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从隐喻和文化的角度阐述“hot/热”两词的对比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4907字
论文摘要

  隐喻这一概念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就长期受到各类语言学家的关注。但直到现在,每当我们谈到隐喻,都会自然的想到隐喻是出现在文学中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隐喻是一种带有文学性质的或者修辞性质的概念,并不会出现在日常的交往语言中。另一方面,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跟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行为时没有关系。然而,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人们逐渐从传统的观念中转向用认知的观念解释隐喻的现象。并且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发现隐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不仅仅实在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中。

  在众多的概念定义中,我们认为 Lacoff 和Johnsen 提出的一个观念较为合理: “隐喻是指用另一种事物来解释、理解本事物。”此外,在隐喻中,有很多现象是很能反映文化的差异的,今年来,甚至兴起了一门学科,文化语言学。作者也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比较“hot”和“热”。

  本文的中心讨论点便是“hot”和“热”在英汉语言中使用情况对比。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会发现,虽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用这两个词互译,但是它们在使用上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词语,也不是在所有语境中它们都能互相翻译。当然,对于这两个词语的对比是多方面的,在本文中,作者将集中从隐喻的角度对这两个词语进行对比。从很多习语中,我们会发现,“hot”比“热”运用的范围更广,所承担的意义也更丰富。

  诚然,“hot”和“热”在使用中也有许多的相似点,这点上是由于人类的共同常识 ( commonsense) 。也与人类相似的思维模式和神经活动有关系。但是,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那样,隐喻是来源于经验和理解的,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自然会有不同。并且,一种隐喻逐渐发展进入稳定阶段之后,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文化。

  作者将着重解释“hot”和“热”两点主要的相似点和两点不同点。主要通过举例和说明从隐喻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两个词语的对比。通过对比,说明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hot”和“热”共性对比

  “hot”和“热”修饰令人兴奋或吸引注意的事物。

  无论是“hot”还是“热”,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意义范畴,那就是都会反映温度的升高。当人们看到令人兴奋的场景或者感兴趣的场景,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会升高的。而一群这样情绪高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整个氛围也会“热”起来。众所周知,灯光如果集聚到一点上,这一点的温度就会很高,同样的,人们如果都十分关注某个事物或者人物,他们也就变成了十分火热的话题了。

  1. 1“hot”和“热”形容令人兴奋的气氛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文的例子:例 1: 三峡市场天下争,三峡工程尚未正式开工,围绕三峡工程的市场竞争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这个例子中,工程本身是不可能非常“火热”的,但是由于三峡大坝这个工程会带来高额的利润,所以许多公司会前来竞争。各家公司都会投入自己全部的经历去得到这个机会,使得气氛变得很紧张。所以我们用“热火朝天”来形容竞争的激烈。

  再来看一个英文例子:例 1: Today we enter the hottest phase of theelection campaign.正如前文所说,阶段自己是不可能“hot”的。

  可能这个阶段是决定竞选者们生死的阶段,他们会竭尽全力去获得选票,当然,他们也会投入全部的激情去等待最后这个紧张的时刻。

  1. 2 “hot”和“热”形容最近流行的词语或话题

  首先来看一个中文例子:例 2: MBA 已经成为目前就业前景最好、报酬最高的热门专业。

  现在越来越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关注的焦点就是在就业问题上。由于毕业后有较高的就业率,很多专业成为了学生们追捧的对象,大家蜂拥挤进这些专业中,这些专业自然也就变得很火爆。再来看一个英文例子:例 2: They agreed to establish a “hot line”telephone link between the White House and theKremlin.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一些专线,用于客户提意见或者提问。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的客户拨打这样的电话,自然这些电话号码也被很多人熟知。在举过这些例子并分析后我们发现,“hot”和“热”在表明激动的、紧张的或者是比较新颖,流行的事物的时候是相同的,自然在翻译的时候是可以互译的,比如“hot line”可以直接译成“热线”,“热门专业”可以译成“hot majors”。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已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表达习惯,语言之间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人类对于一些基本事物的认知还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相同的物质世界里,对于花草树木这样基本的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相同的。所以即使语言的形式是一样的,语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相通的。

  二、“hot”与“热”的差异性对比

  既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现象就一定会反映在语言当中。

  2. 1 “hot”和“热”在描述辛辣食物的差异

  辣椒是在烹饪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材料。

  食物的文化也是反映一个国家传统和习俗的一面镜子。Marina Rakova 在研究中就发现,现在在英语中用“hot”来描述辛辣的味道,是非常自然的说法,但是在远古的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语言中,“hot”并不是表达辛辣的准确的说法。

  首先让我们看看英语中“hot”是如何拥有这样的意义的 Kuhn 和 Reidy's《中古英语词典》将其追溯到 1390,并赋予“hot”“灼人”和“辛辣”的含义,something that is said of spices.《牛津词典》给出了以下解释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ffer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hot …… producingan effect as of heat or burning,esp. on the nervesof taste or the mucous membrane; pungent,acrid,biting; corrosive; heating,ardent”最早出现要追溯 到 1548: “The Englishemen … dranke hotewynes in the hote wether,and did eate all the horefrutes … that there fell sicke ”( Edward Hall,Chronicle) . 这里还有两个其他的例子: 1596:“The Mustard is too hot a little. ”( William Shake-speare,The Taming of the Shrew) ; 1806: “Thedish is … too hot of pepper. ”( Alexander Hunter,Culina Famulatrix Medicinae; or Receipts in Mod-ern Cookery)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看出英语中用“hot”来表明辛辣的含义,事实上,在拉丁语种也有这一用法。这一用法也是有据可循的,人们在吃辛辣的食物的时候,往往会感觉体温不断升高,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因此用“hot”是有理据的。

  然而,在中文中,却是另外一番情况。中文中我们从来不用“热”来表达辛辣的含义,我们有专门的词语“辣”。

  例 1: 中国的湘菜主要是以辣为特色的。

  例 2: 医生嘱咐他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例 3: 这种辣酱今年的销量很好。

  在例 1 中我们用“辣”来形容一种菜的特色,这是我们吃湖南菜时最大的感受,中文中我们不用其他的词语代替这种味道,而是有一个专门的表达———“辣”,而且这种表达已经十分稳定。例 2 中,我们看到还用到了另一个词语“辛”,其也是与“辣”相近的意思,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辛”是从鼻子的角度来感受描写这个味道的,而“辣”是从嘴巴,味觉的角度来表述的。例 3 中在描述“酱”是没有用原材料,而是用了味道“辣”。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辣”这个味道对于中国菜是十分重要的.
  
  2. 2 “hot”和“热”在表述女性性感时的差异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遇到美的事物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用一些辞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男生遇到身材火爆,面容姣好的女生时,会不自觉的体温升高,心跳加快。

  如果按照我们第一节中的理论,这样的感觉用“hot”和“热”来描述是合适的。但是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

  首先我们先看几个英文的例子:

  例 1: Hey,look at the hot girls there! Let'ssay hello to them.西方人对于自己情感的表达是十分直接的。

  当他们看到火辣的女生时,他们自然会觉得激动,或者非常想接近这个女生,就像有一团火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这样的用法我们很好理解。

  前文中我们讲过,隐喻一旦进入稳定阶段后,会反过来影响文化和习惯,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 2: Her new boyfriend is hot stuff.例 3: That girl with blond hair has hot lips.例 2 中,我们认为如果说一个男人性感,不免有些牵强,但是由于“hot girl”这一用法的普及和接受,我们可以接受“hot boy”这样的说法,因为这里仅仅是表达出男声是受欢迎的或外形很好的。例 3 中,也是从“hot girl”的引申,中文中我们一般翻译成“烈焰红唇”。这也是表达一种外形好,吸引人的意思。现在,“hot”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大商标当中。但是在中文中我们会发现,我们一般用“辣”来形容这类事物,例如“辣妹”,“那个女生身材火辣。”在描写这类事物时,中文不用感觉的词语“热”而是用味觉的词语“辣”,足以说明“辣”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前文已经说到,由于人类相似的生活环境,对一些基本事物认知的相似点,使得两种语言间肯定是存在不少相似的表达法的。丛神经学的角度说,人类大脑的构造相似,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反映和感受是想通的。但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历史,自然会造就思维方式的发散。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3. 1 英语中的多义词“hot”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 COED 中对于“sharp”的解释。我们会发现其中“sharp”的解释是十分模糊的。它将“sharp”定义为“pungent 或 acid”,但是“pungent”和“acid”本身就不是同义词。而其对“sharp”的定义是“having a sharp or appetiz-ing”。 最 后,COED 有 将 “sharp”,“biting ”,“hot”,“acid”,“pungent”都 归 纳 为 同 义 词。

  “Pungent”也是辣椒性质的一种体现。因此味觉上的“sharp”和“hot”肯定是有想通之处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没有遵循这一点,只是将“sharp”与“acid”和“pungent”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将其与“hot”联系在一起,在表达时也常用“hot”。

  3. 2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确切的原因,我想文化上的差异会给出更好的解释。而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更是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饮食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烹饪在世界上也是享有很高声誉的,中国人不仅认为美食可以带来味觉的享受,更可以带来祥和并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总体上,中国人吃饭没有像外国人那样讲究营养的搭配,我们更讲求色香味俱全。中国人也十分注重餐桌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吃饭是件大事,是不可马虎的,所以快餐文化永远不会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地方的饮食文化也是千差万别。在中国东部,人们喜食甜食,西部喜食酸的,南方喜食辣的,北方喜食咸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的菜系中,辣椒这一食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国,辣味是有专门的词语进行表述的,不像英文中由“hot”一词代替。甚至在英文中用“hot”隐喻的词语,在中文中也用“热”来表述。中国人食用辣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了,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人最喜辣椒,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认为一顿饭离了辣椒就是失败的或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味觉享受到的。此外,由于辣椒的颜色为红色,所以中国人也把辣椒视为吉祥的象征,认为它能带给人好运,使每个家庭过上红火的日子。

  但是在中国东南的一些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由于天气炎热,食用辣椒对他们而言并不会是一个愉快的经历,因此辣味对他们的烹饪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回避的。在语言上,闽南语中对于“辣”的发音和“热”是一样的,这也体现出了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由于地理,习俗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出现差异。

  结语

  本文是在隐喻概念的基础上对中英文中的“hot”和“热”进行对比的,并探究了其深层的文化原因。隐喻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涌现出越来愈多新鲜的事物,如果只是一味的增加新的词汇,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越来越多的不便,这时,我们就需要借用原有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来表达。起初,这种借用可能是隐喻性的,最后这种隐喻性逐渐消失,便成为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对比两个词的异同,并解释了产生的原因,相似的生活环境和大脑构造,使得人们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和事物有一些共同的常识性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活生生的反映在了语言当中。对于西方人或者中国东南部人们来说,辣椒并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材,甚至是避而远之的食材,因此在表达中时常用“hot”来表达辣的含义。但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辣椒对于烹饪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有一种十分固定的方式来表达辣味,更是用“辣”字表达了许多英语中用“hot”表达的含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将文化和语言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真正促进交际,理解文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