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更广更深,内部审计工作担负着更多更重的使命,不仅要为依法依规治企把脉问诊提供良药,还要为企业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和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因此,本文首先介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现状和难点,然后探究审计转型的路径和思路,主要包括内部审计要从国家和企业重大政策出发,开展风险和管理审计,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审计整改,助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提质增效。
关键词 :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内部审计不仅要贯彻国家和企业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还面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传统审计向风险管理型和信息化审计转型升级,不仅是内部审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内部审计部门要持续转变工作思路,加速审计转型,为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内部审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
(一)审计关注内容向广度和深度上延伸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对内部审计职责范围进行了扩展,与原职责相比,增加了贯彻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境外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经济活动审计。对国家和上级部门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是一项审慎、严肃的评价工作,具有政策性强、审计过程繁琐、评价维度层级多等难点,进一步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广度、深度。审计监督在审计覆盖面、审计深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二)从传统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转变有待突破
内部审计职责范围的增加和纵向发展,使得审计面临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经济事项之间的联系更加隐蔽,审计证据更加繁杂,一项业务往往涉及多个数据信息系统,通过查看纸质文档、抽样检查等传统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严重制约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三)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跟踪力度不够
审计整改的复核工作是保障审计效果的关键环节,审计人员应对被审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整改情况进行复审监督。但由于缺乏审计整改复核监督工作机制,导致被审企业的审计整改质量不高,应付了事的状况频出。审计问题的整改多局限于被审计单位,企业各职能部门未完全将共性问题推动本领域问题的整改,各分公司很少能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审计成果的转化效果不好,审计价值难以体现。
三、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新举措探索
(一)突出审计重点,聚焦国家和企业重要政策
新时期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防范风险和提质增效的关键点是国家和企业重要政策执行情况。内部审计要把是否符合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企业重大改革作为审计判断标准,做到党中央和企业的“指挥棒”指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切实提升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在具体工作中,要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情况,要把推进企业决策部署落实作为重点任务来抓。以审计价值增值服务于企业发展,关注企业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将高质量发展与审计工作联系起来。
1、重点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执行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发展、投资管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聚焦重大风险防控、处僵治困、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境外投资项目管控、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各项审计中,都要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宏观全局,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情况,推动企业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2021年,企业审计部门组成10个审计组,对30家单位开展了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重点审计。发现已挂账的应付民企账款清偿不及时仍零星存在,未挂账的应付民企账款形成隐性拖欠,保证金收取的退还管理不规范,无需支付的应付账款长期挂账未清理等问题,建议各单位对无分歧欠款逾期未支付和到期未确定未支付的隐性拖欠问题,启动清偿程序;对有分歧欠款,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纳入督办清单定期跟踪落实;启动已到期保证金退还程序;对长期挂账未清理的应付款项,各企业要全面梳理原合同结算资料,收集整理无需支付的证据,按照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切实防范误付款项的风险,助推了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落地。2021年,企业审计部门会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对甘肃等8个定点扶贫县和6户单位2018年至2020年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投入到湖南、青海4个县的部分扶贫资金未直接支付给项目承包商,而是拨付给政府主管部门,其中xx万元被挪用;4个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预期难以实现扶贫效果;个别扶贫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存在违规转分包和返工损失问题;部分项目进展缓慢未能按期发挥实效;违规对外拆借扶贫资金、超标准列支管理费、项目分红款未及时发放到贫困户等问题。审计建议对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要尽快追回被挪用的扶贫资金,督促挂职干部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的全流程监控,严格要求扶贫资金直接到项目,切实防范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和拆借风险;对扶贫项目未达预期效果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会同项目营运单位提出针对性工作措施,切实推动项目发挥扶贫作用;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督促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可行性研究并严格审核把关,审慎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提高产业扶贫效果;对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管理,督促政府主管部门规范建设程序,依法合规组织项目建设,避免损失浪费;对项目建设滞后问题,要督促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工期对承包商进行考核,会同主管部门协调施工单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企业振兴办针对财务资金和工程建设管理加强挂职干部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监管意识和能力,保障公司扶贫资金安全高效发挥作用。伴随国企“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加强监管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防范化解各类投资风险,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已成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内部审计可以将重点转到项目决策阶段,关注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符合结构调整方向,是否符合境外投资政策;分析项目的风险并提出防控措施,并对投资效益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从源头保障高质量投资境外项目。
2、重点关注企业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
内部审计要关注企业重大决策、战略部署落实情况,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执行企业决策部署不力的现象,对落实过程中出现偏差的要帮助纠正过来,促进企业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要从传统的偏重财务、会计,收入合规性方面的审计,向检查战略层面是否转变到位。要保证总部与分公司信息对称,推动企业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让内部审计工作推动党组战略部署的贯彻执行。同时,要及时发现和反映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影响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瓶颈,进一步提出完善和改进政策的意见建议,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内部审计要聚焦被审企业持续攻坚创效、强化资产管理、推进成本管控、深化“四风”整治等;环保方面落实企业下达的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长江及黄河大保护、生态红线管控等重点任务和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近期高度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等主题,特别关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措施是否到位和是否有具体效果等,同时发现好的做法、经验和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党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2021年,某码头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发现油气回收装置处理能力与码头2个泊位输油臂设计装船流量不匹配,且2019—2020年有15船次汽油实际装船流量超过回收装置处理能力,排放挥发性有机物超标存在环保处罚风险。鉴于环保监管日趋严格,审计建议企业要确保油气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严格限制汽油装船流量,对不具备油气回收接口的船舶要在租船环节或销售合同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同时着眼长远运营情况,解决油气回收系统与码头汽油装船能力不匹配问题。2021年,某领导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环保管理不到位,因VOC治理设备投入试运行后出现报警停车、制冷剂泄漏、电机和压缩机损坏等多次故障,无法长周期稳定运行,导致罐区VOC长期超标排放,存在环保处罚风险。审计建议企业与设备供应商一道,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要求其限期完成整改;同时制定无法完成整改、采取替代措施的预案,并适时启动索赔程序;形成质量问题分析报告并上报企业物供部门。2021年,某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某勘探公司没有及时贯彻落实党组转变勘探方向的指示精神、通过提质增效促进扭亏脱困下工夫不够、科研工作安排部署较少、立项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审计建议企业要坚定不移以油气勘探开发为核心主业,不以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和领导人员的更替变化而动摇;结合公司勘探区域大、分布散而资金投入大的实际,加深复杂油气藏认识,提高探井成功率,建立更加审慎的油气储量评价机制;强化提质增效措施研究,内向发力,通过思路转变优化等改进措施,提高效率效益。
(二)开展风险和管理审计,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提质增效
从传统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型,能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提高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1、开展风险审计,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投资风险、金融业务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内部审计为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先要及时发现重大风险,提出可行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损失;其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评价,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从监督角度为企业风险管理出谋划策。内部审计要以全面提高企业发展运行质量为目标,密切关注被审企业重大风险识别过程和形成的风险清单,风险防控责任是否分解落实,防控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权力运行审计,重点关注制度执行特别是高风险领域制度的执行情况,促进高风险领域制度的绝对执行。特别要重点对脱离主业盲目发展金融业务、投机开展金融衍生业务、风险隐患较大业务、超授权交易以及违规开展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贸易等重大风险领域和问题进行检查,充分发挥审计风险预警功能。2020年对某单位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2017年至2020年为做大经营量,该企业与同一控制人或具有特定利益关系的多家供应商、客户开展购销业务,涉嫌违规开展融资性贸易,存在资金和货物损失风险,涉及金额超过xx亿,有的采购业务还被对方用于银行贷款的质押增信。审计组及时指出并建议企业严格审查供应商、客户资信和关联关系,制定切实措施防范资金和货物安全风险,杜绝和防范融资性贸易。2020年,为聚焦高风险业务风险防控,企业审计部门组成4个审计组对8家单位2019年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部分单位未结合业务实际制修订金融衍生品业务制度,已实施制度之间存在冲突,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缺少应急预案;套保计划执行差异较大,对套期保值业务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不高;操作方案编制不严谨、不完善,有的业务操作不规范;基于企业层面统一管控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滞后,不利于业务开展和风险管控;会计核算和业务统计不规范、微信泄密风险、未及时移交归档等其他问题。审计针对未制修订金融衍生品管理细则、已实施制度之间存在冲突等制度建设问题,建议财务、法律等部门指导有关单位依据企业要求,结合业务实际,限期完成管理细则同步修订;完善内控制度、内控流程和权限指引,下位制度不得突破上位制度权限,确保风险管理覆盖各关节环节;针对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缺少应急预案等风险防控问题,建议企业财务、经营等部门督促有关单位将金融衍生品交易权与签订权有效分离,严格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完善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权限,根据风险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既定应对措施;针对套保计划执行差异较大、约束力差的问题,建议财务、经营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分析研究套保计划执行差异较大的原因,聚集实货风险敞口管控,调整完善金融衍生品计划目标、编制依据和内容;加强金融衍生品实务操作培训,增强业务操作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规范年度套保计划上报及审批,加强金融衍生品业务分析、考核,强化金融衍生品业务日常指导和管理;针对企业统一管控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滞后的问题,建议明确部门牵头梳理金融衍生品业务信息化需求,尽快推进建立基于企业层面统一管控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计划管理、业务操作、授权审批、风险指标监控等固化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实现金融衍生品业务在线操作、数据实时反映、风险实时监控。
2、开展管理审计,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细节提升管理效率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部门要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经营的全覆盖。以深挖细究为标准,深入流程,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效益增长的各类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制度缺陷,切实推进制度完善,以审计促进管理,把提质增效落到实处。强化对资金管理、生产销售、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境外投资经营等重点业务领域的审计监督,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和提升管理水平。2011年,企业审计部开展非计划停工审计,通过核实非计划停工记录的真实性,发现某二级单位2009—2010年共发生各类非计划停工54次。深入分析非计划停工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因运行管理不当导致的非计划停工共发生15次;因设备老化和设备管理问题导致的非计划停工共发生17次;因检维修质量缺陷导致的非计划停工3次;因电、水、汽、风等公用系统运行不稳定造成的非计划停工6次,造成经济损失xx万元。审计建议对发生的企业级非计划停工问题及时上报职能部门;重视重要装置工艺联锁设施的管理,定期组织工艺联锁设施完好和投用情况的综合检查和校验,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开展模拟仿真演练;提高仪表电气的运行和维护维修质量,对设备及安全附件的检验应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相关规定;加强设备采购质量管理,特别是大型、关键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要严格执行监造、质量验收及安装程序。2020年,企业审计部开展工程招标专项审计,组织6个审计组,重点对17家单位进行审计,发现招标过程中计价方式与原则不合理,招标方案中份额分配不明,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排斥投标人;未设置最高投标限价,最高投标限价过高;先实施后招标虚假招标;未识别和未否决投标人串标、骗取中标;违规指定承包商,规避招标等问题。审计建议工程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招投标监管,加大考核处罚力度,对发包单位、招标公司及评委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内进行公开通报,对投标人串通投标、骗取中标等问题,严格按制度规定进行限制投标人资格、列入黑名单等处理,对虚假招标、拆分项目规避招标、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排斥投标人、干预评委评标和评委失职渎职等问题予以考核问责。审计问题形成专题报告报送企业领导,为企业规范管理、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三)创新审计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手段的转型已迫在眉睫,新时期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学习、运用数字化审计发现系统性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是贯彻十九大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好审计监督服务职责的必然要求。
1、由传统审计向大数据审计转变。
传统审计的模式下,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运用EXCEL表格等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种审计方法无法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技术为审计方法的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通过大数据思维方式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特别是对被审计单位要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和全盘的广度,深入系统的分析数据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关系,对海量的财务、业务数据和相关的行业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处理。二是建立业审融合的大数据审计平台,将各类审计所需资源和数据上传至平台,不仅便于审计人员能最大限度地享有审计资源并获取需要的信息,促进数据信息的交流共享;还将大量的审计资源和被审企业数字化审计信息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管理,既能获取实时更新的审计所需数据信息,又能建立统一高效的审计模型实现审计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大数据让审计方法由抽样审计的局部审计向总体的全面审计转变。当前审计方法主要是抽样审计,以局部样本结果推断总体并得出相应结论,但由于抽取样本数量有限,会忽视、遗漏大量其他相关数据,导致抽样存在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大数据审计能对全部海量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能帮助审计人员高效收集并快速分析被审企业所有的相关审计信息,通过总体审计,对数据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既能规避抽样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质量。
2、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
传统的审计在企业经济活动发生之后进行,此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属于一种事后行为。大数据审计背景下,审计人员能实时全过程通过大数据审计平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在此基础上,推动审计关口前移,实施监控发现异常,实现审计业务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发挥审计的“预防”职能,同时促进审计“全覆盖”,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预警,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是大数据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企业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强化审计整改,推进审计成果运用
审计的目的不仅在于把脉问诊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开方抓药解决问题,因此要切实强化审计问题的整改。通过审计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强化审计整改,能促进企业从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的缺陷等方面查漏补缺,是进一步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要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彻底解决,避免屡查屡犯、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按照“整改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具体不放过、整改效果未显现不放过”的原则,落实整改工作。
1、强化审计整改工作机制。
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狠抓严管,才能避免虚假整改和敷衍整改。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全面完整的整改清单,整改清单包括发现的审计问题,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管理责任主体、整改状态、整改措施、整改成效等关键信息。强化整改协调联动,审计部门将发现的问题归类推送给企业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与被审计企业建立整改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问题整改协调会,共同推进问题整改。建立整改过程跟踪督促机制,审计部门及时跟踪督促被审企业落实问题整改,被审企业在审计报告签发30日内书面报告整改方案,安排专人专岗定期跟踪整改进展情况,直至问题全部整改。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复审机制,审计部门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逐项审核整改证据,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后续审计,现场核实整改效果。建立整改清单销号机制,审计部门根据复审结果和整改成效,逐项对每个问题认定整改状态,并进行销号管理。
2、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充分运用审计结果,不仅能增强审计权威,还能促进审计工作围绕价值增值、企业高质量发展来开展。一是确立被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整改第一责任人,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二是企业各职能部门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及时性和完成情况作为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参考依据。三是人事部门将领导干部完成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作为评价、考核、奖惩、任免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四是通过情况反映、问题推送、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通报审计发现问题,推动职能部门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从根源上杜绝问题屡查屡犯。
四、结语
新时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审计发现的经济管理问题,突出主责主业,强化对国家、企业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等重点内容的审计,坚持政治强审、风险导向和价值增值服务理念,大力推进审计转型升级,加快审计信息化手段的现代化,为企业防控化解重大经营管理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建新,芊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升级: 聚焦责任与战略[J] .中国内部审计.2019,(01).
[2]王海兵基于新常态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路径探讨[]财会通讯, 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