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深化改革进程中,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 压力和风险增大。在当前高校体制改革下财务自主性不断上升的同时, 如何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规避与防范存在的风险,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稳定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 财务管理; 问题; 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由于各地政府财力有限, 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够, 高校发展与财力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高校开始向银行贷款来增加办学资金, 部分高校被迫采用以负债筹资办学为主导的模式。这一定程度上在短期内缓解了高校办学在财务资金来源方面的压力, 但同时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压力和风险。面对这些问题, 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规避与防范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分析
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 其各项内部管理体制也势必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 其中高校财务管理, 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
(一) 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改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
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校是公益性福利事业, 受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管理的职权涵盖高校的经费划拨、经费开支、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 高校自主管理的权限较小, 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改变了高校的生存环境, 尤其是彻底打破了传统高校资源分配模式, 迫使高校的资源配置逐步向市场配置的模式转变。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 财务资金来源管理必须抛弃等、靠、要的思想, 要从面向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 以自主办学为主导模式, 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 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校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方面高等教育理念持续创新。计划体制下, 办学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 高校财务工作比较简单, 主要是按预算和财务制度审核报销。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要求各类高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本前提下, 更加重视经济效益, 追求教育资本的回报率。与此相对应, 高效财务职能延伸到高校的各项财务决策, 以及产、学、研各个环节。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各类高校拓宽筹资渠道。高校财务管理职能从主要侧重于支出管理, 进一步延伸至融资环节。
(三) 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改变了财务工作的性质。
一方面, 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发展, 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办学主体,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势必改变了高校的利益关系。高校的利益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 而是涉及各方的多元利益主体。自然而然, 高校教育经费筹集方面, 无法再由政府进行统一拨款, 势必要向多元筹资模式化转型。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服务多样化带动收入类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学生缴费收入、学校产业收入外, 部分高校为增加收入, 加强了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的力度, 相应增加了收入类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单位和个人捐赠也成为部分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类型的多元化, 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复杂性, 要求高校财务能够加强对不同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提高收入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校体制机制变革的进程中,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势必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但受体制机制转型的影响, 高校的财务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短期内难以适应高校体制改革的变化。
(一) 高校财务管理理念薄弱。
从宏观的上讲, 财务管理理念是基于对业务的深刻理解的价值管理。从操作层面讲, 财务管理理念往往是由内外部环境决定的。高校的财务管理理念, 也要围绕市场经济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价值管理能力展开。从通俗意义上理解, 高校财务管理要在平衡高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 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降低各类投入成本, 提高投入产出比。但是, 目前高校教职工思想上, 还未意识到高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这直接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难度。甚至部分高校未建立相应经济责任制, 将开源节流的责任完全加到高校财务人员的身上。
(二)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顺畅。
财务管理是各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要根据财经法规, 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 组织单位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 主要包括资产购置、资金或资本融通、以及营运资金管理等各方面。从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看, 还未形成一套自我控制、自我适应的财务运行机制, 无法起到调动高校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尤其是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等方面, 在高校体制改革进程持续推动的背景下, 都是亟待补充、加强的方面。
(三) 财务筹资的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 我国高校筹资模式差异很大, 有的高校不积极开拓投资渠道, 仍然沿袭以往政府拨款为主导的筹资模式。有的高校, 特别是地方性民办高校, 出于扩大高校规模、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 筹资模式过于依赖银行贷款, 并造成了较大财务负担。以政府拨款为主导的筹资模式, 由于未完全放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 目前已经难以适应高校教育大众化、社会化提出的筹资渠道多元化的要求。但过度利用银行贷款的高校, 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贷款资源,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部分高校盲目进行高标准、高规格建设, 在短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造成了银行贷款资金的浪费, 并加大了高校以后各年度的偿债压力, 形成财务筹资风险。
三、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财务风险
当前, 我国高校多数仍然是不具有盈利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 总体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但随着高校自主管理权利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部分民办高校的建立, 部分高校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不计成本地加大资源投入追求快速发展, 形成了较高的财务风险, 应予以重点防范。
(一) 过度举债办学而产生的偿债风险。
在高校教育大规模扩招后, 财政性经费投入比重无法按照扩招的速度同比例增加, 客观上造成了高校资金的缺口。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极力推动打造“大学城”, 迫使高校大规模举债, 其每年应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就可能超过高校承受范围。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或不良举债会造成巨大的债务压力, 债务压力过大会阻碍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 并产生债务风险。
(二) 管理不当导致内部控制风险。
所谓内部控制风险, 就是指影响内部控制功能发挥和目标实现或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不确定性。高校内部控制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行管理中, 因内部控制程序和措施不够恰当, 内部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导致的各项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控制、运营成本控制两个方面。部分高校财务预算控制不严, 形同虚设;部分高校对各项运营成本也未进行严格的计划, 导致费用开支经常失控。部分高校未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而是由会计部门自己执行监督, 造成内部控制覆盖不全面, 审计监督执行不到位, 监督效果不佳。
(三) 国有资产存在着流失的风险。
部分高校对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存在盲点和误区。部分高校经营管理混乱, 规章制度不健全, 各项经营管理没有章法, 不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进行管理。一是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实物资产未进行定期盘点, 在盘点时出现的差异未与账簿进行核对。其中对于固定资产方面未进行标签管理, 明确具体使用部门和相应的管理责任, 导致部分固定资产下落不明。部分高校资产使用人员交接手续不规范, 实物资产与账簿记录不对应, 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也就无法落实。部分高校未严格执行资产报废程序, 导致固定资产实物被人非法占用,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非常繁杂的手续, 必须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一丝不苟的执行。比如部分高校未制定严格的采购入库手续, 导致部分资产不入账, 这从源头上使得无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部分高校认为捐赠资产在获得过程中, 未实际支付相应的款项, 因此未严格按照要求全部办理入账手续, 导致部分捐赠资产形成账外资产, 并成为高校贪污腐败的源头。部分高校不重视审计等监督制度, 导致审计工作长期缺位, 国有资产长期处于流失状态而未能发现。
四、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路
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 对于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高校体制改革下财务自主性不断上升的同时, 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稳定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从宏观层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 要改革高校领导体制。首先要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虽然高校从法律关系上已经确立了法人地位, 但是各地政府部门和各个地方高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行政管理关系, 政府部门对高校的政策影响尤其是行政影响仍然较大。因此, 要设立高校董事会, 实现管办分离, 落实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利。同时, 明确政府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理顺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现阶段, 可以将政府作为国家资产产权代表的身份, 以一定的推选程序派出代表作为高校董事会成员, 参与高校重大决策。另一方面, 要健全财务组织架构。要按照各个高校的规模大小、管理架构复杂程度、下属单位多寡等不同情况, 建立健全财务组织机构体系。在构建财务组织架构中, 既要强化的财务工作集中统一管理, 又要落实好各项分权制衡机制, 使各个财务组织部门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完善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
1、完善财务预算并加强执行监督。
在预算制定中, 要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预算管理中坚持全员参加, 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参加, 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中,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 强化对各管理层的分级授权工作。此外, 要建立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把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结合起来, 通过定期的考核和监督,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在公立高校做试点, 借鉴许多西方国家经验, 由财政部门、审计署等对预算绩效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较好的, 予以奖励或增加预算, 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 予以处罚或者消减拨款等。
2、强化对财务收入和财务开支的管理控制。
一方面要完善财务收入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高校中社会捐赠收入在高校经费的比重较低, 高校自主筹资意识不强。因此完善高校收入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要健全高校的筹资机制, 通过设立专门筹资机构, 安排专门人员开展筹资、吸收社会捐赠工作。同时, 加强收入管理制度的落实, 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要明确高校非税收入的概念、性质、范围、具体种类, 具体收入类别的认定及其主管部门。要制定校内管理实施细则, 强化高校财务部门对非税收入的管理, 确保符合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管理标准。另一方面要强化财务支出控制。高校资金使用项目繁杂, 要根据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投资等不同种类, 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开支控制措施。首先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支出的规范化水平。对于重大、专项的开支要严格执行相关预算管理制度, 项目执行过程要进行财务分析, 对执行进度与预算差异进行分析, 并予以改进和处理。对于日常的开支项目, 要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进行开支, 提高财务支出的合规性水平。加强资产采购的集中管理, 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 应进行集中采购。
(三)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和负债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方面, 要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要改进高校资产管理机构, 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权责划分, 设置合理岗位和权限, 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加强资产种类管理, 针对不同资产明确不同管理人员责任, 实施问责制度。加强高校资产定期检查, 掌握资产使用管理情况, 对资产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等设立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高校资产的内部调配, 防止资源闲置浪费。负债管理方面, 首要的工作要加强高校贷款的控制。虽然高校具有独立社会法人的地位, 可以独立享有民事权利、独立行使决策权利。但是在权力和责任不匹配的情况, 对高校贷款的过度授权, 已经使部分高校的贷款呈现出高风险的特征。因此要对高校贷款权限进行事前控制, 明确由主管部门进行批准, 并在主管部门参与下实施。其次要加强贷后风险管理。建议由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一套科学的高校负债考核体系和预警指标, 对高校的贷款规模、贷款结构, 高校的偿债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和预警。超过预警标准的, 要严格控制, 停止贷款, 令其制定还款方案并监督其执行。
参考文献
[1]张雷.控制高校债务风险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会计之友.2010 (3) 36-38
[2]马淑珍.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10 (6) 25-27
[3]彭艳丽, 李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0 (7) 117-118
[4]曹忠正, 陶美重.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天中学刊.2010 (3) 9-12
[5]财政部教科文司.高校财务管理-国际比较与借鉴.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 (1)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