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业单位的转制是国家为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对公益服务的需求制定的改革意见。在进行分类改革的过程中,将现有的事业单位里,承担行政职能的改成行政机构;把从事生产经营的改成企业;而从事公益服务的单位直接改成公益事业单位。在这样的大规模统一改制中,会计方面的制度、核算、事务处理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会计财务工作的规范转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 转企改制; 会计处理;
在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对人的服务需求,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清理现存的事业单位。要按照地区的不同情况,建立阶段性的改制计划。事业单位改制以后,原来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实务等内容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将针对改制后的会计处理难点做出简要分析,以供大家指导。
一、事业单位改制的指导方针
事业单位的改制,是为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促进公益事业的开展,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贡献力量,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种类,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在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之后,原有的会计体制就不能再使用了,尤其是对会计核算来说,是一个处理的难点。事业单位的改制要遵循中国特色主义道路,遵循党的领导和科学发展观,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改革有所成效,让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过渡阶段的会计处理难点分析
(一)事业单位转制中行政单位过渡衔接阶段,对外投资科目的结转处理
我国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有着较为完善的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都对事业单位的投资和经济实体的举办做出了明确规定,严禁使用国家财政拨款进行项目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项目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从事。但是需要注意,国家规定的是对财政拨款的使用,也就是说,在事业单位中,是有可能存在着非国家财政拨款进行的投资或举办的实业的。所以在事业单位改制的过程中,对于单位原来的股权和债权,要进行统一的清算。比如说在上市公司购买的股票和基金等,可以由原公司进行回购,所得到的资金,算作国家对行政单位成立的入账。在转制基准日之前没有清理完的投资,可以先归入“其他应收款”的内容,而“对外投资”的内容则归入“待处置资产损溢”。
(二)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过渡衔接阶段,对净资产类科目的结转处理
在我们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专用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以及“事业基金”是没有单独设置科目的,但是有“盈余公积”科目和“法定公益金”科目。对于亏损的弥补和资本的变更,都属于“盈余公积”的范畴,而职工的福利则属于“法定公益金”。在进行转制核算的过程中,把“事业基金”的余额转入新账“盈余公积”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的余额划分到“实收资本”科目,而“专用基金”的余额则转入新账“法定公益金”的科目。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也没有设置。由于“非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转”的资金余额,将会继续用于项目的执行,所以我们可以把原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转”这两项的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付款”的科目下,设明细科目核算。
“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在《企业会计准则》也没有设置,但是有“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国家专门为企业发放的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在项目完成后,剩余资金按规定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原账中“财政拨款结余”余额,按照国家的上缴规定,要上缴到财政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如果按照留存本单位使用的相关规定,要转入新账“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在事业单位中“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在年末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出现余额的,所以不需进行转账处理。如过“经营结余”有借方余额,在转账处理时应转入新账中“利润分配”科目借方。
三、事业单位转制后的会计处理难点分析
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有一些财务规则等内容不同,导致转型前后差异较大,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一)事业单位转制后,对期末结转的会计核算
从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时,对财政资金期末结转的会计处理,在大体上是基本相同的,难点在于,要对非财政资金进行期末结转。已经完成的非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结转,在年末处理的时候,转制前后最主要区别是对留归本单位使用结余资金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结转处理是: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贷记“事业基金(留归)”;而在行政单位中的结转处理是:借记“其他资金结转结余—项目结转—结余调剂”,贷记“其他资金结转结余—非项目结转—结余调剂(留归)”。在年末对已完成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结余进行结转时,转制前后主要区别,是事业单位存在结余分配,借记“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而行政单位只结转不分配,具体分录和非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处理是一样的。
(二)事业单位转制后,对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对应付账款的核算,是不涉及到净资产类科目的,而在单位转制后,对于应付账款的核算,就需要有净资产类科目这一项。举个例子,比如说行政单位在外购存货时,如果有付款项,那么就要借记“存货”,贷记“资产基金—存货”,和借记“待偿债净资产”,贷记“应付账款”。在偿还应付款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待偿债净资产”,以及“经费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
(三)事业单位转制后,对资产基金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进行转制前,单位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4项非流动资产,是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来核算的,对存货的核算不涉及净资产类科目。而在事业单位转制后,行政单位为核算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存货、在建工程、预付账款、政府储备物资等7项资产设置了“资产基金”科目。预付账款、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公共基础设施等4项内容的增加,使净资产的核算范围发生了变化,在会计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
(四)事业单位在转企业后的会计处理难点分析
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转制之前就是企业化管理,日常工作及全部经济业务,都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年末的时候编报企业决算报表,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再编报一套事业单位决算报表,向主管部门进行上报。这种事业单位转制企业之后,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太多变化,会计人员在转制过程中,也不需要做过渡衔接阶段的会计处理,转制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非常自然,不会因为制度的变化而产生不适应的情况没影响会计处理的效率。
另一类是转制前事业单位则完全相反,在转制之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制后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这一类事业单位转制时,很多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需要做过渡阶段的会计处理。执行的会计制度、核算原则会随着事业单位的转制,出现较大的差异,很多会计处理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净资产、收入、支出科目等完全不同。财务人员在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核算时,需要改变自己的操作习惯,慢慢体会适应,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混淆。还有一些科目,在进行转制后,虽然科目名称没有变化,但相同会计业务的具体核算方式方法,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着重注意这个问题,正确使用会计处理方法。另外,在年末结转会计处理中,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做法,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在固定资产清查、对外投资核算以及固定资产改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方式。
最后,由于不同的单位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分类改革的时候,要区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针对实际情况展开研究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对政府决策的了解,把握准确的改革动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制,是我国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和总结,完善企业转制的政策措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这其中,由于企业在类别、规划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别,所以在对会计相关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总结,推动我国事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嘉燕.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会计处理难点研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 (04) :35-37.
[2] 刘丹.试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12) :21-22.
[3] 刘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8, (01) :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