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作者:姜汇泳;黄立河
发布于:2018-04-04 共44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第一篇)】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精选5篇)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第二篇)】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第三篇)】从古代医案看中医天人合一思想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第四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第五篇)】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第二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

  摘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 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面貌。本文从儒、道、易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重“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 进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 建筑哲学; 古代建筑;

  在中国古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 又叫“天人之际”[1]1。而在“天人关系”上,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被蕴藏在古代建筑之中, 人类所追求的崇高、至善的理念被物化成为各种古代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哲学思想可以从儒家、道家以及易学三个方面论述。儒家“中庸”“礼”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巨大, 道家哲学思想更多赋予宗教建筑以道家哲学理念, 易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主要在于阴阳互补。

  儒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融洽和谐, 视天地为父母, 尊重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中庸思想对古代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2]78由此可见, “中庸”是和谐的状态, 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古代建筑的宫殿、寺庙、宅院等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正与对称之美。虽然建筑样式受到地点、时间、人为因素等影响, 但总体上大多延续了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突出人与天地的同步性, 重视人与建筑及环境的协调关系, 使古建筑中的宫殿、寺庙、园林等与天地合一, 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发, 突出反映建筑创作和设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重在尊崇德性, 即个人后天必须经过培养和陶冶, 以仁德、崇尚之心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人、社会及自然统一于“仁”思想。在孔子看来, “仁”即是人存在及社会存在的规范, 从内心释放的仁德之心传递到整个客观世界, 横贯天地之间, 从而实现了人、社会及自然的内在超越, 继而达到贯通。“礼”的儒家思想既体现在制度之中又存在于建筑物之中。建筑物中蕴含着的“礼”体现出居住者在当时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比如古村落中前排的房屋一般低于后排的房屋, 这不仅反映了居住者对房屋光照的要求, 同时更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礼”。儒家思想的伦理观也融入到了古代建筑之中。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不仅展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而且在老幼尊卑、年龄、性别等方面也有严格明确的秩序。

  道家思想重在思考人自身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要求建筑能够保持一种安静和谐的状态, 体现道家“清静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道德经》中的“有无相论”便道出了建筑的根本,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3]18。古代一些建筑经常留“空”, 比如传统民居中的北京四合院等。“无和空意味着更真实的更强有力的混沌区域, 它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能量, 并且始终发挥着显着而主要的作用, 它决定着有和实的运动变化及人类运用有和实的方式。只有在宇宙整体背景之中才能正确理解有和无的关系, 这对于人类的建筑实践活动意义十分重大。”[4]132道家建筑作为道教修行、供奉神明的地方, 受到生命哲学的重要影响, 是道教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道”包含着世间万物的无和有两个范畴, 一个指万物的开端, 另一个指万物的根本。“道”本身处于若有如无、浑浊之态, 但包含着宇宙万物的最真实的形态。道教非常看重生命的价值, 强调生命只有一次, 因此可以说求道和追求生命是同一的, 道与生命的合一也就达到了神仙长生, 这是道教之义的核心, 同时也给道教建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道家的“以人合天”的观念, 要求人们能以更开阔、更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 超越外物的束缚, 超越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 注重人自身更加理性的价值, 摆脱世俗伦理规范、功名利禄对人性的束缚, 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 “阴阳”与“五行”已经成为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观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阐述宇宙整体能量的运动规律时指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其跟。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 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无极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5]97“阴阳五行”就是多个方面达到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状态。明清私宅旁布置的私家花园实际上就是阴阳互补的范例, 古代宫殿建筑与山水结合的刚柔相济就是阴阳思想在古代礼制宫殿上的反映, 中国民间建筑在整体布局上的规范、自由、柔美也是阴阳思想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基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观念, 似乎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宇宙观, 从古代都城选址、宫殿规划到古建筑中对门窗尺寸的把握等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应用。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核心的思想, 时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根本上说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成为人们精神理念的寄托。黑格尔说过:“精神性的意义已是独立存在的 (或是凭艺术, 或是在实际生活中) , 和建筑物是分割开来的, 建筑就要为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服务, 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就成了建筑的真正的意义和确定的目的。”[6]62古人把实现“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理想信念, “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宇宙观与人生观的合一。世间万物都有生命, 使之与人类共生, 这就是天道之举。

  古代中国人尊重自然, 建筑取材来源于自然, 造就了古人的“恋土”情怀、“亲木”情结。“恋土”“亲木”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思想与建筑取材的内外统一。古人信奉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所形成的原始的初级唯物史观。土和木在阴阳五行学说观念中以“生命之元”的轮廓展现出来。木料作为建筑的原材料正是体现阳气和生命的本原。“阴阳在建筑上的反映, 首先表现在‘气’与‘数’。人们喜阳恶阴, 在建造房屋时希望阳气充足 (多受阳光) , 因此堪舆家们就把人们的住所称为‘阳宅’, 以与墓地死人的住所‘阴宅’相对应。”[7]190-191与西方建筑取材相比, 中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呈现给人的是淳厚、朴质的自然美, 不管是宫殿、宗庙, 还是各种民居、官商建筑, 一般都由木材建造而成。中国古代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风水思想是以易学思想为其哲学依据的, 遵循着“天人合一”、阴阳协调。风水文化在古代建筑中的广泛运用就是寻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使得建筑在其方位、选址、色彩、样式等方面与周围相协调。比如古代建筑的门窗文化就是风水学的应用代表。从风水文化上来看, 门窗应该对着生气一方, 其目的是为了采光、观赏和收气。不同房屋的门窗有不同讲究。门窗太多, 阳气过旺, 不利身体;长期居住在向北开窗的房舍, 阳光少, 阴气重, 气温低, 对身体也有不利影响。中西方对门窗看法不同。西方注重单体建筑与门窗结合, 而中国人更注重阴阳协调与观赏景色、陶冶情操。风水文化指导人们合理选择自然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美学观保持一致。

  一些重要的建筑, 如宫殿、宗庙等, 其布局通过取左右对齐达到对称。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谈到:“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 乃至于住宅, 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 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 乃主要中线之成立。”[8]16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代修建的紫禁城。为了突出天子至上, 建筑师巧妙地处理建筑、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设计出了紫禁城的中轴之线, 突出了中正之美, 又象征着封建等级制度和国家政权。紫禁城雄伟的外观蕴藏着阳刚的气魂, 而纤巧的内廷又展现了阴柔的美韵。这是典型的阴阳协调之说的物化体现, 也是古人把握天、地、人三者关系的伟大创举, 突出了“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将地看成宇宙的中心, 人成为整个中心的主宰。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完美体现了建筑哲学理念以及对美学的认知, 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在营造过程中遵循着“宛自天开”的原则, 利用环境要素, 因地制宜, 富有诗情画意。园林中草木、花石皆取自大自然, 这种“借景”就是对建筑空间的突破, 既丰富园林本身也摈弃以往的传统营造风格, 使建筑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象, 完美地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天人合一”建筑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建筑哲学思想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体魂, 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及当代建筑的发展。从古到今, 中国建筑的发展始终坚持以尊重自然条件为基础, 如今仍能保持其独特的风格是与“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整体观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古代建筑之中。

  “天人合一”建筑哲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物欲膨胀, 人类为了自身的需求而不断向环境索取, 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已经迫在眉睫。人们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也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实际上这是一种主客体的表现关系。人作为活动的主体, 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 不遵循事物的规律性, 往往会导致失败, 甚至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客观世界的规律乃是人们开展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基础, 人们只有在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9]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首先保护好自然环境, 然后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环境。环境影响着人, 人也影响着环境。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正是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活动与环境的一致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0]55-56“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应该顺应天道, 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应当提倡敬天和畏天, 尊重“天人合一”思想,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增禄.易学与建筑[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7.
  [2]程颢, 程颐.四库家藏:二程语录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3]老子.道德经[M].陈忠, 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4]李卫, 费凯.建筑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5]邹学熹.易学经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6]黑格尔.美学:第3卷 (上册) [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7]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9]谭培文, 姜汇泳.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创新性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 2017 (6) :154-157.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

原文出处:姜汇泳,黄立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1):53-5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