病原体,致使接触人群感染。
2.2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指病原体排出后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目前,临床常见的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飞沫传染、垂直传染、粪口传染和血液传染几大类,其中接触传染主要指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包括亲吻患者、共享贴身物品等,此类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学校、军队等场所[7]。同时,性行为传播也是接触传播的重要方式,其包括任何可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等,通常为细菌或病毒感染,自生殖器的黏膜组织、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传递至性伴侣而诱发感染。飞沫传染是多种病原体的主要传染途径,在患者说话、打喷嚏、咳嗽等过程中,病原体可喷出口腔,在风中短距离漂浮,若易感人群呼吸或张口时,则可进入机体,常见的有水痘、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垂直传染特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此类感染多以病毒或小型寄生虫为主,可经血液输送或穿透力强,可进入胎盘组织进行母子传染。粪口传染主要指病原沾染物、未处理之废水等直接排放在环境内,对饮水、食物等造成污染,或如厕后未清洁干净,饮食过程中进入口腔而发生的感染,如A型肝炎、轮状病毒、霍乱等。血液传染亦是传染性疾病扩散的重要途径,此类传染多见于医疗注射器材重复使用、输血技术的疏失等,但由于毒品的存在,导致共享针头现象较多,易引起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为困难。
2.3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主要指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人群和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群。当人群免疫人口相对减少时,如新生儿增加,机体免疫力减低,人群易感性高;反之,则人群易感性低,机体免疫力高。一旦人群内易感者多,则易发生传染病流行。
3 、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
3.1、 严格控制传染源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要素,只要可控制其中一个环节即可实现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目前,传染源是临床控制的重中之重,其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因,当出现传染性疾病时,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明确基本传染源后,需快速对已经感染患者有效隔离和治疗,并对其使用过的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尤其是餐具等,并及时追踪感染患者曾到过的地方、密切接触的人群等,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以避免传染性疾病扩散。若未明确传染源的病原体,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查找,一旦确认病原体,则启动疾病预防控制预案,科学控制传染源,避免在人群内扩散。
3.2 、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不同病原体传播途径的特点进行切断,是阻断病原体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是阻断疾病传播介质,如通过消毒、灭菌等方式处理传染性疾病的环境,以灭杀环境内可能存在的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开窗通气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定时通风利于减少空气内微生物的数量,提高空气流动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对常用物品、器具进行消毒也是必需措施,并需科学灭杀蟑螂、老鼠、蚊子等虫媒传播途径,以进一步提高防控效果。此外,个人饮食卫生也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日常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吃肉要煮熟等,虽过程较为繁琐,但对疾病传播的阻断效果较佳。
3.3、 易感人群保护
易感人群的保护是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个环节内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当前阶段,临床多种传染性疾病均配有相应疫苗,一类疫苗为国家免费进行接种,二类疫苗多为付费接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社区需高度重视疫苗接种情况,确保有计划的免疫顺利进行,从而降低传染性疾病传播风险。儿童是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易感人群,此类群体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多种病原和刺激的承受能力欠佳,易患传染性疾病[8,9]。因此,可加大儿童免疫策略推行,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免疫服务,增加服务次数,保证每位儿童均可接种疫苗;对于存在季节性的流感等自费疫苗,社区可依据当季流行状况开展相应宣传,以推广疫苗接种知识,减少季节性流感等病传播。对于成人而言,肺结核、乙肝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可加大此类疾病疫苗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于接种知识知晓率,从而促进成人接种。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亦是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方式,增强身体素质,则增强抗病毒能力。
3.4 、传染性疾病健康知识宣教
向全民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全面提高国民传染性疾病知晓率,是减少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相关部门应采取多样化知识宣教,如走进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开展相关知识讲座,以全面普及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疾病种类、传播途径、病因和预防措施的认知,使其自我防护意识觉醒,积极主动做好日常预防措施,以降低患病风险[10]。进行宣传手册发放,各社区设立宣传点,确保本社区内每家每户均具有宣传手册,充分消除群众对传染性疾病的错误认知。学校和工厂等密集场所更应定期开展传染性疾病演练活动,告知日常生活中碰到传染性疾病如何实施个人防护措施,提高全民防病能力。
3.5 、加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人员培训力度
传染性疾病防控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亦是决定防控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加大防控中心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防控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防控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在短时间内阻断疾病传播,避免大规模流行。并定期开展实操能力考核,确保合格人员上岗,方可全面提升高防控中心对传染性疾病的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3.6 、强化医院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
医院是患者集中场所,其内病菌数量远多于其他的地方,做好医院防控,可有效减少传染性疾病暴发。日常工作中,需定期对医院内常用器械、相关医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每日由工作人员对病房开窗换气,保证整体环境干净整洁。医院内水源需经过消毒后方可正常饮用,医疗垃圾需集中消毒后科学化分类处理院内医护人员长期与患者接触,更应提高安全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具,减少医务人员感染发生。健全各科室卫生管理制度,完善微生物实验室规范管理制度,避免病原菌自院内逃逸引起扩散。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不断完善各类传染性疾病信息,掌握其传播特点,从而制定科学化的防治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且全民普及疾病防控知识也利于进一步提升安全防范意识,阻断疾病传播多途径,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潘池梅,陈心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手机短信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7,33(5):831-834.
[2]姚英,沈毅,胡锦峰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在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7,18(8)-597-600.
[3]阚庭,陈楚琳,黄燕,等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核心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4):461-466.
[4]胡佳,田向阳,陈继彬,等中国3省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20,36(2):183-187.
[5]张玉林,画伟,金荣华国内传染病临床教学现状与策略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18,15(19):46-48.
[6]王丽萍,曹务春实施传染病监测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途径[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38(4):417-418.
[7]杨娟,赖圣杰,余宏杰感染性疾病流行现状、防控挑战与应对[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21(7):647-649,674.
[8]翁嘉君,王锐,王霄晔, 等2014- -2016年全国学校 (托幼机构)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9,34(5):446-450.
[9]王莉.加强儿童规划免疫控制传染病流行[J].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3):321-322,326.
[10]胡跃强,孙美娇,朱远征金华市某高中学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 2017,29(9):95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