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语言表达形式中逐渐出现了网络语言这一类别。而对于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就针对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播学,心理学
网络语言就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互联网专业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以及在网络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新的语言形式。具体来讲,广义上对网络语言的解释包括两种,首先,是指“病毒”、“黑客”、“防火墙”、“网民”、“浏览器”等网络行业中使用的行业用语和相关专业术语;其次,是指在网民在上网进行交流和社交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言,比如“666”、“菜鸟”、“酱紫”等被曲解的含义但又被广大网络用户所熟知的网络语言。而对网络语言的狭义理解,通常只包含了第二种。
1. 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成因的分析
具有生命周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一些当时流行的网络语言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声遗迹,而一部分的网络语言也可能会一直传播下去,这主要和语言自身的应用价值和传播属性有关。
首秀,网络语言的显着性,就是指与着名的事件、场景、人物之间的联系,这种通常会受到网友的高度重视并迅速传播。“互联网+”这一网络词汇,也是在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才被人们所熟知并广为传播的。
再者,网络语言的重要性,就是指与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联系了起来,同时,事件也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或者个人的发展,这种成因下的网络语言也具有极高的传播度,比如“俯卧撑”、“躲猫猫”、“楼脆脆”等等。这些网络语言通常与社会民众和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也加大的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传播。其三,网络语言的可演绎性、模仿性,就是指网民可以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再利用。网络也可以进行诸如“一言不合就开车”“一言不合就吃饭”等词汇的使用。对于这种网络语言的再创在和再利用,网民和媒体之所以如此乐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并感受乐趣,同时,这种网络语言对各种社交场景也是极为适用的,加上媒体的宣传也让网络语言得以快速的传播,另外,这种形式的网络语言也是十分幽默诙谐且默契度高的。同时,网络语言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也会因语言的演绎和模仿而得以增强,从而提升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度,并且对其生命周期也予以了延长,可以结合社会中的各种的热点事件进行使用,并且会反复受到使用,形成新的网络语言形式。
最后,网络语言中队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自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在国际贸易、留学、旅游等活动中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得到加重,世界中也逐渐弘扬“地球村”概念。近年来我国收到世界个地区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加大,比如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综艺、欧美的流行等等。来自于世界各国的词汇充斥在网络语言中,比如美国嘻哈文化中的“diss”和“freestyle”、日韩饭圈文化中的应援术语“打call”等等。2014年日本的一本杂志中又提出了“佛系男子”这一类男性群体的定义:这类男人并没有特殊的外表,但在生活中通常会高度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强调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事情。而“佛系”一词也在时隔3年之后正式在我国走红,许多的90后男青年将自己称为“佛系青年”,之后,“佛系男友”“佛系女友”等词汇也逐渐出现,“佛系”还逐渐成为了一些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2. 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成因的分析
人们的需求是网络语言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人们的需求也作为内在的源泉和动力来推动网络语言的发展。
首先,人们的娱乐需要,就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娱乐和放松的需求。在网络世界中,充斥了大量的、多样化的生活和文化元素,从而也成为了工作的人们闲暇时寻求放松和娱乐的主要场所,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也发挥着相似的作用。以我国的一部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表现的“葛优躺”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这一词汇来源于剧中葛优所扮演在别人家中赖着不走躺在沙发上的“二混子”形象。随着“葛优躺”在网络和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传播,在国家语委和教育部于2017年联合提出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也将“葛优躺”列为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而在“葛优躺”这一网络语言下所表现的则是,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每天处在忙碌的工作中,“葛优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人们的心里需求,而虽然工作很累奋斗很苦,通过“葛优躺”这一词汇的出现,人们的工作压力、紧张心情都得以有效的缓解。
其次,人们交往和归属的需要。网络交流逐渐成为了人际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各种网络语言也需要在相应的人际交流环境中使用。在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人们都需要在某一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而在网络环境中,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是顺应了网络的时尚,并在网络群体中找到归属。使用网络语言也能够得到群体的认同,从而避免孤独感。而当周围的人们对网络语言进行重复的使用时,比如“666”“打call”等,人们也容易共同使用这一词汇,从而在群体中找到归属。
其三,是人们对舆论监督和表达意见的需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公众在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的话语权。对于联系社会热点人物和事件的网络语言,在网民的使用过程和演绎的同时也可以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每种情感和活动在群体中都是具有传染洗性的,也足以影响任何一个群体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影响的结果是严重的违背了人们的天性,也因此,群体以外的人员通常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任何舆论、多数意见、时尚和流行的产生,都会存在沉默的螺旋机制在其背后。双方的两种意见必然会因为一方的沉默而使另一方变得更加强大,而这种意见的强大又会不断衍生出意见的反对者进行沉默,形成一种奇妙的循环。”而一旦社会关注了某个网络语言,其相关的舆论也会呈现“沉默的螺旋”现象,这其中有着舆情恶化、谣言等风险,但对于表达民意、舆论监督也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人们彰显个性、标新立异的需要。我国网民数量截止2018年已经达到了8亿左右,手机网民更是占据了7亿以上的数量,其中又70%以上都是年轻网民群体。在网络语言流行和传播的过程中,年轻人群体是重要的推动力量。首先一方面,其年龄特征导致了这一现象。年轻人具有活跃、尖锐、时尚的思维方式,对新事物常常会好奇并敢于追求,不会遵守常规,对一些网络语言的流行热度和传播价值也能有明显的感受,并能够参与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传播,而这也就促进了许多全新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传播。另外一方面,年轻人的思想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也是一大原因。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许多网络语言表现出“后现代”的特点,它是分散的、无中心的、横向互联的,有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体现出“反传统”“非理性”“反逻辑”“去中心”“去权威”的特征,与传统语言相悖的用词规范则体现出后现代文化内涵。所以,中英文混搭、缩略型、谐音型、语义重置型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如“吃了ed(吃过了)”“CU(表示“see you”,再见的意思)”“被中产”“偶十分郁闷的说。(我十分郁闷。)”“抱一下下”无不体现出年轻人的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特点。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广大网民在网络中的互动逐渐催生了许多新奇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汇虽然本身不具备特殊的含义,但是网民却赋予了其含义并且别人们熟知并得以广泛的传播。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予以了关注和研究,并希望通过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发展来实现社会群众发表意见、舆论监督等权利。本文就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简要的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成因,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之达.传播与心理的关系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9)
[2]吴蓓.传播学对心理学视域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应用[J].新闻传播. 2012(08)
[3]冯君颢,李毅博.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分析——基于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视角[J].农家参谋. 2017(12)
[4]张国良.传播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贡献[J].国际新闻界.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