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与《明州望月》诗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8 共4766字
论文摘要

  今日宁波,大唐明州。客居唐土的阿倍仲麻吕在明州海边,写下一首着名的思乡之歌,这首诗收录在《古今和歌集》(卷第九·羁旅歌)中。《明州望月》诗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至今仍广为流传。隋唐更迭后,日本沿袭旧制,不断派遣朝贡使节,从 630 年至 894 年的 260多年间,共筹划了 20 次遣唐使,其中,除 4次因故未发和 1 次到百济外,共有 15 次抵达唐朝。[1]阿倍仲麻吕就是在 717 年,随第 9 次遣唐使来朝的留学生。

  7 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争乱,新罗统一半岛大部分地区,导致日本入唐线路受阻。《新唐书·东夷·日本》载:“新罗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贡。”从此,日本改变了航线,横渡东海,从南线往来唐日之间,明州便成了遣唐使登陆及离港的重要口岸。尽管遣唐使多次过往明州,其间也有大批人员在明州及周边一带活动。但是,查遍中日两国史料,未见有阿倍仲麻吕到过明州的记载,那么他为什么又在明州海边作诗呢?脍炙人口的《明州望月》诗,其文学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本文拟抛开文学视角,以历史的观点解读这首名篇,力图探究其文学背后的真实历史。

  一、《明州望月》诗的最早记录

  《明州望月》诗最早见于《古今和歌集》中。成书于 905 年的《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由纪友则、纪贯之、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等编撰,共 20 卷 1111 首和歌,①简称《和歌集》。阿倍仲麻吕的作品,在日本仅见一篇,②就是收录于《和歌集》(卷第九·羁旅歌)中的这首思乡歌。诗歌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正文前的题记,第二部分为诗歌正文,第三部分是注记。由于最初版本为竖排版,注记位于正文左侧,一般称之为“左注”。此诗原本无标题,中文译本中尚无固定名称,近年来存在多种译法,有称“江上见月”的,[2]88也有译作“望乡诗”的,[3]还有译成“汉土见月”的。[4]

  笔者以为,左注中强调,阿倍仲麻吕是在明州海边望月、咏歌的,应称之《明州望月》更为合理,故以此命名。为便于掌握全貌,现摘录原文如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这首和歌久负盛名,纪贯之在其《土佐日记》(935 年)中作了进一步阐释。12 世纪初成书的《今昔物语集》也摘录了此篇。此外,藤原定家的《小仓百人一首》(13 世纪初)等文学名着中相继收录。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1760-1894),绘过两幅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图,影响甚广。近代着名文人画家富冈铁斋(1837-1924),于 1914 年绘制一对《阿倍仲麻吕明州望月图》屏风,如今已成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诗文后面的左注讲,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阿倍仲麻吕望月生情,在明州创作了此歌,这说明阿倍仲麻吕到过明州,并且归国所乘的船是从明州出发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左注中又强调这是个传说。传说与历史究竟有多大的差距,阿倍仲麻吕是否在明州作过诗呢?这一点,有必要从史料中进行解读,寻找其真实的历史轨迹。

  二、留学生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 17 岁时随第 9 次遣唐使(717年)入唐,此后在唐生活了 54 个春秋,70 岁在长安与世长辞。出身名贵的仲麻吕,是中务大辅正五位阿倍朝臣船守之子,其父为朝廷大臣。

  关于仲麻吕的生平,《古今和歌集目录》(12世纪)中有一篇传记,较全面地记录了他的事迹,其传曰:

  安倍朝臣仲麻吕(歌)一首。旅。

  中务大辅正五位上船守男。灵龟二年八月二十日乙丑。为遣唐学生留学生。从四位上安倍朝臣仲麻吕。大唐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赠,潞州大都督,朝衡。《国史》云:“本名仲麻吕。

  唐朝赐姓朝氏,名衡,字仲满。性听敏,好读书。灵龟二年,以选为入唐留学问生,时年十有六。十九年,京兆尹崔日知荐之。不诏褒赏。超拜左辅阙。二十一年,以亲老上,请归。不许。”赋词曰:“慕义名空在,愉中高不全。报恩无有日,昄国定何年。”至于天宝十二载。与我朝使,参议藤原清河同船溥归。任风掣曳,漂泊安南。属禄山构逆,群盗蜂起。而夷撩放横,劫杀众类。同舟遇害者,一百七十余人,仅遣十余人。以大历五年正月薨,时年七十三。赠潞州大都督。

  《明达律师传》云:“有梦松尾明神。天王寺借住僧等之灵验也。各委不记可见本传也。追至公卿。”

  仲麻吕的生年,史料中仅见此处记载,但又是相互矛盾的。“灵龟二年,以选为入唐留学问生,时年十有六。”日本灵龟二年,为公元 716年,仲麻吕 16 岁,说明他出生在 701 年。但是,后文又曰“以大历五年正月薨,时年七十三”。

  大历五年,指唐代宗大力五年,即 770 年,仲麻吕去世,终年 73 岁。由此推算,他的生年又为 698 年。日本学者杉本直治郎经过详细考证,认为阿倍仲麻吕出生于 701 年,[6]本文遵此观点。

  日本元正天皇灵龟二年(716)八月二十日,朝廷再次任命入唐朝贡使。据《续日本纪》灵龟二年八月癸亥条载:“是日,以从四位下多治比真人县守为遣唐押使,从五位上阿倍朝臣安麻吕为大使,正六位下藤原朝臣马养为副使。大判官一人,大录事二人,少录事二人。”遣唐使成员另有,大通事伊吉古麻吕、短期留学生大和宿弥长冈、长期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以及随从羽栗古麻吕、留学僧人玄昉等。使团成员分乘四船,共 557 人。任命后第二年,遣唐使从日本出发,开元五年(717)十月一日到达长安。

  阿倍仲麻吕聪明善学,在唐易名改姓,并且成为唐朝官府中的一员,③他在唐的名字为晁衡或朝衡。阿倍仲麻吕爱好诗文,与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交友颇深。

  三、第 12 次遣唐使

  日本天平胜宝四年(752)再遣朝贡使,此次为第 12 次遣唐使。朝贡使团在帝都顺利完成使命后,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八月离开长安踏上归国之路。此时的阿倍仲麻吕已 52 岁,在唐生活了 36 年,担任唐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送使官员的身份一同回国。同行中,还有曾经与仲麻吕一起留学的吉备真备,这已是他第二次来唐了,吉备真备后来升至右大臣。两人在日本的声望无与伦比,堪称入唐二杰。

  唐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日本国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以及阿倍仲麻吕等一行来到扬州延光寺,恳请五次渡海未果的鉴真和尚赴日传法。为此,鉴真接受邀请,协同弟子及随从 24 人“乘船下至苏州黄泗浦”,[7](85)奔赴在那里等候的遣唐使船。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载:

  十一月十日丁未夜,大伴副使窃招和上及众僧纳己舟,总不令知。十三日,普照师从越余姚郡来,乘吉备副使舟。十五日壬子,四舟同发。有一雉飞第一舟前,仍下矴留。十六日发,廿一日戊午,第一、第二两舟同到阿儿奈波岛,在多祢岛西南;第三舟昨夜已泊同处。[7]90-91各路人员齐聚黄泗浦,四条船只整装待发。此间普照特地从明州赶来。普照是随天平五年(733)遣唐使入唐的日本僧人,他与荣睿来唐的主要任务是从唐朝邀请授戒大师到日本传授戒律。后来跟随鉴真赴日几度失败,当鉴真一行再次休养生息之际,750 年普照来到明州阿育王寺。普照在明州生活了将近 3 年时间,此次又闻鉴真东渡,所以十三日从余姚郡赶到。这里的“余姚郡”指的就是明州,《唐大和尚东征传》记:

  “明州者,旧是越州之一县也。开元廿六年,越州鄮县令王叔通奏割越州一县,特置明州;更开三县,令成四县,今称余姚郡。”[7]54鉴真第二次东渡时,遇恶风返回宁波,在宁波阿育王寺休养一个多月。鉴真在日本传教说法,同时把明州阿育王寺及佛舍利信仰等相关知识也带到日本,尤其《唐大和尚东征传》问世(779 年)以后,明州这一特定的区域概念,开始被日本社会所了解。

  十一月十五日,突然有一只野鸡落在第一船头,按照当时的禁忌,此乃不祥之兆,于是又等了一日,十六日出发。此时,阿倍仲麻吕乘坐大使清河的第一船,鉴真搭乘第二船,两船同时抵达种子岛西南的冲绳岛。吉备真备的第三船也几乎同时到达。第四船于天平胜宝六年(754)四月抵至萨摩国。然而,阿倍仲麻吕所乘的船只随后触礁,遭遇强风,被吹向南方,漂泊至安南驩州(今越南)。乘员上岸后遭到当地土着劫杀,“同舟遇害者,一百七十余人,仅遣十余人”。藤原清河与阿倍仲麻吕等十余人幸免于难,后辗转返唐,最终在长安度过一生。这期间,李白得到消息,传闻晁衡遇难,悲痛万分,特赋诗一首,⑤悼念友人。[8]

  四、历史与传说

  由此可知,天宝十二年(753)归国的遣唐使是从苏州黄泗浦起航的。阿倍仲麻吕即兴吟诗《明州望月》,其创作地点应该是黄泗浦,并非明州。从现有史料来看,并没有发现阿倍仲麻吕到过明州的迹象,阿倍仲麻吕未经明州已成定论。[9]

  那么,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友人送别时用日文咏诗,中国友人能听得懂吗?他的日文诗歌又是怎么传到日本的呢?为何不是在苏州,而是在明州海边望月吟诗呢?诸如此类问题,史学界提出种种学说,试图寻找正解。其中主要围绕诗歌的真实性展开讨论,大体分为真实说和伪造说。

  真实说。这一观点,主张《明州望月》诗的作者应该是阿倍仲麻吕本人。虽说此诗歌是在仲麻吕去世后很久才出现的,但也不能轻易否定《和歌集》与《土佐日记》中的记述。尽管很难能证明它是仲麻吕原创的,但要想否定其真实性更是难上加难。着名的阿倍仲麻吕研究专家杉本直治郎就坚持此说。[10]

  伪造说。英国学者亚瑟·韦利((Arthur DavidWaley)最早在《李白诗歌与生平》中指出,未成年时就离开日本的仲麻吕,在中国度过一生,当他在明州准备回国时,送别会上用日语作诗,令人生疑。或许他当时是用汉文作的诗,后来才有人把它翻译成日文。[11]

  这一原诗汉诗说,得到黑川洋一等学者的认同。 [12]

  此外,日本诗人洼田空穗,在 1930 年代就提出质疑,认为仲麻吕的诗并非是其本人创作的,此诗原本就存在,只因作者不明,借用阿倍仲麻吕的名字,假托其诗。长谷川政春和樱井满也认为,这是一首自古流传下来的和歌,并非仲麻吕真作。 [13-14]

  尽管对此诗尚存种种推测,阿倍仲麻吕明州海边作诗虽非真实的历史,但其作诗的美谈却千古流传。在《和歌集》及其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之所以把阿倍仲麻吕海边望月咏歌的地点选定在明州,是因为明州作为连接中国和日本的窗口,自古为日本人熟悉并向往。9 世纪以后,明州成为东亚海域交流的大舞台。即使到了南宋和元代,明州已改名庆元,日本史料中仍称宁波为明州,甚至称江南一带的中国人为“明州人”。

  日本《帝王编年记》后宇多天皇建治元年载:“正月十八日,蒙古人二人、高丽人一人、明州人一人,已上四人,自镇西遣关东。”1470 年成书的《善邻国宝记》中,依然频现明州这一地名,[15]但此时的明州早已更名为宁波。

  可见,宁波在唐宋元明时期,成为中日交流的代表性口岸,明州之名已广泛渗透到日本社会中,因此阿倍仲麻吕的望乡地点,也就自然而然地从苏州黄泗浦演变成了明州海边。

  五、结语

  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唯独一首日文诗歌,却成了日本和歌史上的杰作。《和歌集》所展示的文本,即是一个历史题材,又是一个文学典范。

  当阿倍仲麻吕即将归国之时,唐朝友人为其送行,夜晚明月当空,仲麻吕即兴赋诗。时间为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中旬,场所在明州海边,《明州望月》诗歌由此诞生。

  然而,历史中真实的地点,并不在明州,发生在苏州黄泗浦。传说中的送别场所与历史事实,空间错位,没有出现苏州望月却盛传起了明州望月。尽管《明州望月》本身尚有诸多谜团,但诗歌文本的传承却是真实的,且经久不衰。可以认为,至少在《和歌集》问世之初,与苏州相比,日本人更熟悉明州。即使宁波经历了明州、庆元等历史名称的变迁,日本史料中仍多以“明州”表述。所以,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歌凝聚着历史与传承,是宁波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上田正昭. 遣唐使と天平文化[C]//遣唐使船再现シンポジウム编.遣唐使船の时代. 东京:角川选书,2010:52.

  [2] 杨烈. 古今和歌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88.

  [3] 依田义贤. 望乡诗[M]. 李正伦,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 曾峻梅.古今和歌集与唐诗中月的意象之比较[J]. 外国语,2003(1):75-79.

  [5] 古今和歌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8)[M]. 佐伯梅友,校注.东京:岩波书店,1984:184.

  [6] 杉本直治郎. 阿倍仲麻吕传研究[M]. 手沢补订本. 东京:勉诚出版,2006:194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