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周易“中”观念下的中原文化意蕴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 作者:王晶宇
发布于:2021-03-01 共6080字

  摘要:在《周易》文本中,“中”可以引申出“时中”“中正”与“中道”思想。尤其是中道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天人一道、君子大道与中行之道的儒家伦理内涵。因此,《周易》思想的儒家化塑造了早期中原文化的伦理品格。受此影响,中原文化对“中”的理解已经渗透到日常语言使用中,融入生活处世与行为取向之中,体现出中原人文情怀下的天人之际、性命守中、合宜用中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周易》; 时中; 中正; 中道; 中原文化;

  The Thought “Zhong” in ZhouYi and Cultural Meaning in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WANG Jingyu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周易》形成于中原文化的先秦时期,易道中蕴含大量关于“时中”“中正”“中道”的思想。如果说中原文化的生成与“中”字有密切关联的话,那么,《周易》“中”的观念是影响中原文化的重要一极。至今,河南方言的“中”字更突显“中”的文化底蕴。《周易》经传涉及“中”字词条有136处(不包括“中孚”卦名),除少量表达“中男”“中女”以及明显的方位词汇外,大部分具有伦理指向。可以说,《周易》的“中”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世儒家伦理观念,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原文化的人文品格。

  《周易》关于“中”的思想与“时”“位”等概念互相联系。易始于阴阳二爻,形成八卦,八卦相错,成六十四卦。在一个六画卦以及卦爻中,每一卦与爻都有时间的因素,而卦与卦又形成了统一整体,其排列共同显示了时序关系。同时,由于一卦由六爻组成,爻亦有序列,形成不同爻位,阳阳二爻基于所处位置有当位与不当位之分。所谓“中”,从“时”与“位”的观念看,就是“时中”与爻位是否居中而形成的“中正”的意思,故“六十四卦,只是一奇一偶。但因所遇之时,所居之位不同,故有无穷之事变。如人只是一动一静,但只因时位不同,故有无穷之道理,引所以为易也”[1]12。从易学源流看,易由卜筮转变为易理之学。基于儒者的解释,“中”直接影响了孔子的中道思想与中庸思想的形成。

  一、时中观念

  《周易·序卦》集中体现了时的观念,其谈到乾坤为易之门户,易以乾坤为首,上经终于坎离二卦,下经起于咸卦,终于既济与未济二卦。而卦变则遵循“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方法,整个序卦体现出卦序因时而成的原则,“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也”[2]557。同时,易在整个卦与爻的变动中,也充分体现了时序原则。卦因时而变的思维方式是易为一整体性世界观的展现。因此,“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3]604在卦爻之间,爻的变化与时的关系更为明显,因此,王弼直言:“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3]604

  对于“时中”观念,既见于《周易》本经中,也体现在《易传》中。“乾卦”是最为明显的例子,整个乾卦从初九爻到上九爻无不考虑时的因素。《易传·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2]5君子要根据时机的变化而行动,以体现乾健的性质。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以“潜龙”比喻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九二爻中“见龙在田,利见大人”[2]2,以“见龙”为第二阶段。九三爻中“君子终曰乾乾”[2]3,九四爻中“或跃,在渊”[2]3,由于九三、九四爻不居下卦与上卦之中,故“乾乾”“或跃,在渊”。王弼疏“九三”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疏“九四”曰:“君子进修德业,欲及时也,故无咎。”[4]17直到九五爻才能“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4,而上九则“亢龙有悔”[2]4。《文言》释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2]19乾卦核心讲了作人要据时而动的道理。“潜龙”时要进修德业,“见龙”时要明德,“乾乾”与“或跃、在渊”时要不断警惕、自省,待时机成熟,而飞龙上天。到上九之时,知存不知亡,知进不知退,必然有悔的结局。在乾卦中,九二爻与九五爻位居上下卦之中位,故均“利见大人”,这是君德的体现。而九五爻居上卦之中,有“九五”至尊之位。君德之尊由“时位”之中而体现出来。

  《周易》各卦中,对时的注重可以从行文语气中明显看到。在颐、大过、蹇、遁、睽、蹇、解、姤、旅、大畜等卦中,有“颐之时大矣哉!”[2]211“大过之时大矣哉!”[2]217 “遁之时义大哉矣!”[2]253“睽之时用大矣哉!”[2]288“蹇时用大矣哉!”[2]298“解之时大矣哉!”[2]305等的感叹。如大过卦“大者过也”[2]217,大者乃能过之意。孔颖达释曰:“此广说大过之美。言当此大过之时,唯君子有为拯难,其功甚大,故曰‘大矣哉也!’”[4]126又如蹇卦,蹇卦为难之意,非小人所用,以时用称君子美行。故孔释为:“能于蹇难之时建立其功,用以济世者,非小人之所能。”[4]166这是因时而为的解释。如果说乾卦九三爻因时而惕,那么,大过卦与蹇卦则说明了君子因时而用的道理。这体现了“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特点。张载曰:“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5]48

  二、中正观念

  如果说“时中”观念强调君子因时而惕,顺时而为的话,那么,中正观念则强调在时中原则基础上的“中正为美”思想。亦即,时中观念教导君子因时而动,而中正观念则更强调特定的阴阳二爻的时位关系,处卦位之中与阴阳各得其正。因时而变的阴阳二爻如果居于中位,那么,核心的原则是吉。中有两种含义:第一,在一卦六爻里三四爻为中,代表三才中之人。这是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的原则。故《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2]560第二,在卦上讲,六爻卦由两个八经卦构成。二五爻分别为上下卦的中爻。如果阴爻在二爻位,阳爻在五爻位,那么,即中且正,故有中正之说。

  位的中正观念的代表卦为既济卦。该卦一三五爻皆为阳,二四六爻皆为阴,阳阳爻全部当位,而二与五爻既正且中,因此为既济。既济卦《彖》曰:“刚柔正而位当也。”[2]480而未济卦是既济的变卦,一三五爻皆为阴,二四六皆为阳,此二卦皆三阴三阳,阴阳相应。因此,未济卦《彖》曰:“虽不当位,刚柔应也。”[2]486根据《周易·序卦》:“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2]600,虽然未济卦阴阳二爻居中而不得位,但中必然要有好处。柔居中位,为柔中;阳居中位,为刚中;虽不正,但刚中,有发扬光大、进步之意。或虽有危历,但可免于休咎。因此,“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爻者,守位分之任,应贵贱之序者也”[3]613。

  《周易》家人卦旨在明齐家之道,以男女之职为主。其二爻阴、五爻阳为中正。其《彖辞》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2]281卦中六二爻为阴爻,喻女子敬夫修职,九五爻为阳爻,均得中。王夫之言:“九五刚中得位,与二正应,以德相感,格正其家,而家正矣。”[6]245杂卦所讲“家人,内也”[2]608,充分说明了中正之道与卦象的关系。

  如果阴阳二爻虽位不正,但居于中位,亦可为吉,或可免于灾难。如讼卦九二爻辞:“不克讼,归而捕,其邑人三百户,无眚。”[2]64意思是说,九二阳爻居于下卦之中,以下讼上,不能胜讼,但由于刚来而得中,故能避免灾祸,没有大难。这是阳爻居下卦之中的例子。因此,爻得中位相当重要。再如巽卦,卦意为小亨,为何小亨呢?主要在于其《彖辞》言:“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2]439巽卦讲柔顺之道,这是在说巽九二爻与九五爻辞,孔颖达释曰:“二五之爻,刚而能巽,不失其中,所在志意得行,申其命令也。”[4]232《周易》言吉凶悔吝之道,核心就在于从卦爻中是否中正。如果中正,必然阴阳二爻相应。阴阳平衡,阴退阳进,则为中正之美。

  三、中道观念

  (一)天人一道

  《周易》由天地之道引申到人道,进而阐发其仁义观念。《周易》中的中道观念核心体现在天人一道,君子情怀与仁义观念上,由此构成了一个递进体系。其核心思想表现在《系辞》与《说卦》中。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2]500。周易的天人观在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2]493天人之道一以贯之,达到天人合一,即易之道。人之道是天地人三才的人道。天人合一之境界体现在对天人之道的统一上。《说卦》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571因此,仁义之行贯穿于《周易》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以达至“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上,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2]497的目的。这正是《系辞》讲的“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2]507。

  (二)君子大道

  易变思想核心以人道为本。君子之行既要看时中,又要看位正,做到上述两点,其行可嘉。艮卦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2]402但有时还要看是否得中。小过卦辞说:“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2]471其原因在于:“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矣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矣不可大事也。”既济卦九三爻辞以商代高宗武丁伐鬼方的历史故事说明君子之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2]482原因在于,战争三年,非小人事,而是君子之行也。遁卦为退守之义,其九四爻辞为:“好遁,君子吉,小人否。”[2]256其《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2]256都是分别以君子与小人来说卦,进而说明君子行道的原则。由此,人之道可谓是君子之道,而非小人之道。泰卦“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2]98,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2]47,核心都是在讲君子品行问题。

  (三)中行之道

  乾卦《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曰可见之行也。”[2]18对于人之品行,更是用吉、凶、悔、吝、历、无咎等告诫来引导。因时与势不同,君子行为的内外表现也不同。在德行问题上,《系辞下》讲:“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2]550-551这是在不同时势前,对君子中行之道的劝勉。君子要体现中行之道,必注重言行。故《系辞》赞叹:“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508苏轼认为:“‘蒙,亨,以亨行’者,言其一通而不复塞也。夫能使之一通而不复塞者,岂非时其中之,欲达而一发之乎?故曰‘时中’也。圣人之于‘蒙’也,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则置之,所以养其正心而待其自胜也,此圣人之功也。”[7]22-23

  四、周易“中”观念下的中原文化意蕴

  受《周易》影响,中原文化对“中”的理解更为情切。《易·系辞上》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2]520中原文化对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凝结在传统伦理观念中。按《说文》释“中”为“内”,而内释为入,“入”“内”互释。段注“中”字言:“入者,内也,内也,入也。然则中也,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8]20《康熙字典》注“中”字,意义繁多,撷取部分有“天地之中”“正也”“心也”“内也”“成也”“应也”“合也”以及“俚语以不可为不中”之义。[9]5上述字解与易道勾连。中原文化中的“中”字可分为三种理解,即天人之中、性命之中以及合宜之中。天人之中,尽在天人一道观念中,不再赘述,而性命之中与合宜之中尽显为人与处事之道也。

  (一)性命之中

  《周易》思想直接影响了儒家心性哲学,特别是在四书当中,以《中庸》尤为明显。《中庸》文与易文多有相映之处,进一步发扬了《周易》的中道思想。朱子释“中庸”辞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10]18。《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0]20这是在心性上讲何谓中。中,心也。《中庸》引孔子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10]21。金景芳先生讲,孔子哲学是“以仁为目标,以时为方法。自时推衍者有中正顺应”[11]107。孔子核心思想为“时仁”二字也,这是从“时中”到“时仁”的理解。

  《中庸》对易“中”思想的另一发挥是诚。《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10]32在周易《文言》释乾九二爻辞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2]11在《中庸》里,诚是从容而得的中道,不思而得。后世,在孟子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上更加入了信字(诚与信互释),成为儒家五常伦理的核心。仁、义、礼、智四德需要思的过程,而诚为天之道,可见其分殊立判。宋代理学大师周子在《通书》中更是打通《周易》与《中庸》之路,力推诚字。到朱子,更是从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发挥,“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12]26。由此,《周易》“中”的思想对儒家心性哲学的贡献可见一斑。

  (二)合宜之中

  既然“中”为心苗,那么如何“守中”或“执中”呢,这就涉及行的问题。《周易》在论德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德要持之以恒。恒卦九三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249恒卦二三四爻为阳爻,九三爻处三阳之中。王弼注曰:“处三阳之中,居下体之上,处上体之下,上不至尊,下不至卑,中不在体,体在乎恒,而分无所定,无恒者也。”[4]145因此会“承之羞”,以告诫君子应当有羞辱之心而存其德。荀子对于如何守德提出了“比中而行”的观点:“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13]121-122“比中”即是按照礼义之德来行为。从《周易》的“中”观念出发,人道应“比中”由此开出。亦如荀子讲:“圣人也,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13]133这是从《周易》的中道观念引发的“比中”思想。

  “合宜之中”可谓是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在《中庸》中以君子、圣人为模范来说明这一道理。就连孔子也难以成就。正如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10]350朱熹也曾讲过:“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也。”[12]28-29可见中行之道知易行难。

  上述关于《周易》“中”观念的理解,尽显作为中原文化之一的易学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周易》之中道思想观念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也不乏借鉴意义,正如易传《系辞》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503

  参考文献

  [1]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上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王弼.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周易正义[M].王弼注,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章锡琛.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王夫之.周易内传[M].李一忻,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苏轼.东坡易传[M].龙吟,点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8]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金景芳.学易四种[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2]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近思录今注今译,大学问今注今译[M].古清美,注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0.

  [1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原文出处:王晶宇.《周易》“中”观念及其中原文化底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6):48-53.
相关标签:周易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