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顶点与归宿, 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成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有问题凸显, 其中理性价值的迷失、发展模式的僵化、终身教育理念的旁落等成为重要原因。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去中心、去权威、尊重差异性、追求开放性与多元性, 其中的哲学精髓, 为中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关键词:后现代视域;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价值; 教育发展模式;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顶点, 孕育了终身教育理念, 扩大了教育民主的内涵, 实现了教育的自我完善。成人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份伟大与崇高的教育事业。
统览成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其中不乏成就与进步。第一, 成人教育对象的普适性。无论是面对社区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 还是针对老年群体特殊学习需求的老年教育;无论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培训的农村教育, 还是照顾失业群体的就业教育。这些都是成人教育对象的涵盖范围, 切实实现了成人教育的普适价值。第二, 成人教育视角的开阔性。成人教育不单单是关注人的生存需求, 提供为实现人更好生存的生存教育, 比如就业服务、技能提升、职业资格培训等, 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视角延伸至人的精神层次、价值提升、完满人格和幸福境界。第三, 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我国成人教育形式丰富多样, 既包括满足人们知识普及的科学宣讲, 又包括培养人们兴趣爱好的兴趣团体建设;既包括提供生存技能培训的就业指导, 又包括着眼于心理发展、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心理健康教育。第四, 成人教育渠道的广泛性。当自组织理论延伸至成人教育领域开始了成人教育自组织、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热潮, 数字化学习网络正联结了人们去开辟新的学习基地;当社区学校在市民中达到应有的影响力, 农村学习园地正滋养了农民学习的热情而实现新的教育普及;当政府购买服务秉持着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指向, 社会团体办学正活跃了成人教育实现的方式。第五, 成人教育研究的突破性。成人教育研究团体的队伍不断壮大, 相对独立的研究机制逐步建立, 具有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等;成人教育研究范围渐趋宽广, 成人教育研究能够跨越学科的藩篱与其他多科相互借鉴, 从其他学科视角审视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研究产生了相当多的优秀理论成果, 为指导成人教育实践、促进成人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成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其中也存在诸多偏失和遗憾, 正面临着重重问题的考验, 理性价值的迷失、发展模式的僵化、终身教育理念的旁落等, 使得中国成人教育陷入了“合并论”“替代论”的危险境地。后现代主义是主张去中心、去权威、尊重差异性、追求多元性与开放性的哲学思潮, 从后现代视域反思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汲取有用的哲学精髓, 探索中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 有重要的意义。
一、去中心:祛除“利益为先”的魅影
“属于人的生命之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唯一能对其生命意义不断发出询问的生命。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既是人的标志, 也是当代教育的根本职责。”[1]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强调, 所有的思想观念都是平等的, 它们自身没有中心与边缘, 真理与谬论、相对与绝对的区分, 只有适应的人群不同, 被选择的程度不同。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认为自然不应是人类的统治对象, 而是人类加以呵护的花圃;社群应当去除中心化, 打破中心维系结构, 关注弱势群体, 倾听边缘的低语, 摒弃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与歧视, 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 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重视边缘群体的“无声的”叙事, “呈现不可呈现者”。
从后现代去中心的视域下审视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顶点, 应当是追求平等、关照人性、去除中心的教育。然而, 我国成人教育却在利益魅影的笼罩下偏离了轨道, 卷入功利主义的洪流中, 导致成人教育价值的失衡、“使人成人”属性的迷失。
其一, 我国成人教育在实用功利主义的蒙蔽下旁落了人本价值。目前, 我国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受实用功利主义倾向蒙蔽, 本体价值遭到埋没与忽视, 工具价值在功利性的牢笼下走向极端。成人教育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最佳工具”, 成人教育办学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成人教育科研是为了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成人教育学习充斥着对文凭与学历的利益追求, 成人教育活动是为迎合指标任务的片面完成……工具理性的压抑, 本体价值的淡漠, 无疑使成人教育在功利道路上渐行渐远。
其二, 我国成人教育在人力主义的洪流中忽略了人性回归。诚然, 成人教育在促进人力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 对成人教育人力资本转化功能的过分重视, 导致我国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问题重重。人力资源开发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个人素质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只关注快速获取职业资格和毕业证书以迅速奔向岗位洪流而忽略个人素质是否健全与合适为社会服务, 只追求学习者的外显考核与应试技巧而忽略尊严、个性的自由与成熟。这些都无疑偏离了成人教育的价值轨道, 使成人教育的发展走向极端。
其三, 我国成人教育在科技理性主义的浸泡下淡漠了人文关怀。成人教育对科技理性的过多追捧, 关注成才胜于成人, “使之为物”而非“使之为人”, 使成人教育人本价值的实现必然成为一种泡影。在具体的成人教育活动中, 关注基础知识传授胜于关注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片面采用“填鸭式”“教育灌溉”方式而非学习者自主体验, 重视成绩结果外显的文凭胜于重视过程经验内在的积累, 追求单一老套的课程而非新颖特色的专业。成人教育旁落了人本价值, 忽略了人性回归, 淡漠了人文关怀……成人教育没有“育人”, 没有使人“成人”。成人教育的本质、本源被弱化, 成人教育的使命被异化, 成人教育的价值被扭曲。在种种功利性的驱使下, 在种种工具理性的反复误导下, 成人教育的价值理性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我国成人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理念取向出现严重偏差, 价值被弱化, 灵魂被抽取, 沦为功利的附庸。
“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特性。”[2]人是非特定化的存在, 人自由地成为其所是。因此, 人生需要引导, 需要成人教育的开导与导引。其一, 成人教育实用功利主义的人本转向。人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 成人乃是个体一生的事业。成人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转向, 坚持以人为中心。成人教育应该超越具体的、外显的、直接的功利目的, 定位于成人教育为人的自由发展、个性成长、幸福完满而努力。成人教育应杜绝培养“会说话的奴隶、不会思考的机器”[3], 杜绝沦为单一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工具, 杜绝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功利目的, 杜绝表面工程的敉平与虚华。加强成人教育过程的人本走向, 引导个体走向单纯的“成人”目的, 引导灵魂的渐趋超越, 引导人格的不断卓越。其二, 成人教育人力主义的人性转向。尼采提出, “人应该是被超越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存在, 人性需要超越, 人性需要成人教育的指引。鲁迅在20世纪初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 任个人而排众数”[4]的价值主张, 对抗可能为物质和众数所敉平的人性的平庸化。置身现代社会之中, 我们在充分地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和便捷的同时, 也可能陷入人性的迷失。置身现代境遇之中的成人教育该如何应对?成人教育必须关照人性的卓越!成人教育在走向自身现代化的同时, 同样面临着技术化、平面化的倾向, 成人教育必须对抗自身的平庸。成人教育凭借对人性的卓越的追求而走出自身的平庸和软弱无力。其三, 成人教育科技理性主义的人文转向。“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长青。”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科学在知识系统中的统一地位不存在了, 因为“科学既不能给我们真理, 也不能探求真理”[5]。对于当下成人教育沦为“市侩教育”的危机, 大众文化的世俗与低劣, 网络世界的虚拟与冷漠, 中国当代成人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应回归“使人成人”的价值属性, 回归人文关怀, 摆脱科技理性主义的镣铐, 奔向人文的超越。成人教育应该摆脱实用功利主义、人力主义、科技理性主义的枷锁, 回归人本, 关照人性, 指向人文。成人教育是培养人的, 人的根基在世界。我国成人教育应当重视人的“完整性”, 摆脱利益的魅影。培养具有爱的能力的可爱的人, 他们是关心自己的人, 亦是关心他人、关心全世界的人, 是一个既有理智、又有丰富情感的健全的人, 而不是被现代化肢解的在空中蔓延的一堆毫无生气的碎片。成人教育应是扭转大局的利器, 应是传播知识与理性的海洋, 应是塑造精神与灵魂的乐园, 应是弘扬个性与价值的自由世界。成人教育应该向社会、个人发挥它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当代社会文化大众化、世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趋势下, 成人教育更应该扭转当下的价值趋向, 祛除“利益为先”的魅影, 引领先进、多元的文化, 传播精神与灵魂。
二、重多元:聆听低声絮语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号召:“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见证那不可呈现的;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差异;让我们大家为不同之名而努力。”[6]后现代主义强调不确定性、内在性与差异性, 告别整体性、同一性, 重视偶然的动态、模糊的表达、不可捉摸的存在、不可表达的延续。主张用一个未知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多元的世界概念取代传统总体概念同一性叙述, 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下的不言自明的真理和总体化要求, 取而代之以持续保存各种差异认识。提倡一种没有普遍法则的多元主义, 一种没有“元叙事”的后现代主义, 一种对“元叙事”“元话语”“小对话”怀疑的后现代主义, 一种还原事物和世界的本来面目、“聆听世界低声絮语”的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重多元的视域下审视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应是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追求创新并有自身特色主旋律的成人教育, 是没有“元叙事”的后现代成人教育, 是为“使人成人”而不断发挥不确定性、保持内在与不可停滞的延续, 是聆听低声絮语的持续需求而渐趋合理的成人教育。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正沿着本土化路径渐进展开, 在过程中却出现了理实分离、理念模糊的弊端。第一, 理念模糊。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现象和“闭门造车”的两种极端, 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理念模糊, 缺乏特色鲜明的主旋律。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忽略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合理继承, 模糊了对西方成人教育的正确认识, 迷失了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基本范式。诚然, 西方成人教育有其发展的特色与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但不顾国情笼统照搬既不能走进成人教育发展的捷径, 更为严重的是阻碍原本富有本土特色的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 打乱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阵地。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学习圈等, 这些成人教育形式无不是针对自身特色与民情而实施的成人教育实践典范。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需要学习的是他国优秀的发展框架, 而不是既成模式的照搬;需要借鉴的是先进的发展思路, 而不是笼统地为我所用;需要衡量的是适合本土的新鲜成分, 而不是生硬地割裂原有的模式;需要斟酌的是本土优秀的传统精华, 而不是对自我的全盘否定;需要保持的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对外精神, 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盲目自信。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理念必须澄清, 必须对国外成人教育与本土特色有个明晰的认识与界定, 处理好二者关系, 方能走出独具特色而又不失时代前沿的中国成人教育发展之路。第二, 理实分离。成人教育实践是成人教育理论产生的源泉与动力, 成人教育理论反过来又对成人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 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照应的, 二者不可分割。进行成人教育实践离不开成人教育理论的指导, 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又必须针对成人教育实践情况。然而,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实践与理论却出现了分离的弊端。总体来看, 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活动脱离了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契合与关照, 而成人教育实践活动却很少对成人教育理论做出相应的参照而进行孤立的活动。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受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等蒙蔽严重, 真正能够深刻影响和指导成人教育进程、趋向的基本原理研究却不受重视[7]。怀特海曾指出, 科学是一种极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但科学没有考虑价值因素[8]。用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中即是, 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必须考虑价值和目的。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必须重视理论的价值和目的, 必须思考成人教育理论之于成人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成人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对应理论研究成果, 找出科学的实践依据, 发挥检验理论成果真伪的作用。成人教育理论与成人教育实践相分离的现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 必须正确认识并及时解决。
“我们要大声地回答向整体开战, 我们要证明不可描述性, 我们要激活差异性, 我们要拯救差异性, 我们要拯救名称的荣誉。”[9]正如后现代主义者对差异性的强调一样, 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差异的主旋律, 理清差异的存在, 凸显本土特色。第一, 明晰成人教育发展理念。“行动的本质就是突破平凡达到非凡。”[10]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也不是全盘西化、极端肯定, 而是深深扎根本土实践与传统土壤的, 是不断突破平凡走向非凡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应回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扎根本土实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成人教育的优秀思想与实践精华。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打破了教育的阶级壁垒, 教育开始冲出贵族的藩篱触及广大平民, 广施智慧与知识的种子于民间。儒家学派的先驱———孔子, 强调教育要“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提倡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齐国的稷下学宫, 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 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广罗社会人才, 不论身份贵贱, 学术自由, 教育平等[11]。成人教育的发展本身是教育自觉完善的产物, 是教育不断革除旧的、落后的、封建的因素, 吸取新鲜的、先进的、科学的因素, 不断更新与发展而来的。第二, 促使成人教育理实融合。“对于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确定以及如何来解释它, 强烈地依赖于某种‘解释的框架’。”[12]因此, 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必须融合, 互为照应。首先, 传统与现代相适应。正确认识与把握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 了解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和衔接点。过去不代表过时, 它包含着优秀的精华与适用于现代的因素;现代不代表先进, 它需要与过去做好恰当的衔接与合理的顺应。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相适应, 这是中国成人教育“瞻前顾后”的回归与顺应, 回归中国成人教育的传统与实践, 吸取我国成人教育的思想精华;顺应目前成人教育的现实背景, 适当改造、继承而有所创新。其次, 本土与西方相融合。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宏观大背景,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参照国外的成人教育实践与智慧, 学习西方的优秀成果与范例, 形成中国与西方成人教育的对话, 发展既迎合时代潮流、又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成人教育。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应该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 而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我国成人教育的走向并不是寻求把其领域的所有都变得具有“同一性”, 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我国成人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寻求一种“权威的声音”, 而是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我国成人教育的追求并不是故步自封的原地徘徊, 而是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中国成人教育应是去中心、去权威的自由, 应聆听低声絮语的世界, 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不是权威的声音, 应是追求求异思维的拓展与自在个性的放飞。
三、尚开放:起舞自由飘动的灵魂
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彼兹曾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客体支离破碎的时代……我们不再相信有什么曾经一度存在过的原始总体性, 也不相信在未来某个时刻有一种终极的总体在等待着我们。”[13]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一切都处于永远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一切都将没有终点, 都将永远处于道路中, 一切都在希望之中, 都在延续变化的发展中实现自由本质[14]。后现代主义哲学观下的教育是“流动性、偶尔的聚集和分散”。这条道路没有终点, 也没有最终目标。它永远处于希望之中、争取之中。它永远会在路上, 有的只是不断延续与开放[15]。
从后现代尚开放的视域下审视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应是追求动态开放的成人教育, 是为衔接人的一生的教育而努力的成人教育, 是永远处于希望之中而又为了使人处于希望之中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孕育了终身教育思想, 在其根本特性上应追求民主与开放, 追求广延与普适。因此, 成人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应该发挥成人教育的终身性与普适性。然而, 我国成人教育在理念与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对终身教育理念旁落的弊端。终身教育大师保罗·郎格朗指出:事实上, 人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 “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抱负, 发展自己的可能性”, “他 (她) 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 总是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归根结底, 人格的发展是通过全部人生来完成的。因此, 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的集中于某个阶段, 是贯彻终生的, 成人教育是不断开放与继续的。但是,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却断开了连续与开放而出现了裂痕。在整个教育领域中, 固存的重视青少年教育而遵从传统教育模式的理念依然严重, 而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意识尚显浅薄, 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人们认可, 成人教育实践的终身教育方向性严重欠缺。重视教育的终结性和阶段性, 而忽略教育的延续性与终身性;重视传统学校教育, 而忽视教育的广延性;重视青少年教育, 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重视教育的单纯升学功利性, 而忽视教育的“使人成人”的发展理念。“只要人是站出来存在的人, 人就在, 而且就是人。他站出来, 站到在的敞开状态中。”[16]离开了成人教育的人, 人作为人将无立足之地, 他只能是被异化、被扭曲, 或者被降格。成人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贯彻教育于人的一生, 并不是培养某个阶段的迎合社会发展的“优秀工具”, 而是把人引向与外在的共在, 引导个体与外在的统一, 增进个体生命内涵的不断丰富, 自由思想的不断成熟, 高尚灵魂的不断充盈。引向人自由地生活, 高尚地思考, 趣味地超越, 有意义地完满。我国成人教育没有贯彻终身, 却在应试升学的旋涡迷失;我国成人教育没有弘扬“使人成人”, 却在培养“功利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国成人教育没有培养具有个性的个体, 却在教育同质化的逆流里生产出缺乏灵魂的肉身。成人教育应崇尚开放, 崇尚对连续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此在”而非单纯把人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此在”就是“去存在”, 就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界之中”就是同世界相亲熟。人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先于主体自我意识。人的存在过程在时间中展开, 先于解释、反思、认知。人对自身存在的关心, 意味着人关切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 关切他与世界的各种联系。关切的对象, 是包含着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的存在世界。这种关切表现在对存在的理解中, 就是要求在人的存在与他所处的世界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正如哲学阐释, 人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 成人乃是个体一生的事业,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亦存在开放性。成人教育要成为一种开放的存在, 一种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存在, 一种多样式、多结构的成人教育社会化体系。做到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 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一。做到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与统一, 延续教育的开放性, 延伸至人的内在, 扩大教育的内涵, 扩充至人的共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孕育者, 是普适教育的推行者, 是开放教育的践行者。崇尚成人教育的开放性, 帮助个体提高生活内涵、充盈美好理想, 完善根本人格, 实现个性自我, 达成人生价值。崇尚成人教育的开放性, 把个体的个性引入到全人类的共性之中, 提升公共意识, 发现集体的乐趣, 培养博爱情怀, 清除自我的瑕疵, 转入明媚的春天, 诗意栖居, 诗意生活。实现我国成人教育开放式的发展, 摆脱封闭的镣铐, 起舞自由飘动的灵魂。
我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 需要成为一种哲学式的努力, 需要去中心, 走出“利益为先”的魅影;需要重多元, 聆听低声絮语的世界;需要尚开放, 起舞自由飘动的灵魂。我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 在于不断开启个体人生通向德性和幸福的心灵的窗口, 在于促成人对最高智慧、对德性与幸福的追求、对大全的追求。我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 指向整全的知识, 指向“激励人们改变自己, 让自己变得更卓越”, 指向独特而丰盈的人性趣味, 指向既能立足现实又能仰望星空的诗意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鲁洁.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4)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96.
[3]智效民.吴大谈通才教育.大学人文 (第一辑)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4.
[4]鲁迅.文化偏至论·坟.新版鲁迅杂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5]王枬.西方现代教育思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7]桑宁霞, 赵苏皖.成人教育学研究的矛盾与超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6) .
[8][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9][法]利奥塔著, 墨哲兰译.解构主义——当代的挑战[M].长沙:湖南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
[10]竺乾威.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2]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3]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14]赵光武, 黄书进.后现代哲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5]赵光武, 黄书进.后现代哲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6]郜元宝.人,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