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芭蕾舞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伴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芭蕾舞逐渐开始“中国化”,逐渐被高校所重视。芭蕾舞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出现了很多芭蕾舞剧大师,芭蕾舞的很多外国元素为中国舞者所认可并运用,使得芭蕾舞绽放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芭蕾舞; “中国化”; 高校教学;
伴随芭蕾舞在中国舞台上的大放异彩和重要位置体现,近年来高校教育不断改革,芭蕾舞也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各高校相继开设了芭蕾舞课程,现在芭蕾舞教学从过去单纯的芭蕾舞专业学院逐步扩展到了各个艺术学院。芭蕾舞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需要舞蹈者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现出舞蹈作品的情感,这是一种将舞台和生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芭蕾舞训练能够对个人的气质和自信的建立产生积极作用,当前中国的芭蕾舞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芭蕾舞已经逐步走向了“中国化”进程,芭蕾舞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也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
一、对于芭蕾舞“中国化”的认知
芭蕾舞是欧洲的一种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17世纪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事实上,芭蕾舞在最开始形成的时候起源于欧洲群众的自娱自乐和群众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大众性舞蹈。芭蕾舞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综合的标准,表现特色主要是演员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跳舞。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语言,在过去的记录中舞蹈能够表现自我、传递情感、表达意识并和自然界进行沟通。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歌唱相伴的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优秀舞蹈文化,同时还要吸收和借鉴外来舞蹈的优点,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外来舞蹈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性舞蹈艺术。
芭蕾舞传进中国后受到了多民族的滋养,逐渐转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芭蕾舞。芭蕾舞和体育舞蹈一样都是源于西方的舞蹈艺术,来到中国后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芭蕾舞进入中国的时间较长,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传播和发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民族芭蕾舞逐渐成为中国芭蕾舞,在国内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体育舞蹈相比,体育舞蹈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芭蕾舞的发展。如何才能创新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途径?西方的芭蕾舞剧艺术产生于宫廷,因此从传统芭蕾舞剧的选材上来看是比较单一和局限的,基本上人物形象的设定都是仙女、王子、公主。芭蕾舞进入到中国以后,由于观众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中国编剧往往会从中国化视觉对芭蕾舞的叙事题材进行相应的改变,多选择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素材。中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拥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能够获取很多创作素材,当代中国芭蕾舞剧作品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的传说、戏剧、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这些题材能够将故事情节作为主题内容进行构建,让芭蕾舞脱离西方芭蕾舞宫廷式的欧洲风格,利用西方芭蕾舞来展示中国题材内容,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
随着芭蕾舞在高校教育的深化,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芭蕾舞课程,甚至专业艺术院校还把芭蕾舞加入到很多艺术专业中,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从中可以看出芭蕾舞已经在高等教育舞蹈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探讨芭蕾舞“中国化”的高校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二、高校教育中芭蕾舞的“中国化”表现方式
(一)从芭蕾舞编排方面思考芭蕾舞的“中国化”
在高校教学中,芭蕾舞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芭蕾舞的编排要结合中国元素来体现芭蕾舞的内涵,芭蕾舞的编排要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在过去一些经典的大型舞剧当中,有很多将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舞蹈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创作的作品。以1959年大型舞剧《鱼美人》为例,编排过程中苏联专家更加强调民族化,注重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之间进行不断相互借鉴和吸收,同时注重中国传统舞蹈中舞蹈词汇的发挥。因此,在这部舞剧中呈现出不少经典片段,其中“诱惑的蛇舞”“珊瑚舞”均结合了大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展示了浓郁的中国风情,但是在编排过程中并没有将西方古典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作为主要线索的这种固定模式抛弃,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所塑造的戏剧矛盾冲突均被赋予了古典芭蕾舞的重要特点,而不仅仅在舞蹈的词汇化方面进行了“中国化”。因此《鱼美人》这部舞剧非常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曾经被称为“中国的天鹅湖”。《鱼美人》以独特且具有民族舞蹈风格的形式出现,引起了中国舞蹈界的轰动,对中国民族舞蹈的创作以及西方古典芭蕾舞同中国古典舞蹈之间的学习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授芭蕾舞的时候应该从源头上推动芭蕾舞编排的“中国化”进程,在舞蹈内涵、舞蹈内容、舞蹈生命力等元素中融入中国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让学生学习芭蕾舞的时候逐渐在教学中体现芭蕾舞的“中国化”特点。
(二)利用意识流手法和民族化语言推动芭蕾舞的“中国化”
在芭蕾舞的“中国化”过程中,不少舞蹈从业人员特别是高校的创作型舞蹈教师在辅导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芭蕾舞的“中国化”,在进行芭蕾舞剧编排的时候注重吸收中国的民族特色,同时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以及民族化的语言对所塑造人物的心理历程进行展现。20世纪初期西方兴起了意识流小说,通过对人们意识流动的表现来展示人迷茫的心灵世界,意识流不仅仅在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同时在电视剧、电影甚至舞剧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在中国芭蕾舞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编剧使用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的一些素材,并将浪漫与写实的手法进行结合。从塑造人物方面来看,中国芭蕾舞一方面运用了中国民族特色如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古典舞及中国武术等表现手法,一方面也运用了芭蕾舞词汇,从而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利用意识流手法和民族化语言推动芭蕾舞的“中国化”进程,在高校教育中对芭蕾舞教学进行改革。
以芭蕾舞剧《林黛玉》为例,这个舞剧的编排过程中大胆地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这样的结构形态在当时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心理结构的描述中没有对《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细节过多地描绘,而是从这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上进行强调和刻画;场景方面仅仅通过一个背影就将林黛玉放到人际关系和她的内心独白中。对于林黛玉之死的描述非常具有典型性,林黛玉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刻骨铭心地爱着贾宝玉,手持定情信物产生幻觉并与爱人互诉衷肠,忽然又觉得贾宝玉突然消失,看到贾宝玉和薛宝钗正在拜堂成亲,自己在他们中间飘忽不定,猛然间听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音乐,林黛玉从幻觉中回到了冷酷的现实,感受到现实的残忍,于是将手帕放在火炉上,火炉释放出的青烟同林黛玉的魂魄一起随风而逝。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古典艺术中的艺术形象并在当代芭蕾舞剧中展现出来,同时运用意识流的编排技巧通过民族化的芭蕾语汇对林黛玉的心路历程进行刻画,展现出舞剧的艺术魅力。
(三)将诗句运用在芭蕾舞剧的编排中对人物内心进行深挖
在高等教育中芭蕾舞元素还可以在诗句中发挥和挖掘,把中国的传统诗词运用在芭蕾舞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芭蕾舞相结合起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古典诗词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能通过典雅优美的意境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分析诗词元素中的场景,并运用于芭蕾舞的编排中,在中国芭蕾舞的编排过程中充分注重心理内在表述和意境表达,将西方芭蕾舞的戏剧性弱化,使其往诗意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使观众从听觉、视觉方面都能够感受到芭蕾舞的内涵,这样能更好地体现芭蕾舞的中国化。
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重点把握芭蕾舞的编排与文化元素的结合,传统的芭蕾舞剧模式的消失、笼统场景的消失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片段展现出不同的人生状态,这是芭蕾舞“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式。长期以来,芭蕾舞中国化进程的推进被人们所关注,当代芭蕾舞已经适应了中国化的发展步伐,中国芭蕾舞以中国特色文化及艺术发展作为前提,为进一步提高艺术的发展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而言之,在芭蕾舞的高校教育中,芭蕾舞的“中国化”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需要在教师和艺术家的不断推动下使西方芭蕾舞逐步变成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国化”的中国芭蕾舞。芭蕾舞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学校、学生、教师的努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芭蕾舞人才的产生,也会出现更多融入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芭蕾舞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琳.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的策略——评<芭蕾舞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江东.“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策划人之一、本次大赛舞蹈专业论坛主持人.中国芭蕾的万千气象来之不易[N].团结报,2011.
[3]李婉真.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探析——评<舞蹈教育与教育舞蹈:舞蹈教育美育心理学>[J].高教探索,2019,(06).
[4]卜晓蕊.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评<古典舞身韵及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
[5]孙达,李曼.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
[6]董江河.职业技能竞赛对提升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的作用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7]刘燕.教室窗前的“西尔菲达”: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的芭蕾舞赏析教学探索——以<足尖上的艺术:世界芭蕾名作赏析>为例[J].大众文艺,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