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溯源及其内涵(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8 共6466字

  
  三、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

  中国创业教育的概念在 1988 年由胡晓风提出,在创业教育思想指引下,四川省合川县以深入开展“生活教育整体试验”为契机,将各级各类教育均纳入试验范围,进行了广泛的创业教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胡晓风等人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阐释。

  概括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就是在人生历程之中进行创造和职业相结合的教育”;创业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要培养三方面基本能力:“培植生活力”“培养劳动力”“发挥创造力”;创业教育的三原则:“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德育为本、创业为用”;“学问与职业一贯”[21].科学地界定了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非常成熟和系统。

  1989 年,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详细介绍了柯林·博尔(Colin Ball)的三张教育“通行证”思想。这是学者柯林·博尔(Colin Ball)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研究报告《创造一种开创性的文化:对教育和培训的挑战》中提出的新概念,如果说“学术资历”(academiccredentials)是学习的第一张通行证,“职业技能”(vocational skills)是学习的第二张通行证,那么,“事业心和开拓技能”(being enterprising)则是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22].三张教育“通行证”思想写进了会议文件--《学会关心:21 世纪的教育--圆 桌 会 议 报 告 》。 在 此 报 告 中 将 “ 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成“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彭钢在提到这一概念时,特意加以注释,标明“‘事业 心 和 开 拓 技 能 教 育 ', 即 英 文 ' EnterpriseEducation',我们译为创业教育”[23].“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 90 年代初期在中国非常流行的学术话语,这张“通行证”的名称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being enterprising),为了获得这张“通行证”所进行的教育叫作“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也就是后来通称的“创业教育”.1990 年下半年至 1991 年 9 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的推动下,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成立了国家协调组,并以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辽宁省(简称“五省一市”)作为项目单位,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1992 年初至1995 年 9 月,江苏省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资助下,继续进行了创业教育研究。1990 至 1995 年的理论与实验主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领域进行,成功破解了四个基本问题,即明确了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定位、厘清了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框定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建构了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型。尤以创业教育基本概念的准确界定最为重要:“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教育。”[23]

  通过深入实验与研究,创业教育的“核心概念”及其“周边关系”已经得到了科学而准确的界定,为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实践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 年 4 月,在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的基础上,教育部在 9 所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由自发探索阶段进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在试点过程中,各高校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课堂教学为主导”“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和“综合式”三种教育模式,为其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借鉴。在 9 所高校试点基础上,2008 年,教育部立项建设了 32 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试点和试验的成功经验,为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化,逐渐出现了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趋势,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概念。曹胜利和雷家骕在《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从广义上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24]

  “创新创业教育”提法为 2010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所正式采用,并明确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这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价值定位[1].至此,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目标而提出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的旗帜下实现了高度统一,既彰显了国家战略,又表达了社会需求;既突出了本质规定,又明确了价值取向,成为新时期科学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2015 年 5 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继续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并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提出了 9 项改革任务、30 余条具体举措[2],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政策导向。

  在广义上来看,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二者天然的联系在一起。本研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在“创新”的后面加上了“创业”二字,其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的前面加上了“创新”二字,其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是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既内在包涵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又不与二者简单等同,成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战略旗帜下实现了高度统一,既彰显了国家战略,又表达了社会需求;既突出了本质规定,又明确了价值取向,成为新时期科学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既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也包括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人生哲学的塑造,还包括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创新创业型生涯选择。

  关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颇有些类似黑格尔关于哲学所作的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比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从而代替花朵的。”[25]

  由此观之,我们虽然不能将创新教育看作是对创造教育的简单否定,也不能将创业教育看作是对创新教育的简单否定,更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对前三种教育的简单否定,但是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辩证否定的关系。创新教育对于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前三种教育都是“以新的形式与内容肯定了先前的存在”,而在此过程中,作为中介而存在的概念“自身处于生生不已的流变之中,并不断地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26]

  虽然我们今天可以将不同时代产生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放在同一时空范围内来考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概念,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清晰地知道四者在“求同存异”时“被隐去”的时代痕迹,只有如此,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维度中明确四者的位置,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理解。综上所述,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演进详见图 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2010-05-04.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
  [3] 王伦信。创造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以民国时期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91-96.
  [4] 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第 1 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6.
  [5]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7.
  [6] 文明国。陶行知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207.
  [7] 范青。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创造教育[D].大连理工大学,2000.
  [8] 王灿明,文云全。中国当代创造教育:探索、困境与对策[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12):7-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