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高校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但是,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思政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制度体系不成熟、管理考核不完善、效果发挥不充分、指导和约束不全面等诸多问题。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特征及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探索如何进行创新性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局限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向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和线下指导,不能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且在课堂式思政教育中,师生角色关系和身份定位相对明显和突出,注入性的教学理念更使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地位,成为信息的单向接收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各类传播设备与载体增多,互联网逐渐渗透和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据统计,中国网民中20至29岁年龄段占据了26.8%,在校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量较多群体,学生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获取海量网络信息,随时随地了解全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焦点等各类知识,这有力地扩充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见识。除此之外,互联网环境中,性别差异、权利高低、社会地位等差别均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人人都可以公平地表达意见、发表观点。此背景下,师生相互间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进行有效探讨和深入交流,学生能够减轻甚至消除对思政教育的排斥心理,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方法的局限。
(二)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和方式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和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呈现立体化特征,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更加新颖化。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网络技术查询、借鉴、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学习内容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加了知识传播方式、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学生通过新媒体渠道,也易于获取有关思政教育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案例,促进了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吸收和消化。除此之外,网络的泛在化和智能化便利了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之间的沟通,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学校可建立起高度便捷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1],促进教育成效的整体提高。
(三)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交互性
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交互性等特点日益增强。信息发射、信息运输、信息传播、信息接收的速度和承载量早已超过传统教学。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可以利用当下热度最高、高校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例来作为教学素材,通过互联网,教师将思政知识以更加贴近日常的灵活方式传递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思政课堂所传达的精神,学生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同时网络外延的时空范围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可选择性,教学方法、方式及途径趋于多元化,以网络及电子设备为媒介,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谈心谈话、日常教育可随时随地进行,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思政环境复杂,易使高校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自由、匿名等特点,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欢迎。不少高校学生都沉迷于微博、微信、快手、抖音以及各种较为流行的直播平台,互联网虽然给广大高校学子提供了生活和娱乐的各种便利,但是也充斥着各类糟粕信息、伪科学的垃圾信息等,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形成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有害的。并且部分高校学生辨识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都较为薄弱,导致受到一些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对正面文化与思想的认同度逐渐降低。
(二)网络思政氛围不浓厚,对高校管理体制提出新挑战
现阶段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管理工作还缺乏有效成熟的运行模式,部分思政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特点,不能及时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形势下高校教育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且如今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大多由专职辅导员和部门行政人员组成,没有建立专业的授课团队,与社会上互联网环境氛围不断浓厚的情况对比,高校不能与时俱进地建立网络思政管理体系,无法保证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精神状况等,很有可能和学生产生隔阂和鸿沟,这些都给高校管理体制和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三)网络思政考核体系不完善,高校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还尚未健全,考核指标不全面、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方法不统一,考核标准较为松散、不实用,不能引起高校学生对此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现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考核方式普遍由线上视频观看和线上结业考试两部分组成,线上视频观看部分高校学生学习时存在“刷网课”现象,线上结业考试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搜索、线上分享完成,缺乏有效的网络技术监督机制,没有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走过场、混成绩的现象较为严重,使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高校学生运用网络媒介的基本素养
由于网络的虚拟、私密、开放、隐蔽、随意等根本特性和网络监管能力相对滞后,现阶段复杂的网络环境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提升大学生运用网络媒介的基本素养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要注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平台规范化管理,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不仅要加大打击“不良信息”的力度,弘扬红色主旋律和正能量,有效运用高校各类新媒体网络平台,如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易班等,与高校间共同进行资源重组和整合,合作抵制互联网低俗信息,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学习氛围。并且还要强化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有害信息等给予快速反应。其次,还要提升高校学生运用各类网络媒介的能力,即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的网络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浏览和发布健康向上的言论,自觉屏蔽颓废、消极的舆论信息。
(二)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专业队伍,革新“互联网+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为能适应现代教育新规律,保障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打造和建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培养一支熟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并定期组织思政老师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深化对网络信息辨别、网络焦点关注、网络资源搜索查询等能力的优化,从而打造出一支专业性高、相关经验足、理论实践能力强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革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管理机制,网络教育环境下高校应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管理方法,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根据学校现状和特色,积极进行工作形式的创新、工作方法的摸索、工作内容的制定,从而设计出适合自身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三)科学制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关注不够,“混水”现象严重,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在考核形式上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仅仅以视频观看情况和考试结果作为考核标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精确性。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科学制定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考核标准,加大对线上学习思政内容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强化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对线上学习情况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督导检查。此外,在面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微型线上课堂时,为便于有效开展在线教育评价和有效的数据建构,应将大数据研究的创新运用嵌入到网络思政教育的日常管理中,巧妙构建分析学生网络思政内容学习情况和日常思想行为特点的大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根据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剑虹,刘杨.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