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日益开放,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如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在日趋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公司经营成本的监控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们传统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正逐渐被引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帮手,本文就信息化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展开几点讨论。
一、信息化可以强化过程控制,实现动态监控
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往往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略了产品设计、采办、销售等其他环节的成本费用管理,难以清晰地反映企业各生产经营业务环节真实的成本,导致成本信息准确性不高,可用性不强。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种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新的管理思想,即企业价值链管理应用而生。通过新的管理思想与信息系统有效的结合,不仅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面向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而且还延伸到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上游和下游领域,同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了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使企业的成本信息能够覆盖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计划、采办、生产、控制,销售等,进而构建全面的公司成本管理监控机制,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真实、全面的全产业链经营数据。
二、信息化可以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多维度成本分析
1.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成本管理大数据时代
现代企业,经理管理日趋复杂,各种信息数据“满天飞”,今人眼花僚乱,目不暇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如何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数据信息是很多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道。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市场、采办、财务、销售等各种数据资源,把零碎的、散布于各个领域的数据通过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联结起来,使信息数据使用者不仅仅能够看到财务的数据,而且能够得到财务以外的各种信息,大幅度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有了大数据,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再是事后盲目的堵漏补缺,而是事前“点对点”制定相应方法和措施。
2.多维度成本分析体系的实现
当前很多企业的成本分析过于依赖财务部门的财务数据,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往往游离于成本分析体系之外,成本分析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成本失控时,又缺少合理的判断和改进措施建议。这种状态下的成本分析无论是分析质量,还是分析及时性、相关性、准确性均无法满足公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使企业多维度成本分析成为可能。即公司在传统的“会计账套”报表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标准的业务单元、统一核算模式及流程,将业务信息数据纳入成本分系体系当中,建立覆盖公司各种产品、各种产业的获利能力报表体系。
多维度的成本分析体系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控、分析成本管控效果,另一方面,该体系下的产品成本可以直接用于匹配产品预算编制,实际成本则可以作为确定成本管控目标时的参考,实现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无缝连接,从而大大提升成本预算编制的依据充分性、目标科学性、方法先进性和结果准确性。
三、信息化可以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聚焦管理
在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企业往往设置很多的管理机构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机构复杂,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经营越来越专业化,企业在某一领域已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把一些不重要的经营管理职能交给专业程度更高、成本更加低廉的专业化的机构和组织去做,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机构可于臃肿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如将财务的账务处理工作转移至外部专业机构处理等。通过这种转移,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业,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成本管理上的聚焦。
总之,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务必要基于其自身特点,将成本管理的效用真正发挥出来,使企业能够实现有序、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曼慧.信息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J].情报杂志,2008,33(03):112-114.
[2] 梁宗吉.企业信息化的成本管理[J].财会研究,2007,27(4):103-105.
[3] 李瑛玫,刘凤莲.信息化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8(12):144-145.
[4] 谭恒,李瑛玫,刘凤莲.信息化制造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J].企业活力,2006,18(2):124-126.
[5] 谭恒.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探索[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22(6):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