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并根据广泛认可的熟语分类方法,将熟语分为格言、谚语、惯用语和成语,按类别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政治文献的翻译目的仍然是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国的执政理念,因此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熟语用典的翻译,都不能“喧宾夺主”。在此译本中,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熟语类型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又照顾到译本的可读性,为整部作品的翻译目的实现打下基础。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熟语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自2014年发行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本书不单单向世界阐释了中国政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象。这些饱含中国文化的特色用语无疑为原本枯燥难懂的政治文献增光添彩。不过,此系列丛书的出版初衷仍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1因此,对于这样一部目的清晰明确的译作,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是用来评判译文得与失的不二之选。
一.功能翻译理论
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交际行为,因此也有一个目的。目的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不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委托者和译者就译文的预期接受者、翻译目的达成的明确指示和协议。此外,费米尔还提出了三项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为了解决激进功能主义理论中的问题,诺德引入了“忠诚原则”这一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忠诚,并在必要时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此外,诺德还概括出了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即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旨在用目标语创作出一个有(某些)交际活动的文件,记录源语文化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在源语文化中的交际活动。而工具型翻译指的是模仿原文,用目标语制造出一个工具,为源语文化的信息发出者和目标语文化的接受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交际活动。可以说,使用文献型翻译的译文仍保留了原语情景与原语文化特色,而使用工具型翻译的译文则需要根据译文目的对源文作出调整,以促使新的交际活动的开展。
二.熟语及其分类
学术界对固定短语提出多种概念界定,包括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格言、俏皮语等20余种术语。2103-106所以在分析其德译策略之前,有必要梳理各术语的含义。笔者对比各大词典对上述概念的界定,最终选择参照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词典,因为该系列丛书认为“熟语是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的总概念”33599为广大学者所接受,且分类较为系统、明确。
格言:格言为具有传承价值的表述性言语单位,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内容有教育意义,有较强的的哲理性,对今天仍有指导或借鉴意义;有具体的作者和出处;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深刻的含义,为后人所引用。41
谚语:谚语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所使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口语性;同时谚语作为表述语,具有知识性。51-5
惯用语:惯用语为具有双层意义的叙述性语言单位。一些同样具有双层含义的复合词如“闭门羹”(概念性名词6)、“耍滑”(动词)则不属于惯用语;惯用语是描述性的,不具有知识性,这一点将其与谚语区分开来。71-5
歇后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未出现歇后语,故此处省略。
成语:具有“二二相承”的结构,既有描述性的成语,也有表述性的成语。81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德译分析
按照上文对各术语的定义,笔者将分别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本中的格言、谚语、惯用语和成语归纳、分析。
(一)格言的德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借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移植到现代语境中,赋予其新的价值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有多句有关“民(心)”的格言,译法却各有不同:
【例1】
原文: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第170页)
译文:[…]Ich mchte Ihnen dazu einige Weisheiten aus unseren alten Klassikern zitieren:Das Volk bildet die Grundlage eines Landes“,[…].(S.209)
【例2】
原文: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第368页)
译文:Ein altes chinesisches Sprichwort besagt:Diejenigen,die die Herzen der Menschen gewinnen,gewinnen auch das Land,und diejenigen,die die Herzen der Menschen verlieren,verlieren letztlich auch das Land.“[…].(S.451)
重民心的思想由来已久。有学者对《论语》中出现“民”的句子研究,发现“民”往往与“君”、“上”对照着说,其词义特点是“下”。921-23因此,“重民心”思想在封建时代含有驯服性与奴役性,它只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者长治久安的“手段”。10146而“人”在马克思文本中是类概念,平等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性。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但同时又有执政地位,人民仍是被治理的民众。因此将“人”与“民”的概念合二为一,既缩小了作为类概念的“人”的范围,又别于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民”的本质。人民的本意是指与敌对阶级相对立的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随着国家的发展,敌对阶级的消灭和敌对势力的削弱,人民的含义也在逐渐泛化,可以说,“人民概念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在向作为类概念的人回归。”1124-25
德译版本中,例1意在引用中华经典名句,传递出中国自古便有重视民意的思想理念。此处的“民”被译为“Volk”。“Volk”一词在词典中含有“中下层的人”(die mittlere und untere Schicht der Bevlkerung)121854之意,与原文对应,为文献型翻译策略;例2中虽同样出现了“民”,但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民”实为现代语境的“人民”,而非仅限于受统治的底层,因此译者将“民”译为“Menschen”(人),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如今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此处应为工具型翻译。
(二)谚语的德译
在这部有关政治理念、政策的着作中,除了有出自名篇的格言,还有通俗易懂的谚语,这无疑使此类题材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拉近演讲人与听众的距离。
【例3】
原文: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第4页)
译文:In der neuen Situation sieht sich unsere Partei vielen ernsten Herausforderungen gegenüber und in der Partei bestehen viele Probleme,die dringend gelst werden müssen.[…]Das Eisen,das geschmiedet wird,muss auch selbst hart sein.(S.5)
“打铁还需自身硬”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论述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党建工作的决心。谚语的原义为“锻打铁器的铁匠,都是身强力壮的人。”即“自身硬”强调的是“铁匠”。而在德译本中,可以看到,译者将“自身硬”用来修饰“铁”,指铁器这种材质本身坚硬,改变了原文。但是在此语境中,讲话人意不在描述“铁匠”,而是强调党这块铁,要想发挥作用,锻造成一件利器,自身需要强硬。此处根据语境与目的,对原文做出了调整,属于工具型翻译。
(三)惯用语的德译
惯用语作为俗语的一大组成部分,具有“俗”的特点,这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具有群众性;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口语性和通俗性。当活泼的惯用语出现在严肃的政治文本中,需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保证翻译目的的实现。
【例4】
原文: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第395页)
译文:Die Parteikomitees müssen die Hauptund die Kontrollkommissionen die Aufsichtsverantwortung tragen und verstrkt entsprechende Rechenschaft einfordern.Wir dürfen es nicht zulassen,dass das System zu einer Fassade verkommt.
“纸老虎”一词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杜登词典也收录了该词:“Papiertiger”,意为“只是外表看起来强大、危险的人、物或政权”121254。译者却舍近求远,换了另外一种表达“Fassade”,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首先,原文中有两个意象“纸老虎”与“稻草人”,两者表达了同一涵义,若分别将两者译出,按照译入语的行文习惯,会显得重复啰嗦。况且,“稻草人”(Vogelscheuche)一词在德语中并无“外表强大,实则徒有虚表”之意,所以不应使用文献型翻译策略;其次,“纸老虎”与“稻草人”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并非用来比喻制度是“吓人的、危险的”,而是意图强调“不要让制度成为虚假的摆设,成为一纸空文”。因此,译者选择用交际型翻译策略,将两个意象译为“Fassade”(表面现象,含贬义),既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也保持了对原文作者的忠实。
(四)成语的德译
大部分“二二相承”的成语具有前后对称的结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但由于汉语和德语两种语言系统差别较大,很难将成语的形式传递给目的语受众;从内容及意义上来看,有些成语可从字面理解其含义,有些却需要了解其引申义、比喻义或形容义。
【例8】
原文: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第59页)
译文:Ich hoffe,die groe Zahl der Auslandsakademiker wird weiter nach Modernisierung,[…].Sie sollen willensstark lesen,bisdas Lederband dreimal gerissen ist“und dafür das Haar an den Balken knoten und sich mit der Ahle stechen“,hartnckig ein Loch in die Wand meieln,um Licht zu leihen“und im Licht der Glühwürmchen im Beutel und der Reflexion des Schnees“studieren.[…].(S.70)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皆出自历史典故,倘若读者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仅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在后文的注释中,译者详细介绍了这四个成语的历史典故,并附上其比喻义,如此一来便不难理解。而且,译者根据德语行文,巧妙地把原文中作定语的成语(韦编三绝)转化为状语(直到书皮裂开三次),符合连贯原则。这样既向德语受众讲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勤奋刻苦的故事,又实现了翻译的目的,一举两得。
除了文献型翻译策略,对于成语来说,译者更多地选择了工具型翻译类型,或是将成语译为德语中的对应惯用语,或是抛弃原来的形象,直接译出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四.量化分析
在德译本中,除了有文献型和工具型翻译类型外,还有少量熟语未译出。这种情况多见于两个熟语同时出现,且表达的意义相同。译者为避免重复,通常只翻译其中一词或一句。笔者将书中出现的熟语按照格言、谚语、惯用语和成语分类,按照诺德的两种翻译类型以及省略,分别考察各类熟语的翻译策略并进行量化分析,以便看出各类熟语的翻译策略分布和趋势(见表1):
表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分布
对于原文中的格言,译者大多选择了文献型翻译策略,比例高达84%。纵观文中使用的格言,不难发现,大多数格言描述了自然界的规律且颇具教育意义,它们能跨越时间、地域,为读者所理解。此外,还有些格言是如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扎根的土壤,使用文献型翻译策略,能更好得帮助德语受众理解中国政策、中国理念与中国文化。
在较为严肃的政治文本中,出自人民群众的、较为口语化的谚语使用量明显不如格言。但因为谚语同样是人民大众在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普适性,因此在翻译谚语时,同样较多得采取了文献型翻译策略。
惯用语根植于中国文化,倘若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则很难理解。政治类文本的最终目的仍是向国外受众介绍中国的政治政策,使用工具型翻译策略能帮助译入语读者清除理解上的障碍,保证译文的重心不偏离其最终目标。
成语的数量、种类庞大,且分类复杂。有些能从字面理解,有些则需要了解其历史典故。对于成语来说,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了工具型翻译策略,直接译出其比喻义或引申义,避免了译入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五.结语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政治文献的翻译目的仍然是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国的执政理念,因此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熟语用典的翻译,都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读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熟语的翻译上来。但是部分熟语体现着中国哲思,培育着中国政策,译者合理地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不仅有助于读者对政策的解读,更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发出中国独特的声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本中,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熟语类型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又照顾到译本的可读性,为整部作品的翻译目的实现打下基础。
注释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出版说明.
2[2]牛思涌.熟语探微[J].郑州大学学报,1989,(3):103-106.
3[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599.
4[4]温端政、范瑞婷主编.中国格言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
5[5]温端政主编.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5.
6[6]笔者注:在温端政主编的另外一本着作《中国惯用语大全》中却收录了部分具有双层含义的概念性复合名词。鉴于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确定的分类标准,且《中国惯用语大全》相较于《中国惯用语大辞典》收录的词条更丰富,因此下文仍将会分析到概念性复合名词。
7[7]温端政主编.中国惯用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5.
8[8]温端政主编.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
9[9]宋永培.《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与词义特点[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06):21-23.
10[10]赵秀玲.从“民惟邦本”到“执政为民”:路径、理念和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6.
11[11]张奎良.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视角[M].求是学刊,2006,(1):24-25.
12[12]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M].6.,überarbeitete und erweiterte Auflage,herausgegeben von der Dudenredaktion,Dudenverlag.S.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