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探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公共雕塑设计策略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何文宏
发布于:2020-04-22 共5755字

雕塑设计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五篇:探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公共雕塑设计策略

  摘要:基于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背景,公共雕塑作为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载体之一,逐渐成为乡村形象标识与特色象征,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目前乡村建设中公共雕塑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公共雕塑设计策略,促进乡村公共雕塑设计的全面发展,以艺术设计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公共雕塑; 雕塑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public sculpture,a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carrier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humanistic spirit,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symbol of rural imag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sculpture design in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explores public sculpture design strategies in line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sculpture design and help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artistic design.

  Keyword:

  Rural revitalization; Public sculpture; Sculpture design;

雕塑设计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在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的乡村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公共雕塑成为乡村空间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转化为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公共雕塑不仅有利于改善乡村环境,充分体现乡村特色,而且能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如何将公共雕塑设计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公共雕塑设计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公共雕塑作为艺术形式介入乡村建设和规划,对乡村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艺术助推乡村建设全面发展,以构建"美丽乡村"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1].

  (1)环境建设方面。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改善乡村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乡村环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从当地个体居民而言,将公共雕塑融入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起到美化作用;从乡村整体发展而言,公共雕塑介入乡村建设,不仅有利于保留乡村特色,而且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要求。

  (2)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公共雕塑有效地介入乡村建设,其本质是将艺术语言通过雕塑形式植入乡村生活,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认知及认同感,对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经济建设方面。公共雕塑的设计体现了乡村经济实力与文明程度的发展水平,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外来游客的关注,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同步发展,拉动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我国乡村建设中公共雕塑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级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但在具体的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将公共雕塑设计融入乡村建设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公共雕塑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公共雕塑设计与传统的单体艺术雕塑设计有所不同,它作为乡村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象征的标识,不仅要从艺术性考虑设计物本体,更要结合乡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居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系统的科学规划[2].目前,由于对公共雕塑认知的缺乏以及资源利用的不足,未能将乡村公共雕塑的设计与地方特色、地方资源相结合,导致大多数村落中的公共雕塑以村口位置为重点进行单体雕塑设计,缺乏公共雕塑与村落整体空间的呼应,缺乏公共雕塑与乡村居民生活的互动,仅以孤立的视觉形象呈现,与乡村建设规划的合理性、系统性相违背。

  2.2 缺乏地域特色

  公共雕塑作为艺术形象符号,是传递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载体之一。在目前的乡村公共雕塑设计中,由于缺乏对当地地域特色的深入探索与提炼,导致乡村公共雕塑设计在主题上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趋于同类化,未能充分体现出雕塑创作中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

  2.3 作用功能局限

  公共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其特点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公共性",体现了人、环境、雕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目前我国乡村建设中公共雕塑的设计,其作用仅停留在装饰功能上,忽视其服务人群、服务生活的实际功能。乡村建设中公共雕塑的功能缺失致使其"公共性"受到局限,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弱化了雕塑设计与乡村环境、人居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创新意识不足

  乡村公共雕塑作为特殊地域标识,应具有符合当地特色的独特艺术价值,其核心精髓在于以特定的创意性吸引人们的关注,形成认同与宣传,以此加大当地的知名度,推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但目前我国乡村建设中的公共雕塑设计大多偏向于盲目的抄袭与模仿,未能很好地诠释当地的文化、历史、地域特色,忽视了将公共雕塑的创意性与乡村特色的特殊性相互结合,忽视了以创新意识对乡村特色进行提取、概括、创新并融合进公共雕塑设计的过程,无法使公共雕塑的个性与创意性得到充分发挥。

  3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公共雕塑设计原则

  以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为目的的公共雕塑设计,应充分结合乡村本土文化、历史、地域特点,发挥公共雕塑的优势,遵循特色最大化、生态良性化、互动多元化、效益最优化的设计原则,积极探索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实现符合时代发展的公共雕塑设计目的。

  3.1 特色最大化

  乡村建设中公共雕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当地的人文历史特色。不同的村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个性因素。公共雕塑作为艺术媒介,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对其进行收集、分类、提炼,以此寻求最具当地特色的设计语言与符号,将其融入公共雕塑的具体设计中,以公共雕塑为寓意形象展示、传承乡村本土精神与文化[3].如安徽霍山黑石渡镇,其地方特产为茶叶,在当地乡村公共雕塑设计规划过程中,便以茶文化为主题,抽离茶叶与水珠造型元素进行变形,以公共雕塑群形式充分展现了当地采茶、制茶等一系列地方特色。

  3.2 生态良性化

  乡村公共雕塑与城市公共雕塑由于安放位置不同,需充分考虑公共雕塑介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合理性与协调性。乡村建设中的公共雕塑设计应遵循乡村生态良性化发展的原则,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根本,以生态保护为中心进行设计,实现公共雕塑所在乡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因此,在公共雕塑设计时,对于雕塑安置位置、尺寸大小、材料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其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互动多元化

  传统的公共雕塑多为观赏性雕塑,缺乏观者的互动与参与,并未实现公共雕塑中的公众互动价值。随着雕塑艺术形式的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的特殊需求,人们参与公共雕塑的互动方式可以首先在雕塑形式上进行突破,通过公共雕塑的造型、色彩等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引发观者的兴趣;其次再将观者的被动观看转化为主动参与,使观者对公共雕塑的概念打破"观看"的局限模式,参与到互动体验中,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满足[4].如江苏溧阳的竹林村落,设计师结合竹子的外观形态与色彩将公共雕塑设计为喇叭造型,使其具有竹子的外观与传音的功能,激发了观者的兴趣,引导观者充分参与到与公共雕塑的互动中,实现了人与公共雕塑、环境的互动联系。

  3.4 效益最优化

  乡村公共雕塑设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建设中的公共雕塑设计除了能够形成当地的地标效应之外,更能作为当地旅游产业的支撑点,吸引更多外来游客的关注,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如我国部分乡镇在乡村振兴工程中,通过公共雕塑的创意性设计与建设,带动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形成年轻消费者的"网红打卡点",加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4 乡村振兴中的公共雕塑设计发展策略

  在乡村振兴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雕塑作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综合表现的载体之一,应以创意为根本,以地域特色为基础,以时代趋势为导向,在其设计策略上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入手,重视全方位的整体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公共雕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际意义[5].

  4.1 从宏观层面而言

  乡村建设中的公共雕塑设计应从政策引导与普及、整合资源与拓展平台、健全规划和实施与维护机制等宏观层面提出设计发展策略,充分协调各方的作用,提出全局性与长远性的发展策略。

  4.1.1 政策引导与普及

  传统乡村雕塑的规划及实施多以政府为主导,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公共雕塑以被动的形式展现于村落空间,导致居民对雕塑的认知程度不足。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公共雕塑设计策略应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加强公共雕塑对乡村发展的引导及普及,使大众主动接受公共雕塑,提出公众性的意见,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纳入乡村公共雕塑的设计规划中,以此增强公共雕塑的公众价值。

  4.1.2 整合资源与拓展平台

  在乡村公共雕塑设计过程中,充分汲取当地特色,引进先进设计资源,在本土化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再通过合作、推广平台的拓展,以公共雕塑为"点"拓展村落产业"面"的发展。如湖南洞口县的挪溪乡村雕塑艺术创作营便是将全国各个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师生进行聚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当地文化、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公共雕塑艺术创作,其作品不仅具有创意性与艺术性,而且符合乡村公共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的构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1.3 健全规划、实施与维护机制

  首先,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公共雕塑设计、规划应成立专门的立项、评审、实施机构,由政府部门、设计团队、施工团队联合监管执行,保证村落公共雕塑的质量及后期维护。其次,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将公共雕塑的设计、实施过程面向公众,保证公共雕塑设计、建设过程中的公开性与严谨性。最后,需要健全维护机制,通过村民与当地行政部门的合作形成动态维护,避免公共雕塑的损毁。

  4.2 从微观层面而言

  乡村公共雕塑参与到大众生活中,对其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着重从设计创意方式、设计要素表现方式、展示与体验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乡村建设中公共雕塑呈现出多元化特色。

  4.2.1 设计创意方式创新

  乡村建设中的公共雕塑设计创意是其标识性与特色性建立的基础,在其设计创意构建过程中,需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将雕塑的设计创意与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色彩关系进行创意"源"构建。如在徽州地区的乡村公共雕塑设计过程中,以徽州传统建筑的某一造型为灵感来源,结合当地景观特色,进行设计创意思维中以"点"延伸为"面"的发散性创意与联想,进而拓展雕塑设计创意的表达方式。

  4.2.2 设计要素表现方式创新

  公共雕塑的设计要素主要包含了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设计思维得以体现的载体。

  (1)造型创新。首先,以往传统的乡村公共雕塑,其造型往往为具象形式,即直接借用当地具有特色的物象扩充其体积建造而成,造成公共雕塑造型上的单一局面。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公共雕塑设计,在其自身造型表现形式上应充分结合时代特点与本地特色,即对灵感来源物象进行提取,进而抽离某个设计造型元素进行设计转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雕塑造型的打散、重组设计,形成具有新的视觉外观的公共雕塑。其次,在造型要素方面,不能片面考虑公共雕塑本身造型,还需充分结合公共雕塑所处的大自然环境,考虑造型、空间、光影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巧妙利用日照光线的不同,进行雕塑内部造型的镂空设计,将自然景观与雕塑内部、外部造型融为一体,形成不同环境光线变化下,雕塑局部造型、整体造型与自然景观叠透的视觉效果。

  (2)材料创新。乡村建设中的公共雕塑设计在构成材料方面可通过运用新型材料或具有本地特色的材料进行创新。首先,在材料方面可以结合乡村温度、湿度的特殊性,研究具有一定抗腐蚀的材料,提高公共雕塑的生命周期。其次,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生态材料设计制作雕塑,这样既能从公共雕塑材料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具有创意性,也能使公共雕塑与乡村生态系统建立良性关系,具有环保性。

  (3)色彩创新。乡村公共雕塑色彩创新的关键在于雕塑色彩与自然景观色调的协调程度、雕塑色彩表现与地域特色传达的协同程度。以往乡村公共雕塑的色彩多以单一的白色、铜色等为主,造成公共雕塑色彩的孤立。在"美丽乡村"构建过程中,乡村公共雕塑设计在色彩表现形式方面可以结合当地传统艺术或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色彩语言。如革命老区的公共雕塑设计,可以以当地红色文化为代表,选取红色作为雕塑主色,军服的绿色为辅色进行色彩搭配,打破传统公共雕塑色彩的单一、固定模式,使其既具有新意又具有特色[6].

  4.2.3 展示与体验方式创新

  将公共雕塑设计植入乡村建设,并不是为了形成单一的视觉标识而进行展示,而应当从展示的现代性与多样性出发,加强公共雕塑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以此实现公共雕塑价值的最大化,并借此增加当地人流量,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可以在公共雕塑中植入数字化设备与观者的移动手机数据进行匹配,观者可以利用手机数据,使雕塑内部发出符合自己喜好的音乐或者光线等,从而实现公共雕塑展示与体验方式的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公共雕塑设计应植根于乡土,立足于现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优化,推动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以艺术推动经济发展,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体现[J].艺术教育,2017(2):247-248.
  [2] 陈杨。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之公共性问题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74-76.
  [3] 汪海燕。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介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6):221-222.
  [4] 由涛。现代雕塑变革中的趣味形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89-91.
  [5] 李传文。国内公共雕塑创作与陈设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J].齐鲁艺苑,2015(6):34-40.
  [6] 张楠。色彩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3(4):65-67.

点击查看>>雕塑设计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何文宏.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公共雕塑设计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6):78-8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