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北方音乐 作者:熊世怡
发布于:2021-01-19 共5109字
    摘要:民族歌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是各族人民创作并传唱的歌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歌曲应用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汉语学习兴趣,辅助汉语语音教学,增进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其教学实施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可行性。教学环节包括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演唱教学和作业布置,教师要注意选取合适的民歌、朗诵和演唱结合以及纠错技巧。
   
    关键词:民族歌曲,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是语言教育学科下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将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综合交叉起来,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国际学生具有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本质任务是语言教育,肩负一定的文化传播功能。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与其有关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的一些文化教学项目,主要是单纯的涉及到中国文化知识层面内容,在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衔接性方面仍有欠缺。民族歌曲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艺术门类,在语言和文化的紧密结合教学中具有优势,当前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的运用正处在发展阶段,作为一门国际汉语教学辅助形式还有待于深入和系统研究。
   
    一、民族歌曲简介
   
    民族歌曲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数量繁多、种类丰富,是我国人文历史在音乐上的体现。早在原始社会,中国的民族歌曲就产生于先民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了,对此《淮南子》中的《邪许》有所记载。从原始的狩猎祭祀歌谣到《诗经》、汉乐府民歌、宋词、元明清民间歌谣曲调,再到现当代创新性民歌,都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传达着真挚深刻的民族情感。民歌以强劲的延续力朝着未来生生不息的世代传承,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性特征。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的人民在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方面具有差异,从而使得民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中国民族歌曲按照地域可分为六大区,西南高原原始文化民歌区、藏族民歌区、新疆民歌区、狩猎文化民歌区、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和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如果粗略的以南北分界来看,北方的民歌热烈奔放、雄浑豪迈,具有壮美磅礴的气势;南方的民歌委婉曲折、清新隽永,具有秀美灵动的情调。在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孕育中,中国民族歌曲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二、民族歌曲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民族歌曲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意义
   
    1.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动机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有积极的动机时就会对这门课程保持跟进的态度,反之则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甚至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学习动机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因素,教学活动的设计在直接增强学习动机方面是有明显作用的。国际汉语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包括模式、方法、教育技术等)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常学生学习汉语时,会对中华文化也产生认知和体验需求,在这方面,中国民族歌曲教学就可以成为兼具文化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引入民族歌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唱实践,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汉语是一种旋律音乐型的语言,声调本身的抑扬起伏具有音乐美感,歌唱对国际学生深入理解汉语之美有重要意义。
   
    2.辅助汉语语音教学
   
    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交际,汉语语音在交际有效性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发音和声调问题是制约国际学生有效表达的因素,正确掌握的难度较大。基于此,寻找汉语语音的创新教学方法很有必要。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于较强的音律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物理特性与音乐都有关系。中国民族歌曲在编曲上通常会根据汉语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编排曲调,一个汉字也能对应一个歌曲音节,几个有联系的字组合就能形成一组词、一组音节,继而音节组成不同的句子,形成停顿。国际学生可以借助民歌曲调和音节来学习歌词词组的发音和复杂句子的停顿。在课堂上应用民族歌曲,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声调、句子停顿以及整体句调运用等汉语知识,分析汉语语音与民族歌曲的关系也可以为语音研究打开新思路。
   
    3.增加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了解
   
    民族歌曲是中国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吸收不同地区的民俗特色而形成的音乐文化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反映了各个地域的民众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样态,同时也体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风貌,是中国民风民俗文化的代表。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写等主要围绕人们普遍的日常交际生活展开,对中国的地域差异文化呈现较少,由此造成国际学生在这方面文化知识和体验的欠缺。通过中国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在国际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画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多样的民风民俗特色,深入理解乃至热爱中国文化。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后,很容易对曲调的发源地江苏六合地区和中国茉莉花之乡广西横县产生向往之情,从而有助于其进一步自主学习中国文化。
   
    (二)民族歌曲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可行性
   
    1.民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果
   
    我国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实施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起初民歌的应用局限于教师自发设计的文化教学环节中,比较随性。后来经过研讨,学者对民歌的民俗知识及其它方面提出了具体定位——“不能过窄,也不能过宽”,就是指汉语国际教育中民族歌曲的应用要遵循适度原则,要围绕和服务于语言教学。自此以后,民族歌曲的教学应用就从自发走向了自觉。《唱民歌学汉语》这本着作是此这方面教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该书共选取新疆、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湖南、江苏、台湾等地区的15首民歌,一首民歌教学就是一课。每课有课文、生词、注释三部分。课文内容即为民歌歌词;生词是在课文里选出学生可能不熟悉的词语,列成表格,标明词性以及英文注解;注释包括民歌简介、歌曲背景、歌词释疑和歌词赏析。除此之外,该书还附有10首赏析性歌曲及相关的民歌知识。这本书侧重于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运用能力,适合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此外还有《边学边唱》《学唱中国歌》《唱歌学汉语》等相关书籍,在这里不作一一叙述。
   
    2.相对其它中华文化体验教学,民歌教学操作简单
   
    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课堂主要包括书法、绘画、舞蹈等课程,通常需要或多或少的准备工作。如书法教学在课前需要准备好毛笔、宣纸、墨水等,学生在笔纸选择时要花精力。在正式书法教学前要介绍毛笔使用、字帖选择等,特别是书法艺术需要长期练习,几次书法课学下来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学生持之以恒。民族歌曲学习则比较容易入门。首先,课前需要教师准备民族歌曲的音频、视频和相关文化知识等,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前期准备工作相对轻松。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展开教学,播放民族歌曲,教师带唱并让学生跟唱,再布置自行练唱任务。这样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学生就能学会一首民歌。最后,在练唱中如果学生有不会的或是错误的地方,教师有充分时间给予指导,学生之间进度差别不大,不会挫伤学习信心。民族歌曲教学的简单性使它具有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三、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一)主要教学环节
   
    民族歌曲的教学是一种文化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在教学内容等方面既区别于语言教学,也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1.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民族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如PPT、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以及讲述有趣的民歌故事等,这样既可以完成文化教学的初始阶段,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民歌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按照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划分来选择该地区相应的民歌,给国际学生搭建比较全面的民歌学习框架。
   
    2.演唱教学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学习中的模仿非常重要。学习过程是一个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在民族歌曲的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首先播放民族歌曲让学生欣赏,在听觉上受到刺激。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以集体和个别的方式模仿发音。继而教师对生词进行讲解和正音纠错,带领演唱,进行强化。最后加上伴奏,教师领唱、学生跟唱以及学生独立齐唱。由此学生学会演唱民歌,形成习惯,再反复练习强化。
   
    3.课堂活动与课后作业
   
    情景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给学生分组(每组3人为好),各组进行一定时长的民歌练唱。教师要注意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分组解答学生疑问,掌握学习程度并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在练唱完毕后,教师可随机抽选一组上台表演并给予反馈。课后作业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挥的模式,让学生使用原有的民歌伴奏自己填词,培养汉语写作能力,兼顾到汉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利于学生汉语全面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注意事项
   
    1.选曲要符合学生特点
   
    我国民族歌曲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时要有所取舍。中国地方方言在民歌中有特殊表现,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山(shān)”在歌曲中唱为“sān”。对于国际学生,带有方言的民歌可能会导致混淆汉字的发音,不符合汉语普通话标准的最好在教学中先排除。教师要注意学生母语民族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性,有的民歌可能会引起文化冲突。笔者推荐的民歌有《茉莉花》,温柔悠扬的曲调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的感情,受到海内外广大民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此外还有《敖包相会》《龙船调》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文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选取的民族歌曲要注意与学情相匹配,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水平、学习需要、文化特征等,让学生能够在较小阻碍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
   
    2.注意练唱与朗读相结合
   
    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文化教学,但其根本还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如果一节课中只是专注于唱歌,那么就不属于以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学了。教师可以把民族音乐教学与汉语语音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练唱和朗读来促进学生掌握汉语的发音、声调等。一般来说,歌曲都讲求声、韵、调的结合,练唱时注意发音配上歌曲的节拍,有助于学生对发音的记忆和掌握,整段的练唱还可以帮助掌握语句的连贯性,从整体上提高汉语发音准确性和语句流利性。朗读歌词则有助于学生在声调和语调方面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歌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丰富其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读唱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还能营造出一种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3.采取正确的纠错方法
   
    学生在练唱或朗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应当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纠错。对于学生单独请教时或学生集体出现的错误,可以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后续学习。当学生面对全班进行独唱或者是小组集体演唱时,为了保护其自尊心以及保证歌唱的流利性,教师一般不要立即打断纠正,而是应该记录下其优点和错误,在表演完毕后,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评价。特别是对于腼腆害羞、内向爱面子的学习者,可在课后单独纠错。教师纠错可用的具体方式可以细分为启发式、元语言反馈式、要求辨析式、复述式、翻译式、直接式、打断式、肢体语言式、转移式等。其中直接式是教师直接纠正学生偏误,如“你刚才说错了。正确的说法是:‘《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你说成了‘是哈萨克斯坦族的民歌’”。这样的方式给学习者强势的被纠错体验,使用时要注意具体场合。对于教学时发现的整体性偏误或典型偏误,最好及时纠正,并且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进行回顾强调,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当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方式。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指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文化知识,限于对文化表层的认知理解。实践则是指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的一些文化活动,如课堂上的书法、剪纸、戏曲、武术文化体验等,课外的中国传统节日活动、文化博物馆参观等,比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增加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了解、辅助汉语语音教学、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和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是否能够较好地完成民族歌曲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本身决定的。在文化教学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代汉语国际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对民族歌曲演唱技巧和表演技能的学习,寻找到更多民族音乐与国际汉语教学的关联性并尝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教育中,中国民族歌曲教学具有更为持久深远的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晓明.新时期华文教育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   
    [3]赵方禹.将中国民歌引入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3-5.   
    [4]白俊卿.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民歌传播——山西民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8(23):26-27.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熊世怡.民族歌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20(21):25-2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