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新城镇化乡村区域规划创新思路与实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30 共3061字
摘要

  从十八大召开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它包含对乡村区域的城镇化要求,“新型”的主要表现特征为节约集约、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以及和谐发展等[1],通过城市引导乡村发展,互相促进,实现乡村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乡村区域的根本原则是代表农民的利益,应从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角度思考乡村的区域规划。

  1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区域规划的要求

  1. 1 促进区域资源的全面整合,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目标中,有一点是完成城乡的区域统筹,因此,在乡村区域规划建设中,必须要从区域的角度和城乡一体的高度出发,要充分整合区域和城乡资源,不能就乡论乡、就村论村而局限于某一封闭的小范围内乡村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全村乃至区域、城乡范围内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物产资源及其他特色优势资源的整合利用,更重要的是要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统筹安排建设先行,来引导乡村区域的资源整合,促进相邻区域的协调共进,保障乡村与周边地区整体发展上的和谐统一[2].在乡村区域规划建设中,可以采用新市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形式,促进乡村规划的规范性,实现资源的集约,提高城乡发展传导效率,通过对市镇及社区的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乡村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以及协调发展。

  1. 2 以产业发展为手段,构建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来做根本推动力量,因此,乡村区域规划必须要对产村互动特征及模式进行研究,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富裕。具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是乡村保障其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乡村区域的规划一方面应该对乡村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进行考虑,提出适合本乡村特点的发展路径与类型,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本上保障乡村生产以及生活的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应该对乡村空间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模式进行思考,对产业的功能分区以及乡村居民点分布进行规划与安排,加强产业的区域联系、城乡分工及物流体系的构建研究,实现区域及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持。

  1. 3 向集约生态方向发展,建设低碳环保的发展环境

  新型城镇化必须要满足集约生态的要求,因此在乡村区域规划中,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性质,引导其向集约生态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对乡村土地的规划上,必须也要做到资源集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乡村生态空间的营造[3].乡村区域规划必须要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行设计与引导,通过对生活方式以及产业体系的资源节约要求的实现,推动乡村在低碳环保路线上的发展。其集约生态的理念体现在具体措施上,例如对旧村空心村的整治与复垦、对人口稀少且外流严重的乡村居民点进行整合或迁并,对于乡村建筑实施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在能源的使用上,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 4 居民建筑融入地方特色,凸显文化与功能的统一

  目前的乡村区域规划上,对于地方的文化特色及潜力挖掘不足,使得乡村规划呈现相似,缺乏特色。新型的城镇化要求,乡村区域规划必须要符合当地特色,不仅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性,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同时应该考虑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这是保护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增加居民归属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2 乡村区域规划创新思路探究

  2. 1 规划内容向全域化、多层次转变

  我国现行的的乡村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空间规划,主要是对于乡村的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行规划,对于镇域以及村域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同时没有将乡村区域发展的内涵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乡村区域规划上,要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要求,对乡村区域的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整合思考。通过对全域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对全域发展的战略性引导,促进乡村的多层次规划。

  2. 2 规划模式向实践性、指导型转变

  传统的乡村区域规划,多是采用目标式的方式,对于实际的建设没有明确的指导,规划多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新型城镇化则为乡村的区域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规划上更加注重实践性,主要对乡村的建设功能以及建设基金和项目引进机制进行研究,同时针对农村产业建设模式以及产权制度等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对乡村区域建设发展路线图进行构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 3 规划方法向全方位协调转变

  传统的乡村区域规划方法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通过对政府下达的发展意愿考虑,制定规划。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易行,但在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考察上缺乏应有的分量,对于实际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矛盾冲突,没有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因此,乡村区域规划必须要进行联动式的规划,对全方位进行协调,促进上下协调[4].同时,要深入农民内部,了解其发展意愿,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农民问题,维护乡村农民利益。另外,乡村区域规划必须要整合相关各部门的力量,实现规划过程中问题的协调解决,促进规划的实施。

  3 乡村区域规划的实施措施

  3. 1 发挥企业在乡村区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区域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很难实现乡村区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利用政策引导与鼓励,加强社会资金在乡村区域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市场引导建设发展,实现多方的利益共赢。

  在乡村区域建设中,规划引入社会中的投资主体,促进投资企业与乡村建设的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优势与乡村特色,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促进乡村区域建设的全面发展。而乡村建设的发展,又反过来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以及推动力量。

  3. 2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乡村区域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因此在规划中必须要对土地的流转与整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在乡村建立土地信贷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同时土地所有者以及村集体会获得分红,也另一方面促进了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另外,对老宅基地进行整理,对乡村中的田水路林进行全面整理与治理,将整理出的多余土地用在基础建设上,降低乡村农民负担,提高乡村区域建设水平。

  3. 3 发挥乡村农民主体作用

  乡村区域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度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农民在过程中的参与,提高乡村规划的利民性。同时在乡村居民住房建设上,采用“示范片出资、企业融资、村民筹资”方式,提高乡村居民的建设积极性。整个的乡村规划必须要对群众意愿进行考虑,推动乡村区域规划的根本原则的实施。

  4 结 语

  我国的乡村区域规划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学者与政府的注意。新型城镇化为乡村区域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必须不断进行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促进乡村的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鹏。 城乡道路沿线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模式探索---以《成都郫县沙西线、IT 大道沿线区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为例[J]. 四川建筑,2010,30( 6) .

  [2]倪鹏飞。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 江海学刊,2013( 1) .

  [3]蒋仁开,张冰松,肖宇等。 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2013( 8) .

  [4]薛翠翠,冯广京,张冰松。 城镇化建设资金规模及土地财政改革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代偿机制研究评述[J]. 中国土地科学,2013( 11) .

  [5]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等。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 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