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关于提高企业德语培训效率的思考

来源:中国培训 作者:王凤
发布于:2019-01-04 共2868字

  摘要:随着中国与德国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管理、经营等方面与德国接轨,企业员工的德语培训应运而生。但是,目前企业员工的德语培训存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培训模式多样化和校企合作、注重德语培训中的文化导入成为提高企业德语培训质量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企业; 德语; 培训; 问题; 策略;

德语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和德国的经济合作尤为密切,中德合资企业越来越多,外资企业不断本土化,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走向德国。因此,在人才需求和供给方面暴露了一定的问题。这些企业急需熟练掌握德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说,掌握德语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商机、效益;掌握德语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外先进技术本土化和国内技术走出去。

  二、企业德语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训教材建设不合理。随着中德两国关系升温,德语培训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培训中暴露了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培训机构没有专门的团队研究适合自己培训领域的教材,而是把市面上一些配套齐全的教材直接实行“拿来主义”直接照单全收。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教材有些是为德语二外的学生准备的,有些是专门针对出国培训的,也有一些和企业、商务相关的。然而,这些教材都不适合直接用于企业员工培训,无法彰显出企业本身的特色。[1]

  第二,培训方式不灵活。目前,大多数企业德语培训采取业余培训的方式为主。这种培训方式受众面比较广,参加培训的员工比较多。但是,也正因如此无法做到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本该活跃互动性强的外语课堂成了沉闷的讲授式教学。德语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这种讲授式无法满足企业员工该种需求。员工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很可能只掌握了少量的语法,无法尝试和德国人进行简单交流,大大损伤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与此同时工作压力也很大,就会促成大多数学员放弃学习,使得业余德语培训“开高走低”,最后多数人半途而废。企业员工,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技术员工对德语的需求通常表现在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中的参与度。同时,德语学习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业余培训是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进行的,员工很难在工作和德语学习间找到平衡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员工德语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放弃学习。其次,授课内容不够灵活多样。企业对员工的德语培训通常每个阶段的培训以一名教师用一本教材授课为主,缺乏各类课程和课型之间的相互补充。[2]

  第三,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长期以来,企业外语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处于边缘化状态,成为企业外语培训有效开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多数企业德语培训没有专职的德语教师,这些培训工作要么是由公司的翻译人员担任,要么是由外聘的高校教师担任,这其中不免产生问题。首先,德语翻译员不是教师,没有受过教学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的说语法和词汇;同时,这些担任德语教学的翻译员在完成正常日常工作之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更不用说研究教材、教法和学员。[3]

  三、提高企业德语培训效率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在企业员工德语培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材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籍。它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这些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因此,建设和完善一系列企业内部教材,该教材由行业相关内容构成,符合本行业员工日常工作中的德语需求,专供企业员工德语培训使用,是提高企业员工德语培训质量的必经之路。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也很烦琐,需要有专项投入和专门的人员组织教材编写,需要本企业对德语有大量需求。否则,只能退而求其次,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服务专项综合考量,选择两本或多本贴近本行业的正式出版发行的教材,教材应适合不同层次的企业人员学习,各所选教材之间应相互补充。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行业相关的文章和词汇,丰富教学内容,使企业德语培训真正落到实处,服务企业员工,为其解决实际沟通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成功的企业德语培训的关键要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企业聘任专门的德语培训教师,并对其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和“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

  第三,实现培训模式多样性。其一,全脱产培训。全脱产培训可以使企业员工摆脱专业工作的困扰,专心学习德语。在全脱产培训中,选拔工作很重要。企业对员工的德语培训是企业的投资,投资即要考虑产出。分批次、有计划的通过考试,选拔一部分参加过业余德语培训的业务精、能力强的员工进行三至五个月的脱产德语培训,完成员工德语提高阶段的学习,使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其二,业余培训+专题培训。业余德语培训是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德语培训形式,在完善教材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业余培训质量也会有大幅度提高,再此基础上配合专题培训,每周或者每个月组织以此专业相关的或者跨文化的专题培训,使德语学习更生动有趣、更形式多样;其三,课堂教学+车间现场教学。车间现场教学可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让理论教学走出课堂,走进车间现场,大大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培训方式可也直观地检验教学成果,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汽车行业员工可以在提高阶段学习时采用这种培训模式。一个三个月周期的德语培训,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车间现场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德语培训质量;其四,校企合作。就德语培训而言,目前需求量较大,但是合适的德语培训的教师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是提高企业员工德语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一种模式,有助于学校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多数高校德语教师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需求了解不足,无法切实为企业员工提供所需的培训模式及内容,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企业在合适的时间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使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对德语的具体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为今后企业员工德语培训改革中更能有的放矢,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其五,注重培训中的文化导入。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德语培训中注重文化导入也是提高德语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企业而言,对员工进行德语培训的目标即为成功实现中德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深入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要着眼于未来,对企业外语培训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蓄积力量。为企业发展培养懂外语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确保企业掌握国际市场的最新动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毛颖,梁卫格.节约高效性企业外语培训模式探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焦彤.对石油企业员工外语培训项目开发的几点思考[J].石油教育,2015(5).
  [3] 肖勤.企业外语培训中的文化导入[J].企业研究,2006(9).

原文出处:王凤.简析企业员工德语技能培养[J].中国培训,2016(18):265+2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