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与就业
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德语专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尝试压缩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增加“实用类”课程。对于这一观点和实践,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很多。1992年主导德语专业教学调研的北外内部也对于这一方案有着争论;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上外的卫茂平教授在2014年撰文呼吁加强德语文学和语言的教学。
这些争论大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争论的主要问题在于:高年级德语专业学生是应该强化文学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还是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主张加强文学类课程的学者否定“文学无用”的说法,他们认为文学是各个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文学教学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教学中也可以锻炼德语专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课程也可以为以后的职业提供支持,包括翻译能力的锻炼、语言能力的改善。
持相反观点的教师则以各类德语专业毕业生就职去向的调查来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作为调查对象的高校主要是宁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部分985高校。宁波大学2011界德语专业毕业生5人考研(其中2人为德语专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主要在外贸、翻译、旅游行业就职;中国矿业大学德语2009届至2012届毕业生中,考研出国人数占四分之一,从事与德语相关职业的毕业生为四分之一;一半毕业生从事与德语无关之工作;上海理工2011、2012两界59名毕业生中有13人考研出国,仅有10人进入德资企业,更多的是进入旅游、翻译、培训机构。
而国内其他985高校德语专业就业就相对较好,浙江大学平均每年一半德语毕业生出国或者读研,就业的毕业生大都与德语专业无关;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浙江大学类似,就业和继续深造学生比例各据半壁江山,就业毕业生工作同德语专业相关者3-5人,占全部毕业生的四分之一。
985高校德语专业因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居多,所以就业问题不是特别突出;而普通高校德语专业就业则是困境重重。
二、英美和台湾地区德语专业课程设置
江苏理工学院的熊燕老师分析了英美和台湾地区的德语专业高级阶段的教学,指出不同类型、不同历史传承的高校在德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着不同的考量和操作,但是囿于文章篇幅没有列出各校的课程名称并进行详尽的分析。
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德语专业名称为日耳曼语言和文学系(Department of Germanic Languages andLiteratures),课程也以德语国家文学为主,文化和历史类课程德语课程也有但是比较少,2014年冬季学期主要课程有:浮士德研究、革命戏剧、尼采研究、黑格尔哲学、本雅明和巴黎19世纪的现代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德国电影名家研究、卡巴莱戏剧研究(Cabaret)、教养小说研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美国的伍斯特学院(The College of Wooster)是一所本科学院,其德语教学以文化和历史课程作为重点。2014年冬季学期主要课程为:德语文学的翻译、德国社会与文化研究、文化学概论、德语文学和文化的主要时代、德语文学和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语文学和文化的主题研究、德国文化研究(今年主题为德国是怎样变绿的)、应用语言学。伍斯特学院鼓励主修德语专业(Major)的学生同时双修另外一个主修专业(Major),主要是历史、国际关系、中国研究、人类学、交际学、数学、艺术史。这样毕业生就有两个主修(Double Majors)。另外学校也鼓励学生辅修(Minor)国际商业经济专业。
台湾地区开设德语专业学校较少。辅仁大学的德语专业双主修和主辅修制度类似美国的高校,但是在授课课程上理念和实践有所脱节。根据学校网页介绍:“三年级系内课程着重加深学生在欧洲文化区框架内有关德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社会的认知,并提供与中国大陆及台湾语言、文学、社会及文化进行反思之机会”,“四年级系内课程除延三年级之教学目标外,并开设商业实务等培养就业市场所需之知识与技能之课程”。这种美好的教学理想在德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很难实施,从辅仁大学德语专业为2015年入校新生提供的必修学分表中看到,大三德语专业必修课程为四门:德汉翻译、德语会话、德语文学导读、德国文化;大四专业必修课程为两门:德汉翻译、德语会话。三年级选修课程为:现代德语短篇小说选读、德语散文选读、德语新闻选读、德国戏剧演出、德国与欧洲联盟、德国社会经济历史、德文国贸实务;四年级选修课程为:西方文化史、戏剧演出、德语语言学导论、德国与欧洲联盟、中华文化多语谈(德语)、跨文化沟通训练、进阶德语翻译、德国社会经济历史。辅仁大学的德语专业教学关注德国文学、历史和文化;部分的涉及了德国社会经济历史和欧盟学内容。
台湾地区的私立淡江大学开设的德语专业尝试通过课程模块化来改善学生学习,分为语言、人文、跨学科、实务四个模块:语言模块关注语言技能的锻炼;人文主要课程有德国文化史、德国文学史、德语区国家概!、西洋古典神话暨圣经文学选读、德国艺术史、戏剧导读、中德文化比较、德语青少年文学、德国电影暨文学欣赏;跨学科模块主要是其他学系的课程;实务主要指翻译(口、笔译)、德语贸易实务、秘书实务、德文商业书信、新闻媒体德文。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双主修、辅修,学习其他专业,主要是经济商业类、文学类、历史类、新闻类专业。
三、课程设置之建议
1.课程特色化
每个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发展定位,结合自己师资和学生以及现有资源的情况,开设具备一定识别度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专业课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同济大学德语专业以科技德语和专门用语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最近几年这一方向有所弱化;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度以德汉口笔译作为专业方向,随着翻译方向师资的退休该方向也发展乏力。山西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以德英双语作为特色教学,也别具风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旅游德语和跨文化德语作为自己教学的方向也为中国旅游和其他外事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最近把科技德语和经济德语定位为专业教学的方向,就是其学术带头人陈琦博士及其团队对于专业发展的一种探索;华中科技大学围绕中德思想和文化关系做文章,在谭渊博士的带领下,取得了科研和教学的双丰收。
除了在德语专业课程的耕耘,更要关注的是结合本校或者国外相关专业鼓励德语专业学生开展双修和辅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为北大其他专业双修经济学学位的主要阵地;南开大学德语专业双修管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发展最为顺利;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德语专业提供的同德国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双学位学习培养了大批懂经济、知德国的优秀人才。
2.课程模块化
在德语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淡江大学的模块化,在不同的方向上确立不同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尝试在德国专业内部设立文学、经贸和外交三个方向,在招生时就以不同的方向录取。所有德语专业学生都要学习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并学习本方向的选修课程。这种模块化的教学对于师资要求比较高,教师少的高校很难有此类分工。
3.课程学术化与技能化
台湾地区的德语专业大都是技能型教学,以翻译和社会历史文化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美国的顶尖大学是学术导向的,用本国语言(英语)来研究德意志思想和文学,翻译类和技能类课程较少;而美国的本科学院则以德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专业教学,授课语言大都是英语,并鼓励学生双修和辅修。
因此,鉴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内的普通高校德语专业应该重视技能化的课程,强化德汉翻译和商贸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计划上,要为学生双修、选修其他专业,巩固英文水平提供充分的空间。
国内985高校德语专业毕业生一半左右继续深造,或者攻读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这都对专业课程的学术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北京大学坚持德语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就是坚守学术化方向的一种方式;同济大学德研所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也是进行学术化的探索。在专业学术化的探索中,以上外中德文学关系方向的发展最为突出,卫茂平教授领导的教师和研究生团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德文学关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方向,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社科和其他省部级项目资助,目前上外已经成为中德文学关系研究的中心。
南开大学德语专业尝试在德国国情研究方向开展教学,先后开设了德语国家概况、德国社会历史与文化、文化学概论、德国研究(高级课程)、创新研究与训练、欧盟简史等德国研究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借鉴德国高校研讨班的教学模式,开展研讨式教学,以汉语和德语论文作为主要教学材料,改变教师主讲的局面。在德国研究方向上,关注中德关系史研究和德国教育制度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德语专业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天津市人才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德语专业学生也从教师的学术型教学中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借鉴美国顶尖大学和本科学院在德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的区别,参考台湾地区的德语教学经验,我国德语专业也应该在学校层次上有所分工,在课程设置上依据学生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来调整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特色化、模块化、并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学术化和技能化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贾文键.德语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2]全国德语教学调研工作组.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调研报告[M].外研社,1992.
[3]卫茂平.外语专业中文学课的地位及其他——以德语本科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2).
[4]钱美娟,金巧英.关于宁波大学德语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5]万云慧.就业视角下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3(9).
[6]王丹若.学习动机与毕业去向对德语本科课程_省略_以上海理工大学德语专业本科生为例[J].高教探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