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以三部电影论述媒体人眼中网络与社会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6 共6541字
论文摘要

  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认识网络? 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使之为人类服务? 是网民乃至普通大众迫切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问题.可以说,提升人们网络媒介素养的紧迫性前所未有.

  因为只有提高人们的网络素养,"才能冲破媒体所给人们带来的迷障,才能摆脱媒体技术的控制,才能通过理性交往来积极影响社会."[1]

  事实上,很多电影人通过电影向观众展示了网络的现代性影响,推动着人们认识和思考网络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电影对网络的充分展示和反思有利于提高观众的媒介素养,培养正确的使用网络的能力,真正使网络在成为"人的延伸"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这里以《电子情书》、《网络上身》、《虚拟偶像》三部电影为例,讨论媒体人眼中网络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加强受众网络媒介素养的措施.

  一、网络与现实的情感弥合: 《电子情书》

  《电子情书》是汤姆·汉克斯与梅格·瑞恩第三次合作的爱情剧,改自经典电影《笔友的恋情》( 或曰《街角商店》) .作为影坛一对成功的姊妹花,诺拉·艾芙恩和迪莉亚·艾芙恩担任了该剧的导演和编剧.制片人唐纳认为"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直率的透露自己的隐私,你不会不安,因为彼此都是陌生人.我认为网络不但可以让你更深入的了解对方,而且关系发展要比现实中面对面接触迅速得多."诺拉·艾芙恩也认为,"互联网看上去漫无边际,但和一座大都市一样,由一系列社区组成,所有人都有所关联."有了这些相似的看法和认识,制片人唐纳和这对姊妹花共同成功改编和演绎了这部网络版的离奇情缘.

  故事的主人公共同住在纽约市的上西城: 凯萨琳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单身女性,继承并经营着一家有着四十多年传统经营理念的儿童书店,乔是一个有着先进营销模式的现代化连锁书店的管理者.两人对书籍营销和书店管理有着不同的观念,一个通过书店体现温暖的记忆,一个追求创造回忆和追求经济效益,分别代表了对传统和现代化价值观的不同态度和选择.这对男女主人公虽有着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也极为相似,但现代城市的繁华和拥挤注定他们之间只能是立体空间中两条难以重合的轨道,即使他们时常在某一点交汇但又很快彼此错过.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关系和世俗距离却被另一个现代文化的标志---网络所打破.在网络世界里,他们是彼此无话不谈却又不知姓名的知己好友,甚至生发出朦胧的爱慕之情.在这个平等的不需要展示真实身份的现代交流媒体上,他们交换着内心最隐秘的情感,毫无保留和顾忌的倾诉心声.可以说,男女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的差异与虚拟网络中的融洽形成故事的巨大张力,凸显出网络与现实的强烈碰撞.

  然而接下来,电影并没有无限放任这种碰撞,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叙事弥补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分裂,进言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动了网络与现实不断走向融合.乔和凯萨琳第一次约会,发现这个漂亮的网友恰巧是现实生活中处处针对和批评他的竞争对手,此时,他表面上佯装偶遇的过路人,没有与凯萨琳相认,但通过暗中观察凯萨琳等待网友的耐性和执着,感受到她并不是表里不一、玩弄情感的女子.可以说,凯萨琳的真诚表现和乔的善解人意,加之以前两人在网络上的交流和共鸣,使得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第一次约会非但没有拉大彼此的距离,反而增进相互的理解,进而缩小网络与现实的裂缝."电梯事件"则成为凯瑟琳与乔之间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电影弥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节点.事实上,电梯故障的情节设置在电影中是深有意味的: 电梯与网络一样往往代表着隔绝,成为与现实拉开距离的时空形态.当电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时候,乔潜藏于心的强烈情感再次被激发出来.当想到对爱情持冷漠态度的父亲糟糕的感情生活时,促使他加速改变现实中的自我形象,追求真实自我的回归,希望获得凯萨琳的宽恕和接受.现实世界中,当两人第二次见面时,乔说:

  "如果你不是转角书店的主人,我不是福克斯书店的老板.也许我们会在一起,每天只会为租什么样的录像带而争吵."凯萨琳也说: "我一直希望是你,我太希望是你了".凯萨琳不仅宽恕了乔,还爱上了这个曾经与自己有着强烈观念反差和经济距离的连锁书店管理者.故事的末尾,乔和凯萨琳由观念的殊途走向情感的同归,也让网络虚拟走向了生活真实.这个圆满的结局预示了网络与现实并非只有分裂,真诚的情感沟通可以使之合二为一,彼此融合,共同建构美好的生活.

  二、网络与现实的身份分裂: 《网路上身》

  《电子情书》展示了人的情感可以弥合网络与现实的分裂与差异,结局圆满而浪漫.当然,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并非都能如此,其分裂与差异有时无法得到根本的弥补和缝合,网络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网络上身》就展示了这一点.

  《网络上身》是由欧文·温克勒导演,桑德拉·布洛克饰安吉拉·本内特,杰里米·诺森饰杰克·德伏林.故事反映了在网络与现实世界里关于社会身份的分裂和倒置问题.女主角安吉拉·本内特是位电脑程序设计师,离群索居,其社会交往大多通过网络方式实现,然而她的身份确证并没有问题.后来,她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女儿了,安吉拉的现实身份在母亲那里第一次出现了分裂.当然,母亲对她身份确证的缺失尚不会给她构成太大的困扰,也不足以在社会范围内造成安吉拉本人与身份的彻底分离.然而,在此后电影的叙述中,安吉拉的身份分裂不断加速: 当安吉拉来到墨西哥海滩与杰克邂逅,安吉拉的身份逐渐向恋人转变,成为杰克的女友.而在安吉拉温情回忆昔日恋情的时候,安吉拉除了作为杰克的女友,又多了一重心理医生的情人身份.

  安吉拉的身份尽管不断发生变化,但并未造成身份之间的分裂,她只是在电脑程序设计师的身份之外,多出一重恋人身份而已.电脑程序设计师与恋人的双重身份并未给她带来困扰.

  安吉拉的多重身份通过和谐的方式逐渐完成,然而,当安吉拉披上杰克的西装,发现带消音器的手枪时,这种和谐状态顿时被打破了.杰克的话让安吉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处境危急的时候,故事叙述的节奏加快,通过杰克开枪、酒瓶击昏、两人打斗、安吉拉跳上橡皮艇逃跑等一系列急速动作,宣告安吉拉的恋人身份在瞬间结束.不过,这些身份尽管被打破了,但在现实发生过的痕迹并没有消失,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没有改变,换言之,安吉拉的多重身份之间不管是急速的或者缓慢的转变,都还不至于影响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交往.她的身份在与其母亲之间发生第一次小范围的分裂之外,并没有出现大的分裂现象,不构成她在现实生活中身份确认的威胁.

  最终是什么造成了安吉拉社会身份的巨大裂变和分离? 是网络.当安吉拉回到酒店,她被告知"安吉拉"已经结账退房了,虽然经过种种尝试证明自己身份的解释,酒店服务员依然确认"安吉拉"这位顾客已经退房了,电脑上的一切记录和旅客资料足以显示和证明这一点.安吉拉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无奈之下只好向政府申请临时签证,然而,"安吉拉"的临时签证无法获得: 电脑上数据库的照片是自己的,但身份资料显示却是一个叫露丝·玛克斯的女人,安吉拉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认领了"露丝"的姓名.当她拿着"露丝"的临时护照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被房地产商出售,而她又无法拿出证明自己就是"安吉拉"身份的资料,原本离群索居的她,又没有朋友和亲人能为她提供身份的证明,而此时为房屋纠纷赶来的警察,还从电脑中查出了"安吉拉"有偷窃、卖淫和贩毒的前科,并正在被通缉中.此时安吉拉认识到,网络完全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并更改了她的真实资料,杰克通过掌握隐私完全改变她的社会身份,以致杰克通过网络毫不费力地控制了安吉拉的所有活动范围,而且使得她成为无根的、漂浮于社会缝隙中的人.安吉拉已经无法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她彻底与社会断裂、分离了.

  杰克随后的一系列消除安吉拉身份的行动更是加剧了安吉拉的分裂状况,连唯一能够证明安吉拉身份的电脑程序设计师鲍也被杰克杀死.但应该说,安吉拉无处委身不是因为杰克,而是网络彻底分裂了安吉拉及其社会身份.

  安吉拉在被网络割裂社会身份的同时,也看到了网络在丧失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对社会构成的极大威胁,如华尔街股市混乱、交易暂停、前财政部长的死亡等.安吉拉既是自身遭遇的亲历者,也是社会问题的见证者,归根结底是位身份分裂的受害者.由于网络隐私权的丧失,安吉拉的身份发生了裂变,被社会所抛弃,甚至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

  电影尽管以反映安吉拉的身份与网络隐私权的关系为主线,但意在强调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避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安吉拉身份第一次局部的分裂与第二次完全的裂变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衬托出后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安吉拉所遭遇的灾难性境遇是网络隐私权的丧失所致,网络使安吉拉与其现实身份发生彻底的分裂,进而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故事的结局,犯罪分子被抓,停止使用存在保密性漏洞的软件,安吉拉才结束这种分裂,恢复了原有的身份,进而重新融入社会.可见,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泄露了人们的隐私,分裂个体的身份,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带来困扰.

  三、网络与现实的心理错位: 《虚拟偶像》

  如何解决网络与现实的分裂与碰撞问题,是个难解的迷.就媒介接受角度而言,受众的迷狂和偏执力量有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或拒绝了媒介管理人对网络的掌控和管理,使媒介管理人陷入两难境地.《虚拟偶像》即是反映了媒体人与受众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媒体人试图融合网络与现实的分裂与错位时,在受众的强大力量左右下倍感无奈、痛苦和绝望.《虚拟偶像》通过媒介管理人的这种困顿状态向受众展示了如何接受和理解媒介,如何正确看待媒介与现实的关系.

  作为好莱坞新一代的电影人,安德鲁·尼科将自己的职业体会投射到了电影《虚拟偶像》之中.影片中,"好莱坞"导演维多克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甚至获得奥斯卡的提名,然而,这样的辉煌难以继续,因为在他的一部新片中,一名重量级大明星离他而去,他再也找不到满意的演员来代替,后来的女演员远远无法达到他理想女主角那样的完美.就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电脑天才给维多克送来了一套电脑设计程序,可以完美地高度逼真地设计出虚拟的三维动画人物.借助这个名为"虚拟一号"的电脑程序,维多克制造出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女主角"西蒙妮",从此,维多克的电影顺利地完成了拍摄,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蒙妮"一夜之间成为了观众追捧的偶像,拥有了无数疯狂的崇拜者,维多克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导演,受到了影迷的追捧.

  波德里亚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形态消失的新的社会,这里只有符号、影像和代码.

  符号对实物的僭越产生了拟像,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真实"、"仿真"的文化形态.[2]( P. 101)究其本质而言,"超真实"的景观现象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必不可分,换言之,作为媒介消费者的观众始终存在渴求完美、追求最高艺术美的心理欲求.

  维多克通过电脑的设计制作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作为现实"仿真"的产物,西蒙妮拥有年轻姑娘的美妙声音、婀娜诱人的身材、天使般美丽的脸蛋,优雅、高贵,一个完美的尤物,一个众人膜拜的魅力四射的偶象.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观众心理产生了扭曲与变形,甚至迷狂,往往忽略了艺术美的初衷,转而追求一种脱离现实的幻象,反过来,这种幻象又重新主宰、重构和定义人们的真实观、现实观,最终造成人的心理满足的错位.就像维多克所说的一样,西蒙妮只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只是他通过电脑二维码创造的一个虚拟演员,只是用来表现艺术的载体而已.然而,西蒙妮被制作出来之后,不再为导演维多克所能把控和左右了,观众关注的不再是艺术,而是艺术之外的一种心理迷狂,大家都在关注她的一切,她的电影、演唱会、她的绯闻男友、她的童年,却忽略了她的艺术、她的真实性.正如维多克感叹的,"这样的尤物出现在银幕上谁还会关注布景".西蒙妮的光芒远远盖过了现实所有的一切,就连创造她的导演维多克也被她的闪耀光芒所遮盖,影片中出现了一副巨大的西蒙妮的剧照,维多克失落而痛苦的从剧照的下面走过,显得如此之渺小,维多克的才华也因此遭到了埋没和忽略.影迷完全将现实与网络分割开来,完全将艺术与真实混淆,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可以说,媒体人通过《虚拟偶像》表达切身的媒体感受,告诉人们过分崇拜网络虚拟景观,将会导致人们的心理错位,进而全面割裂网络与现实,造成任何人都无法把控的危险局面,作为受众,需要对网络虚拟景观的迷狂和偏执保持必要的警惕之心.

  四、假作真时真亦假: 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的互动

  以上部分,我们以三部电影探讨了网络与现实相互碰撞后的三种结果,其中,电影《电子情书》真正实现了网络虚拟与现实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人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打破了网络与现实的壁垒和分裂,使得网络成为人的延伸、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成为网络投射和虚拟的基础,也因为网络的虚拟给人的现实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网络上身》与《虚拟偶像》则显示了网络与现实分裂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利用网络? 如何使其成为人与社会的有益延伸,给人类及社会带来福音?

  1. 辩证看待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关系

  网络对人的发展有利有弊,根源在于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人认为网络的虚拟性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虚拟性对人类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也会对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它可以实现现实与虚拟的相互转换;实现复杂与简单、庞大与细小的相互转换; 促进从实践的虚拟性到虚拟性实践的进步; 扩大人的主体意识,推动对人的更深入认识和探索."[3]

  对网络的利弊认识,无论是简单的否定还是肯定,都不是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面对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问题,认真思考两者带来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正如张楠所言,"真实世界中的虚拟,是人类理性的本质反映,是人类超越有限和暂时的生命冲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亦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表征,是人的存在样态的真实投射.

  真实世界中的虚拟与虚拟世界中的真实的共同诉求,是人的存在样态的真实流露,是人对物与灵的本质依赖,是人对物质与精神的历史的、现实的和永恒的需求."[4]

  我们需要从思想态度上真诚接受虚拟和真实的存在事实,在此前提之下思考如何解决真实与虚拟之间复杂关系带来的各种问题.

  2. 加强启蒙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推动网络与现实的双向互动

  针对网络虚拟和真实的复杂关系,如何有效减少网络的消极性影响,成为学界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构一种建设性的关系.这种建设性的关系要求我们: 一方面不能因为人的基本生存和需要离不开现实社会,就以现实社会取代和压制,甚至决绝虚拟社会.另一方面不能以虚拟社会取代和消解现实社会,更不能远离现实社会.只有在现实社会基础上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的虚拟空间,才能使人们能够自如地生活在两种空间中,使人们能够在网络空间中适度宣泄自我又不会迷失自我,在颠覆现实的同时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5]

  这一认识具有启示意义,美中不足的是,作者依然没有具体指出解决网络问题的对策,换言之,网络与现实的"建设性关系"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建立此种建设性关系?

  我们认为,《电子情书》、《网路上身》、《虚拟偶像》等电影人通过电影媒体揭示了其中的答案.

  《电子情书》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在网络上相互交流,而且在现实中不断发生争执和职业的竞争,最后他们通过真诚的沟通将网络与现实弥合起来,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又加深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认识和理解,避免了矛盾的发展.《网路上身》则表明因网络完全没有与现实进行交流,网络侵占了现实的一切,人类高度依赖网络,完全被网络吞噬,最终造成了网络真实性的丧失.最令电影人无奈的是《虚拟偶像》,观众的心理错位需求已经割断了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人们不再关注真正的艺术,而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西蒙妮身上,最后导演维多克试图将西蒙妮搬到现实社会中时,已经无能为力.维多克推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努力失败了,虚假继续上演,人类丧失辨别真伪的能力继续加重.总之,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与现实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隔断这种联系,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加强网络与现实的互动是建设这种积极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推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一方面依靠媒体人的引导,如《虚拟偶像》中的导演维多克那样; 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否则就像《虚拟偶像》中迷狂的粉丝永远丧失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像《网路上身》中的警察和安吉拉周围的所有人无法辨别安吉拉的身份.因此,加强广大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解决网络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芮必峰,陈夏蕊 . 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体素养"[J]. 新闻界,2013( 14) .

  [2][美]凯尔纳. 波德里亚: 一个批判性读本[M]. 陈维振等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杨大威. 网络虚拟性的作用与意义[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 11) .

  [4]张楠. 真实世界中的虚拟与虚拟世界中的真实[J]. 学习与探索,2011( 6) .

  [5]李红梅. 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J]. 兰州学刊,2009( 11)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