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从政治和军事描述老子的治国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9 共2536字
摘要

  老子的治国思想深刻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一书中的许多文章都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国策略,我将从政治和军事方面描述老子的治国策略,让人们重新认识一下老子,把一个关心国计民生的老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1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首先必须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比较清晰明了的界定,在治国理念上,有两种:一是有为而治;一是无为而治。前者侧重人为的积极作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侧重于自然而然的原则,突出了人们按规律办事的倾向。“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不作为,或无所作为,这里的“无为”是一种手段,而“治”才是目的。“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以“无为”的政治手段达到“治”的政治目的,从而做到天下大治。

  其中主要的体现在: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历代君王对民生都十分关注,支持其的政治精英因而提出许多民生观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李世民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李世民还提出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察得失。”可见百姓对君主对统治者的作用有多大。老子在【老子】一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民众的苦难,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老子】说:“民之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收的赋税太多,所以人们遭受饥饿。人们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喜欢妄为,因此难以治理。在这里老子看到了社会上的“饥民”,老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根源不在百姓身上,而在于统治者身上,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在老子看来民众虽然卑贱,却是高贵的王侯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根基,其上的国家政权便无法存在,因而统治者应该清心寡欲,为人民着想。

  【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老子看来,对统治者来说,我无为了,人民就会自然顺化;我好静了,人民就会自然端正;我无事了,人民就会自然富足;我无欲了,人民就会自然淳朴。除了统治者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外,还要做到不扰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生产,愉快的生活。统治者不要阻塞人民的道路,统治者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会不厌恶统治者,这样人们才会安心生产,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会安宁。因此我们知道只有统治者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想群众所想,了解群众的心声,才会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才能更好的代表群众的利益。

  2 军事上主张反战慎兵

  老子的治国策略在军事上的总体体现在反战慎兵上,老子的军事思想大致包括下面几点:

  2.1 老子主张反战。老子之所以主张反战是因为他对战争及其危害的深刻体悟。自有人类以来,社会上就存在各种矛盾纠纷,当社会道德无法调节其矛盾纠纷时,用暴力解决纠纷就成为了必然,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尚且如此,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更大的暴力与武力。因而,从产生人类以来,战争就如影随形,春秋时期战争更加频繁,也就基于此老子的脑海中留有深刻印象。

  老子的反战思想也是其政治上“无为而治”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战争是件极其危险的事,它会危害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健康,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所不能接受的。老子在【小国寡民】中阐述了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百姓们都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在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人民“老死不相往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和百姓都获得了各自的利益。

  2.2 柔弱胜刚强,兵强则灭。老子在具体的军事策略中提出了“兵强则灭”的主张,此观点是其“柔弱胜刚强”理论的具体落实。在【老子】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本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坚强的东西是趋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趋于生存的一类。“反者,道之动”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像相反的方向发展,柔弱的东西由于还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所以呈现出勃勃生机来,反之,坚强的东西由于处在发展的顶峰不能在上升了,只能下降,因而丧失了生机,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原理。

  ***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第五个现代化是***等中共高层顺应世界局势,彻底实现现代化政党转变和长期执政的必然之势。

  对第五个现代化的解读:在 2014 年 2 月 17 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已经向外界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会上,***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可以这么说,在***眼里,从政治属性上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共的政治领导和政策推动下治理国家的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而并非是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

  ***提出“第五个现代化”是现代化视野下的概念,它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强调“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这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正如***强调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里的观点和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如出一辙,都是强调统治者或领导者不要过于干涉人民群众的事,国家无小事,任何一件事都是大事,应该给民众一些自由的空间。

  无论是老子的治国思想还是***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都是关注民生,在意百姓的生活质量而对统治者或当政者提出的治国方略。老子的民生、爱民思想对***总书记提出治国策略有借鉴意义,他们都是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人民服务。都主张清静少事,不打扰民众的生产,不过多的限制民众,让人民群众在自由、健康的环境下生存。

  参考文献:
  [1]于永昌。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J].中华书局,1999.
  [3]***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报告[R].2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