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思考

来源:图书馆学刊 作者:王天泥 刘妍
发布于:2021-01-08 共6374字

  摘要:在人工智能这一新的时代环境下,空间再造是图书馆谋求转型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论述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空间再造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基于对人工智能+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的梳理,提出对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思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 图书馆空间再造; 智能空间;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Library Space Reengineer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ng Tianni Liu Yan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图书馆建筑功能和空间数字化、智能化、人文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图书馆已成为知识、休闲、交流的综合功能空间。图书馆空间建设应立足于人工智能、自动化、数字化及互联网+和图书馆转型发展需求的时代背景,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边界,重新开发和利用闲置的空间资源,通过图书馆空间的设计与再造,赋予图书馆新活力和能量,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工作实践层面,图书馆界都掀起了一股“空间”热。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空间”“阅览空间”“休闲空间”,更是“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等。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等国家的学者就开始图书馆空间相关研究,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被引入图书馆领域,图书馆智能空间建设也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18年起,逐渐出现“人工智能+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成果,内容集中于人工机智技术引入后图书馆空间设计、服务创新等。如王筱雯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多个领域空间再造及服务中的应用,提出了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的“人-事-物-场-时”五要素构建模型及多种服务场景[1];王筱雯、王彤旭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智能空间的实践探索,并从科学的智能空间顶层设计、智能空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融合、智能空间的服务形式四个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智能空间建设策略[2];王晓晨调研了当前“人工智能+空间再造”的理论基础、成功案例,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的思维模式框架[3];蒲姗姗从重新规划空间布局、智能陈设、整合不同智能技术、定制个性化物理环境与服务四方面阐述了AI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设计[4];董同强、马秀峰从空间的功能和结构设计入手,提出了一流学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空间的构建原则与总体设计模型[5]。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开始关注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图书馆空间再造。此外,OCLC与美国乡村和小型图书馆协会于2016年联手启动“小图书馆创造智能空间”计划;2017年,我国吴建中教授在《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中分别对空间再造和人工智能做了研究趋势的展望。相关研究成果、会议议题及专家展望说明“人工智能+图书馆空间”这一主题已逐渐引起图情界的重视,通过空间再造促进图书馆转型发展,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给图书馆空间再造带来新的增长点。

  2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空间

  2.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应用的前沿领域,它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从事推理、学习、思考、规划等活动,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6]。这一术语最早由Mc Carthy于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Dartmouth)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将其描述为“结合科学技术和机械手段制造出智能机器的过程”[7],这次学术研讨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标志着国际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从人工智能提出至今经历了4次发展浪潮,特别是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控制论、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多门学科,具有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群智开放等多元属性。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交互、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已深入到各行各业,重新塑造新的行业形态、价值体系和服务模式,图书馆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也将更有利于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2.2 图书馆空间再造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社会环境演变的结果,一直以来,图书馆的黄金空间多利用来建造阅览室,用于书籍的储藏及读者阅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纸质书籍的阅读量大幅下降,电子资源使用量逐年攀升,使用自助服务比率不断提升,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借阅空间,而是具有学习、交流、娱乐、休闲等多元化社会功能的城市“第三空间”。从传统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到复合图书馆的“数字空间”,再到现代图书馆“第三空间”,图书馆空间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8]。在图书馆空间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对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将会为图书馆提供多元化、智慧化空间服务提供新机遇。

  2.3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驱动着图书馆空间迎来了以智能化为主导的再造浪潮,使图书馆从知识社区向智能空间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掀起各行各业的价值重塑,也颠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新环境下,在图书馆价值体系中,空间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用户对泛在知识环境的需求愈加强烈,图书馆的功能和角色须不断地拓展和演变,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数据、知识为中心”,从“信息服务”转向“智慧服务”[9]。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是图书馆面对时代发展冲击及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出路,也是图书馆面向未来,主动谋求变革与发展的出路。当前,“人工智能+图书馆空间”与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空间还有一定差距,未来智能图书馆空间只有向着表现力持续增强、层次性更为分明、虚拟化日渐凸显、功能性更加多样的方向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图书馆空间的虚实融合、多元泛在,服务的更新换代、智能精准。

  3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

  图书馆是信息共享、知识生产重要的公共空间,博尼(Bonne MD)认为,空间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10]。在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应用实践主要围绕图书馆空间3大要素“资源、人员、服务”,集中于以支撑性技术嵌入,并与空间服务进行有效融合来实现。如基于人脸识别、i Becan、用户画像等技术实现无感借阅、导航导览;利用AR、VR、超清视频等技术实现超清全景互动直播;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检索、用户画像、资源画像等AI技术实现资源精准推送、智慧情报服务等;利用各种虚拟或实体机器人(盘点机器人、参考咨询机器人等)实现智能仓储物流盘点等功能;利用BIM、物联网、传感网络等技术实现风险预警、网络报警、联动监控等智能安防监控。就图书馆形态特征而言,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已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实体空间走向万物互联、从传统服务走向智慧服务,这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空间反映,是资源重置、技术引入、用户体验、服务创新、制度规范等多元驱动的结果。目前,智慧服务体验空间、智慧学习空间、创客空间是人工智能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典型实践形式。

  3.1 智慧服务体验空间

  以智慧服务体验为主的智能空间,主要通过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如自助应用体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综合印刷资料CAPM系统,通过移动装置、机械手、升降装置等设备,实现馆藏数字化和异地传递;清华大学图书馆基于校园一卡通和门禁,实现座位的自助选座、短时保留、查询和退出。智能仓储体验:苏州第二图书馆的大型智能综合书库采用堆垛机、叉车、四通车、高速电梯等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实现了每天两万份的仓储和递送效率;南京大学图书馆利用超高频RFID盘点机器人高效而准确的图书分拣、盘点图书馆,解决了用户“找不到书”的痛点。智能咨询体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M聊天咨询服务软件“小交”为用户提供BotPlatform平台、自主聊天、资源查询、学科导航、借还提醒等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聊天机器人“小图”基于A.L.I.C.E提供参考咨询、图书搜索、自我学习、社交网络等服务。

  3.2 智慧学习空间

  智慧学习空间强调用户间交互式学习,图书馆通过对空间环境、信息资源、协作设备的支持,为用户提供协同学习和知识共享的学习空间。如国家科学图书馆开放智慧中心,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墙、科技展览、学术讨论和新产品展示等实体空间,同时也为用户提供虚拟化环境为学生的开放学习、开放交流、开放共享提供便利;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搭建的自主学习智慧服务平台包含了学科知识库、考试资料库、参考咨询问题库,嵌入个性化学习全过程;广州图书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事实型数据+工具方法+专家智慧”的科技情报服务;华中师范大学基于So Lo Mo的智慧服务来了解用户特点,感知情境和用户位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

  3.3 创客空间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经济社会多领域的发展变革,信息技术和创意生产的融合催生了“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创客空间作为创客运动的载体,可以被看做是人们聚在一起,通过共同工作(Co-Working)、知识共享,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11]。上海图书馆于2013年就开设了“创·新空间”,开设初期以为读者提供新技术体验服务为主,现已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空间”的服务进行调整:以文化创意为主题,以各类创新型活动项目为载体,以馆藏文献、数字技术、创新工具为支撑,发挥馆员的积极性,激活读者智慧,营造创新氛围,实现创新灵感与设计的对接,营造一个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复合型创客空间。除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这一典型创客空间外,近几年国内众多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也纷纷建设了创客空间,如长沙图书馆的“新三角”创客空间、天津大学图书馆的长荣健豪文化创客空间、广州市图书馆的越图创客空间也都颇具特色。

  4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思考

  为适应人工智能新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虽有着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指引,但在理论与实践、管理与服务、技术与升级等方面将会面临着巨大挑战,图书馆有限的空间在再造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服务思维,要以人为本,多元布局,在以技术为驱动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功能结构、延伸空间服务维度、营造持续发展格局,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4.1 科学定位空间理念,制定系统的再造规划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空间整体规划、空间环境布局、服务内容设计、空间管理运营等多方面内容,而空间再造理念是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定位空间理念,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符合再造目标的改造方案。人工智能环境强调多元化、人本化、智慧化思维,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要以用户为中心,立足本馆实际,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能空间,进而达到提供智慧服务的目标。空间再造理念确定后,围绕再造理念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再造规划,是保障再造顺利完成的实现途径。首先,要认真思考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图书馆空间与以往传统空间的不同之处,明确空间再造目标;其次,依据再造目标做好整体规划、分布实施计划,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在空间再造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同时,要保证空间再造的顺利进行,要规划好相应的保障措施,合理做好人、财、物理等资源配置。再者,要制定图书馆人工智能管理服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图书馆人工智能空间的构建标准与规范,人工智能系统软硬件建设以及技术开发、资源建设、知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人工智能服务应用平台建设规范、智能空间管理规范等内容。

  4.2 以技术作为驱动,实现空间再造的与时俱进

  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学习中心、知识中心、交流共享中心及创新中心,空间再造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要想实现空间创新体验,空间再造时离不开智能技术。图书馆智能技术通常包括感知传导、分析判断和服务提供三个方面(如RFID、二维码、NFC/Beacon/WIFI、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边缘计算、机器学等),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提供与时俱进的平台保障。图书馆空间再造时大量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最终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用户无法区分也无需区分哪些服务是图书馆员提供的,哪些服务是系统自动提供的。目前,图书馆智能空间建设多停留在利用智能机器人承担图书分类上架、语音提醒等弱人工智能阶段,若想向强人工智能阶段迈进,可综合利用神经网络、语义分析新技术,并借鉴智能家居空间、智能办公空间等其他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成功经验,构建符合图书馆发展要求的空间再造模式,进而以智能空间为载体,融入文化、资源、服务集成化、智慧化的解决方案,重构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4.3 构建再造评估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空间再造评估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流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可为空间再造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包括再造前对空间现状的评估、再造过程中改造流程的评估、再造后用户对空间的使用满意度评估以及对空间服务的管理效能评估等。空间再造评估涉及多方面指标,包含空间用户的使用目的与频率、用户的空间使用行为、用户的空间选择偏好及对空间布局、设施配备、环境氛围等的满意度。在进行空间再造评估时,可利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记录用户的行为数据,同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方式保障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便于决策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用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空间效能是否充分发挥,以便提高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管理、服务的实施成效。因此,空间再造评估是再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贯穿于空间再造需求采集、规划、实施、服务的全过程。

  4.4 配备优秀服务团队,提供与空间理念相适应的服务

  空间服务团队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主体,也是提供智能化服务的核心。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图书馆工作链条,可减少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减少馆员工作量的同时,也要求馆员开拓全新的工作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空间也不再是简单的阅读空间,空间服务也不再是简单的借阅指导,空间发展成为更高层次多元化的场所,馆员应成为智能空间的机器维护人员、内容打包人员及嵌入式服务人员[12]。为满足智能空间建设标准,高水平的空间服务团队至关重要,图书馆空间再造时,不仅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也应注重对馆员的培训与绩效评价,强化智能空间的服务人才培养力度。空间服务团队要了解并认同空间构建理念,熟练使用智能设备,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并在深入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引领用户体验智能空间的各项服务,更好地发挥智能空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筱雯,王天泥.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8(3):50-55.

  [2] 王筱雯,王彤旭.公共图书馆智能空间的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5):42-45.

  [3] 王晓晨.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构建研究[D].2019.

  [4] 蒲姗姗.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发展与变革研究[J].图书馆,2019(2):58-64.

  [5] 董同强,马秀峰."人工智能+图书馆"视域下智慧型学科服务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9(2):48,85-90.

  [6] 黄迪明,廖建明.计算机应用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

  [7] Big Talk AI.AI人物志:约翰·麦卡锡,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奠基者、一个哺育者.[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0950462960479&wfr=spider&for=pc.2018-7-25.

  [8] 蒋萌,武群辉.“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内涵与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19-23.

  [9] 高协,等.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设施构想[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6):15-20.

  [10] 王着,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4-30,43.

  [11] 徐思彦,李正风.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研究,2014(12):1789-1796.

  [12] 柯阳青.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效能提升研究[J].情报探索,2019(8):69-72.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
原文出处:王天泥,刘妍.人工智能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20,42(12):25-2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