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周易》危机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源:新东方 作者:谭剑波
发布于:2021-03-01 共6911字

  摘要:现代社会频频发生危机,对危机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周易》作为我国古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理论工具,蕴含丰富、深刻的危机管理思想,诸如应对危机的意识、能力和理念,对于启发管理者进行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就是管理者要树立忧患意识、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一致与平危结合的理念,培育战胜危机的坚定意志,提高对危机作出预知、革新、应变以及组织救援的能力,妥善应对面临的各种危机。

  关键词:《周易》; 危机管理; 意识; 能力; 理念;

  Crisis Management Thoughts of Zhou Yi and the Du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n Jianbo

  《周易》冠居传世经典之首,构成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流,成为古代执政者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古人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引自《周易》通行本,下同),将具体事物的属性抽象为表述对立性质的阴阳范畴,并把对立面之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主张阴阳因素处于和谐统一的本然状态,表达了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宗旨。认为如果阴阳两种因素相互配置适宜,彼此优化组合,就可以促成事物出现令人满意的和谐状态;否则,如果配置不当,阴阳失调,就会破坏和谐局面,引发冲突斗争,最终导致事物阻滞闭塞而出现危机。虽然《周易》的本意原为占卜,但是趋吉避凶的宗旨蕴含了丰富的危机管理思想,涉及危机管理主体所应当具有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价值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启发当下管理者的危机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周易》的危机管理意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其中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1。这一《决定》把社会心理与危机干预联系在一起,说明心理管理或心灵治理对于一般危机管理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周易》认为,如果执政者能够注意人的心理治理,深刻认识到心理意识的积极功能,就可以避免不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周易》包含的心理意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周易》的创作宗旨,因为“作《易》者其有忧患”,所以“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即卦爻辞包含了警戒危惧的意义,畏惧谨慎使人平安,疏忽大意导致倾覆。“其辞危”反映在许多卦爻的断占辞中,包括“惧”“凶”“利”“不利”“吉”“吝(艰难)”“厉(危险)”“悔”“有悔”“无悔”“悔亡”“咎(灾患)”“无咎”等。这些断占辞围绕趋利避害的权衡,体现了人们关切、悔恨或悲忧甚至恐惧的心理。按《系辞上传》的解释:“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悔是有过失而忧愁、悔恨,能接受教训,就可走向无咎;吝是羞耻,如果不知羞耻、不加预防,就会走向咎害。可见上述所提到的各种情感对人的行为决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危机管理活动中形成不可或缺的心理动力。管理者必须强化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应对危机隐患敏感性和敏锐力。

  (二)防范意识

  《周易》肯定“明于忧患与故”的作用,提倡“思患而预防之”。防范重于救灾,没有“出事”必然要比“出事”好得多,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防范意识是最主动、最积极的危机管理态度。因此管理者要坚持防范为主,将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大畜卦的六四爻辞载曰:“童牛之牿,元吉。”古人担忧牛角刺伤,会在牛的两角处绑上一根类似短木的防护装置。不仅如此,为了增强“止恶于未萌”的寓意,这一爻甚至主张早在小牛长出犄角之前,就给它装上短木架,由此可见未雨绸缪的防范意识之重要。

  《系辞下传》写道:“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对于执政者来说,安居而不忘倾危的危机,生存而不忘灭亡的危机,整治而不忘败乱的危机,这样不但个人可以平安而且国家也可以保太平。《系辞下传》还指出,防范意识的内涵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对于防范治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必须乐不忘忧、安不忘危,始终保持谨慎、戒惧的危机防范意识。反之,如果沉溺于乐而忘忧、安而忘危的虚幻之中,一旦危机真的到来,这个虚幻会使得管理者难以发起有效抵御行动。

  (三)道德观念

  忧患意识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易传》认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从不同角度、分别三次陈述九个卦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其实远不止这九卦,唐朝的孔颖达就曾指出《周易》“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2。后世还认为“《易》为君子谋”,也就是《周易》目的在于教人尤其是执政者应该加强德性修为,以防范风险。

  道德观念对于危机管理的作用不仅是防范危机凶险,还可以勉励执政者秉持扶危济困的社会责任。如屯卦卦辞说“……利建侯”,《象传》解释“屯,君子以经纶”,“经纶”呼应“建侯”,包含有建国立业、治理天下的涵义。时局屯艰,君子悟知治理天下应当奋发图强。也就是说,执政者有感于事业艰辛,主动承担治理国政的责任。至于其他一些卦的解释,如“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危机之时,有识之士应当努力提高道德品质,建立事业功绩。

  (四)自强意志

  《周易》认为,执政者只有危机意识和道德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坚定克服危机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也就是说,君子虽居于忧危之地,但终日勤勉自律,一刻也不懈怠,即使遇到危险,最终也不会遭受祸害。同时,《周易》还认为,“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意思是君子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改变志向,要有敢于牺牲以完成扶危济困的坚定意志。

  综上可知,《周易》对塑造古人尤其是君子的人格修养、价值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在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这些思想也是当代管理者需要吸取的文化精神遗产。

  二、《周易》的危机管理能力

  管理者对危机事件反应越快,应对策略越准确,就越能避免危机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周易》关于危机管理能力的思想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洞察先机,及早准备,需要缜密的预知能力;二是认知和行动超出常规,需要敏锐的革新能力;三是分析、决策和部署做到因时、因地制宜,需要迅捷的应变能力;四是危机管理需要调配各类有效资源,要求具备超强的组织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互相补充、彼此促进,共同服务于危机管理。

  (一)预知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量变是逐渐的、不显着的变化,是可以被捕捉和观察的,因此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周易》有一卦名为“渐”,蕴含逐渐、渐进的涵义,可以作为预防危机的方法论。“危机”原本可作“危几”,指潜伏的、细微的祸害或危险。我国应对危机事件的监测,包括严密观察危机诱因、危机征兆,收集和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信号和信息,这对应于《周易》所说的概念———“几”。《系辞上传》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系辞下传》记载孔子的说法:“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这里“知几”的危机管理意义在于,领导者必须及早察觉事情演变的“几”,如果存在风险,就必须提高警惕,早做防范。对于原本可以避免的危机,如果是因为主观原因疏于防范而导致的,国家法律会追究管理者和其他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对于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危机,虽然不至承担法律责任,但管理者也要担负相当程度的道义压力。因此,管理者必须提高“知几”能力,对未知事物及其发展趋势保持高度警觉。

  (二)革新

  《周易》有一卦名为革卦,《杂卦》说:“革,去故也。”意为除去陈旧。改革是对旧事物的突破,重在破旧、除弊,这是走出危机的前提;而创新重在首创、先发,只有用新形势取代旧状况,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危机管理任务。《周易》非常倡导创新精神,多处强调“日新其德”的意义。《系辞上传》先是指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后又指出“吉凶生大业”。这即是说,“大业”管理目标是谋求建立“富有”(即富足安乐)的社会,但“富有”的社会又是在吉凶转换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取决于“日新”“生生”,强调了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周易》在革卦之后编纂鼎卦,如《杂卦》又说:“鼎,取新也。”其意图正是强化创新的价值。革卦与鼎卦相对,革卦讲破除陈旧,寓意改革;鼎卦讲树立新风,寓意创新。破旧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立新,既在破旧中立新,又在立新中破旧。相对于危机管理来说,改革创新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沿袭,必须大胆闯、大胆试。

  (三)应变

  危机处理不同于一般程式化的常规工作可以遵循固定程序或模式。正如《系辞下传》所说“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说,没有教条可以照搬,需要发挥更大灵活性和变通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周易》认为,革新是有条件的,必须把握好时机,正所谓“革之时义大矣哉”。改革只有适应时势才可以进行,所以《周易》强调变通需要遵循“趣时”“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等原则,这表明化解危机的革新必须把握好时间节点。一般认为“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意为每一卦标志某个具体时间阶段,而每一“爻”是相对于这一时间阶段的应变。但“爻”究竟如何变,历来的解卦者难有统一意见。与此相似,对危机事件的认知往往超出正常思维,管理者如果应对不当就容易导致危机恶化升级;反之,如果变革举措得当适宜,因时而行、相机而动,那么潜在的祸患就能消除,危机也就得以解决。

  (四)组织

  以组织模式运转的活动,如果离开了组织力将无法推进。组织力来自于领导者的组织能力,究竟什么是领导者的组织能力。《象传》说:“……睽;君子以同而异。”卦名睽的意思是离异、混乱、乖违,君子从中受到启示,实现异中求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出现睽违,因此君子必须小心寻求可合之处,努力将“乖睽”转化为“和谐”。这里的“同而异”要求把不同性格和能力的人组合成统一、团结的集体,所体现的正是君子的领导艺术和组织能力。管理者的组织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组织目的和组织方式。履卦卦辞说“履虎尾,不咥人,亨”,《象传》解释道:“……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即使遇到如同行走在虎尾之后那样的凶险,但如果管理者能把社会组织好,分辨上下秩序,统一百姓意志,就仍能化危险为亨通。这里说的“辨上下”,涉及组织方式,指的是行政系统的科层秩序,而“定民志”意为保持意志一致,也就是领导者和下属的思想保持统一。二者指向非常态的组织目的———化解如同“履虎尾”那样的凶险。只有保持政令畅通,保证意志统一和目标集中,这样管理者所制定的行动策略才能得以整齐划一地实施。又如同人卦,卦名意为人与人同心同德。《彖传》说:“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象传》说:“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通过“类族辨物”的组织方式,对人力和物资统筹调配,可以实现统一天下民众意志的目的。

  三、《周易》的危机管理理念

  虽然《周易》不是一部危机管理着作,但其系统化了的卦爻画结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为当代管理者开展危机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以人为本

  《系辞下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恩德是广生万物,人的生命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理念应有之义。危机管理首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最根本就是尊重人的生命权,危机救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原则。《周易》还主张施政要体现公平正义,尊重下层民众生存权利的正当性。《谦·象》载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强者要消减,弱者要救助,这样才可以彰显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益·彖》载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减损上层,增益下层,自然会受到百姓欢迎。从上层施利于下层,这种道义必能大放光芒。管理者如果能够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尤其注意下沉基层,关心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权利,就可大幅减少因不能妥善解决民生问题而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概率。

  (二)协调一致

  易学讨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的结构关系,模拟了每卦六爻构成自下而上的等级秩序,从而表达出象征意义。现代危机管理分级原则与其多有相似之处:一是对危机事件本身进行分级,如按照疫情风险程度划分Ⅰ、Ⅱ、Ⅲ、Ⅳ不同风险等级;二是按照管理权限划分不同行政级别,如我国县、市、省、中央政府分别具有不同危机管理权力。危机的风险等级与政府危机管理权限等级大致是匹配的,低风险危机由地方政府处理,高风险危机要由更高一级政府或部门统筹协调。如果出现破坏范围和损失程度巨大的危机事件,地方危机管理机构调配资源能力有限,就要本着整体主义原则,由上级组织甚至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和全面整合。下级服从上级统一指挥,才能更高效地协调、优化资源调配,以便迅速控制危机事态。这一管理原则与“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的易学思想是相通的,即某一爻的属性取决于整体的卦的意义,部分的功能作用要由整体情况来决定。

  (三)平危结合

  前文说到“思患而预防之”的危机防范意识,还体现了平危结合的危机管理理念,这也是危机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系辞下传》说:“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指出了平时与危时不同的危机应对思路。“危”与“易”是一对矛盾,知危而忧,化险为夷,可以获得平安;乐而忘忧,疏于防范,则会有倾覆的危险。这里提醒管理者在做好处置日常管理的同时,又要考虑可能爆发的危机的处置工作;反之亦然,在处理危机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危机解除之后日常工作的恢复。同时,日常决策和应急处理两个时段工作必须适应平危转换需要,也就是坚持平时预防和危时处置相结合的理念。《系辞下传》所谓“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是指《周易》旨在于告诫人们,自始至终、从终至始,必须始终保持谨慎、惕惧才会免遭咎害。例如,既济卦指出,“既济……初吉终乱”。大意是说,虽然渡河取得成功,危机已克服,局势暂且稳定下来,但必须知道事情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如果不能加以谨慎维护,仍会招致危乱。因此《象传》又指出:“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告诫人们危机解决之后必须警惕再次出现祸患的可能,需要预先做好防备。可见从危机当中恢复后,应当对整个危机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四、《周易》危机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周易》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危机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危机管理思想的重要智慧源泉,对于启发当今管理者进行危机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首先,《周易》的人本主义理念弥补了现代管理偏重设计模型程序而忽视人的功能价值的缺陷。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又是为人的管理,因而人是管理活动中的第一因素。《周易》确立“三才之道,人道为本”的人本观念,认为人本身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作用,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现代管理过于注重程序化、模式化,对主体能动性、主动性的关注相对不足。事实上,危机管理具有非程序化的特点,虽然可以学习已有经验,但这些经验只能当作参考而不可复制。危机管理难有现成的机制、预案和模式可以照搬,只能高度依赖管理者自身知识经验积累和个人行事风格。也就是说,危机管理活动能否有序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待危机的意识、能力和理念等诸多个性化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素,而这恰是《周易》的优势所在。

  其次,《周易》应对危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可以弥补技术操作手段的不足。对于许多突发性危机,具体技术操作手段如果没有人的作用,只能是一堆没有生机的自在之物,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高扬危机管理主体地位的《周易》却能显现出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同时,倚重技术操作还很容易造成对人文精神的漠视,无法有效体现危机管理目的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与此不同,《周易》非常注意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积极作用,这是任何技术条件都不具备的特点。技术的因素与人为的因素各有所长,应该相得益彰。科学而合理的危机管理既不否定管理技巧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性,又不忽视人的主观性因素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周易》的人文精神完全可以与现实管理技术实现有机融合。

  最后,《周易》以建设道德准则和人格规范的方式来防范或规避风险,这是现代社会管理主体不可或缺的品性修养。虽然《周易》在危机预测、预警、预控、处置和总结等流程上包含了一定的现代化管理元素,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无法达到现代危机管理科学所要求的程序化、常规化标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危机管理无论蕴含怎样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利用怎样充足的物资条件,都不能忽略人的主体性因素,比如道德责任、忧患意识、人文情怀等。正是基于这一点,《周易》思想对于危机管理的主体结构的重视就在更具哲学意义的高度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当下社会的管理者如果能够按照人格道德原则去培养意识能力和培育价值理念,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就有可能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防范和化解危机。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2(1)《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3。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哲学教研部
原文出处:谭剑波.《周易》危机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新东方,2020(05):67-72.
相关标签:周易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