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文章以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各方面的变化入手,论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变化,也带来信息载体的变化。并系统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方法、会计工作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方法;会计工作;会计理论
目 录
摘要 ……1
目录 ……2
引言 ……3
1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3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5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5
4对我国电算化会计的看法 ……7
结束语……18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引言
20 世纪50 年代,会计工作中开始应用计算机,直到70年代后数据库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绝大部分被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所代替,人们利用计算机的记忆功能、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功能,以及庞大而先进的数据库,基本代替了会计的手工操作。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全球,企业管理部门对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会计管理的方法、程序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财务管理、分析、决策手段的变革,而且对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程序、内容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更好地满足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这项工作开展时间短,加之缺乏会计电算化管理经验,有些单位还没有完全适应会计电算化所要求的管理方式和核算程序,致使会计核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阻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为此,有必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做好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工作。
1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局面。盲目进行投资开发会计软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到80年代后期,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仅有会计软件的规范化和通用化还不够,必须实现会计软件的商品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并解决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进入90年代,财政部先后发布了系列的有关电算化系统系统开发、评审、实施等管理规章,大批由业务主管部门主持开发的软件或商品化会计得到广泛应用。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程度、范围、组织、规范、管理以及会计软件的开发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初始试验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电算化处于实验期。当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作重点是恢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对计算机应用还很陌生,设备和人才都很缺乏,宏观上也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开展电算化的单位大多是盲目上马,自行组织设计、开发会计软件,投资大、开发周期长、水平低。但是当时国家重视计算机应用,抓了会计电算化试点单位以及计算机人才培养等。
1.2有序快速发展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发展,要求加强组织、规划、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从80年代后期到1996年,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是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为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发展创造了稳定有序的环境,是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有了能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大规模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开发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替代手工记账、算账、减轻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繁琐的手工劳动。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是会计核算,一边有账务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子系统组成。也称这一时期的会计软件为“核算型会计软件”.这时期,我国基层单位大量应用微机,会计软件的开发平台大多以微机上的DOS,UNIX操作系统为主,开发工具主要是DBASE、ORACLE等,开发方法主要运用工程化的方法。
同时,我国以民办为主的专业会计软件开发公司相继成立,形成了庞大的会计软件产业和会计软件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会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1994年,财政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明确制定了2000年要实现的会计电算化目标,以及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等。宏观上指导和政府的支持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保障,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及学历教育广泛普及,电算化会计学的教材迅速推出。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几百万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使用了计算机。
1.3会计核算软件转型期(1996年以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核算型”会计软件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管理上的需求。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将“适应企业会计专柜变形的要求,会计软件将有记账报账型转向经营管理型研究”列为主要内容之一。199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1998年6月,我国20多家着名的财务软件公司在北京联合发出了“向企业管理软件全面进军”的宣言。“管理型”会计软件的研究和企业管理软件的研究在我国来开帷幕。这一时期,会计核算软件的版本在升级,主要是从DOS平台升到Windows平台,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不断增强,增加了面向中层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的功能。开发工具主要使用FOXPRO、SYBASE、ORACLE及DELPHI等可视化编程工具。开发方法除了工程化方法外,还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等。
2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2.1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思想局限性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谈不上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种认识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十分不利。
2.2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甚至导致系统崩溃。低素质的会计人员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
3 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已经融入到整个企业管理当中,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充,管理功能在不断地增强,而且已经紧密地融入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会计电算化还不断地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系统结构全面网络化,系统功能不断增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会计电算化由单向会计核算向全面会计核算发展
我国原有的电算化枯寂核算系统多数是单项的数据处理系统,如系统处理、工资核算、材料物资核算等业务处理系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信息处理要求的提高,原有的单项或独立的多项电算化已不能满足管理的要求,因此,需要把各单项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组织在一个系统里,是各项系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它们既能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又能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3.2会计电算化已紧密地融入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与会计信息系统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会计信息系统的“触角”延伸到其他各个子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的加工中心,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站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管理者希望通过嘻嘻技术的应用,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企业内部通畅地流动,有效地支持经营管理和决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个独立的系统,它必须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应是密切的而不是松散的。各系统之间数据充分共享和互换。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也不再是在企业的财务部门内部“闭门造车”,而是要紧密地融入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去,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管理。
3.3信息系统结构全面网络化
我国许多单位在计算机应用的开始阶段是采用单机处理,随着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单机已不能满足信息的处理和使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单位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构建的硬件平台是以全面网络化的平台,只有使企业每一个信息发布点和信息收集点之间有顺畅的物理信息通道,才能保证企业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将大量的、分散的、异步的、异质的信息处理点相互协调、有序、同步地进行信息交流。随着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普遍应用,企业网络化结构将更趋完善。
3.4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信息系统要实现预测、决策功能,需要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因素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处理,而有些因素分析需要靠专家经验。因此,系统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构建知识库、模型库、专家系统以辅助决策,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4 对我国电算化会计的看法
4.1传统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差异
传统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界限有很多种分法。这里就以计算机介入会计工作作为电算化会计的一个标志。计算机的介入,使传统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产生了许多差异,其具体表现为:
4.1.1会计工作方法的变迁 运算工具由算盘变为计算机,其信息载体由纸张变为磁性材料(磁带、磁盘等)。
4.1.2簿记规则不同 传统会计规定日记帐、总帐要用订本或帐册,明细帐要用活页式帐册,帐簿记录的错误要用划线法或红字更正法更正,帐页中的空页,空行要用红线划销。会计电算化后,不可能采用传统会计一套改错方法。为了保证审计的追踪线索不致中断,会计电算化系统规定,凡是已经登记过帐的数据不能更改(当然还要加以技术控制),即使有错,只能采用输入“更正凭证”加以更正,以留下改动痕迹。对于需要打印的帐页的空页,空行可用手工处理。会计电算化后打印输出的帐页是折迭或带状的,与传统的帐簿明显不同。一个成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勿需仿照传统会计中设立日记帐、明细帐、总帐三套帐簿的。更不必全部打印。手工帐簿用三套帐簿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校对的目的。而电子计算机通过对系统的分类、排序、合并、随时可以生成任何一种帐簿形式,由于是一种程序完成登帐工作,不存在帐帐、帐证、帐表的相互牵制与校对问题,凭证正确,输入无误,那么打印出来的帐页绝对正确,否则计算机就不会认可。由于打印量大,成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将数据存储在磁盘中。有关文件规定必须打印帐簿,只是为了适应目前一部分人翻阅传统帐簿的老习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更习惯在电脑上查阅帐簿,“无纸化会计”终将代替“有纸化会计”.
4.1.3帐务处理程序的不同 传统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有四种。但是都避免不了重复转抄与计算的根本弱点,伴之而来的是人员与环节的增多与差错的增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帐务处理程序有两种方案可取,按日前的经济状况与开发水平,取第一方案,即基本上按传统会计的方式进行系统移植;第二方案为理想化的全自动处理程序。即:(1)会计凭证磁性化(或条形码)。在规格化的会计凭证上,用磁性墨水书写(或打上条形码),由阅读机识别后将数据输送到计算机。(2)计算机内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大财务报表为中心,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辅以成本核算模块程序。(3)由用户定义输出形式与结果。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提供查询与打印。而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其核心是输入环节的控制。会计电算化后的帐务处理程序不因企业不同或成本核算对象不同而不同;相反,成本核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程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成本核算的进一步规范化,可以将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程序以软件固化形式拼装在计算机里。这样,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一切传统会计的中间过程都不必与使用者见面。而任何要求的输出都能得到满足。
4.1.4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不同 (1)传统会计的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作为制度的主要依据,一般的传统会计划分如下的专业组:材料组,工资组,资金组,成本组,固定资产组,综合财务组。它们之间通过信息资料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稽核牵制,使系统正常运转。(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制订的主要依据。一般会计电算化系统可划分如下专业组:数据(信息)收集组(以原始凭证作为原始数据,处理各项会计业务,其主要工作是面向系统外部,类似传统会计的出纳工作);凭证编码组(按事先规定的编码原则或编码手册对凭证或需要数据处理的其它文件进行编码);数据处理组(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等项操作);系统维护组(对系统的软硬件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系统的业务要求)。
4.1.5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一般从摘要内容,数量,单价,金额,会计科目等项目来审核;对帐户的正确性一般从三套帐的相互核对来验证。此外还通过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堵塞漏洞。会计电算化由于帐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由原会计人员进行外,其余的处理都由计算机部门负责。很明显,原来的内部控制方式部分地被计算机技术所代替,由于控制转为人机控制,因此,对后者的控制要求更严密,范围更扩大。从国内外资料分析,如不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将造成比传统会计更大的危害。
4.1.6人员结构的不同 (1)传统会计中的人员均是会计专业人员,其中的权威应该是会计师。(2)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人员将由会计专业人员。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及操作人员组成,其中权威应该是掌握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的会计师。
4.2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4.2.1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方法的影响
4.2.1.1会计科目编码 (1)会计科同级别的命名。传统会计把统驭性质的科目。即财政部统一规定的科目称为总帐科目。总帐科目下属科目称为子科目,子科目下属的科目称为明细科目,如果明细科目下属还有科目,怎么命名呢? 根据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我们把总帐科目称为一级科目。一级科目下属科目称为二级科目,依次类推。这样科目的上下级关系明确,表达也很方便,使用也很灵活。(2)会计科目代码的统一。一级科目代码的统一,根据目前出台的16种行业会计制度分析,只有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的一级科目用了4位数,只要舍去第一位,对某些编码稍作调整,那么16种行业的会计科目便统一为3位数了;一级科目代码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比如,施工企业中511的科目名称为其它业务支出,而旅游企业5ll的科目名称为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代码长度的统一与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将为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数据采集与共享带来极大方便。
4.2.1.2帐簿形式的改造 (1)帐簿载体形式的改造,传统帐簿载体是纸张,会计电算化后,除了传统的帐簿必须打印之外,还有磁性介质(硬盘、软盘、光盘)作帐簿,但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迫使人们改掉旧习惯,从而确立电子帐簿在会计电算化中的主导地位。(2)帐簿格式的改造。帐簿是凭证分类汇总的结果,用传统的帐簿格式来要求会计软件,那么会计软件不仅不能发展,而且将永远落后于传统会计方法。传统帐簿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再加上外币格式等。目前,会计软件已经做到,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习惯用传统的帐簿来查帐。其实帐簿中的某一行一般就某一张凭证的内容,用电脑查凭证,要比查帐簿更方便、快捷。如果要查某一帐户的发生额及余额,用电脑查要比查某一帐户的全部内容更清楚、快捷。
4.2.1.3会计报表的编制 其实,电脑可以对任何数据进行分类,组合,远远超过现行帐簿的格式,比如有一客户与某企业往来涉及到四个帐户: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用现行帐簿格式,只能逐一打开这四本帐,用电脑帐簿。只要把这一客户名找到,然后将所有这一客户名的所有帐进行组合。就能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借贷平衡关系。
4.2.1.4取消中间过程的输出 所谓中间过程,是指“科目汇总表”,“汇总记帐凭证”,“总帐科目试算平衡表”等在手工操作中形成的一些方法格式。会计电算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迁就手工操作方法,输出这些中间过程的表式。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些中问过程表式的作用。无非就是登总帐方便与做报表方便;再仔细分析电算化中登帐与做报表的思路,完全可以依照对凭证的分类登记总帐,再形成报表,根本不必考虑平衡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凭证输入时,借贷不平的凭证是无法存盘的。取消中间过程的输出,不仅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会计软件更简洁明了。
4.2.1.5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各种会计法规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能真实、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保障各方利用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和决策不被误导,即我们所说的“对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在实施这一控制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应具有防护性功能和自动补偿性功能,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纠正。传统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信息的控制有很大的不同。传统会计主要采用结构控制方法,包括设置相互牵制和制约的会计岗位,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多重反映或者相互稽核关系进行控制。比如,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分别记录。结果相互验证;通过对帐和内部审计进行帐证核对。帐帐核对,保证记帐的正确;为防止滥用凭证或随意毁损、伪造、修改凭证的发生。采用多联套写凭证或预先编码方式等。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工具、载体、帐务处理、会计组织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控制也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使得会计控制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密。但是操作简单,控制功能也更加有效。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除计算机本身的一般控制外,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是指对数据采集和系统输入的控制,由于目前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必须有人参与,而且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处理和输出的结果,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的输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制定标准化凭证格式,建立科目参照文件,设立科目代码校验位。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输入;每一位参与电算化会计的人员都应实施合理授权控制。通过设置操作员口令和上机日志等控制手段,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还必须增设专人输入检查控制环节,未经检查,应无法进入下一步会计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和输出的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主要取决于应用程序的正确性和环境控制能力,系统设计应具有识别信息失误的能力。同时,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程序操作。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
4.2.2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4.2.2.1对账务处理方式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中,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平行登记总账和明细账。总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控制作用。通过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账,可以发现记账中的错误,以便及时加以纠正。另外,安排不同的业务人员负责总账与明细账的记账工作,也起着互相牵制、防止作弊发生的作用。但是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由于明细账中的记录是逐笔登记的业务信息,而总账中记录的是相应的合计值,因此,总账中的信息是非独立的。在一个信息结构中,去掉非独立的信息,也就是计算机软件中所谓“冗余信息”之后,仍可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如果总账的作用只是为了保持和提供各科目的发生额和余额的汇总信息,那么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我们可以从明细账中获得同样的信息。
在手工会计中,由于记账过程就是枯燥地将数据从凭证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反复传抄,记账过程中的错误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为减少错误,只能采用平行处理方式来发现错误,确保会计数据的正确性。但对于计算机来说,由于总账和明细账都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的,登账的依据相同,只要会计软件的登账功能是正确的,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应是一致的。因此,没有必要采用平行登记的方式,而应当采用集中处理方式,即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不再重复处理,而是统一记录于分类账中,集中加以处理。分类账也没有必要区分总账和明细账。但是,这并不排除在计算机内部设置类似总账和明细账格式。但这已不是手工会计意义上的总账和明细账了,因为它们之间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账务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账簿只是在格式上有总账和明细账的区分,已不再需要进行数据的传抄,由此产生的记账错误也不会发生。
4.2.2.2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A、手工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B、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数据的采集、存贮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更多样,手段上更快捷;在核算形式上比手工会计系统更省时省力;在数据传输方面,更方便;账簿的概念已被抽象化;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
C、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了有关设备的保养,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4.2.2.3对账簿形式和错账更正方法的影响
手工会计中规定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账,总账和明细账可以采用活页账;账簿记录的错误可用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和红字冲销法更正。计算机会计系统打印输出的账页是卷带状的,可装订成活页式,不可能是订本式,只有到了一定时期,再装订成一本订本式账册,作为会计档案保管。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计算机采用的是集中式处理方式,没有类似手工会计的对账操作,因此,侧重于防止错误,而不是纠正错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保证会计数据输入的正确性。这主要依靠会计软件对输入数据进行多方面的检查,例如,科目合法性的检查、借贷平衡的检查等。但是,任何一个会计软件都不能保证数据输入和处理的绝对准确。当发现已记账凭证有错误后,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更正。由于在计算机会计中,很难再用划线更正法,所以一般采用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应禁止直接修改存储于计算机内部的账务信息。因为这种修改不利于找出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杜绝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同时在制度上也造成漏洞。因为在磁性介质上修改数据不留任何痕迹,因此无法知道数据是否已经修改、是谁进行了修改和修改前的数据是什么。这就有可能使修改权限被不负责任地甚至非法地利用。
4.2.2.4对会计信息存储方式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信息是存储在纸上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些信息都是肉眼可见的,若被篡改,如涂改和挖补,会留下痕迹,因此一般较容易被发现。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这些存储介质上的信息以肉眼不可见的、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因此很容易被复制、删除、篡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另外,磁性介质在受热、受潮或受强的电磁场影响时,很容易损坏。因此,要保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对存储介质有相当完善的控制。
4.2.2.5对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作为主要依据。手工会计组织内部通常划分为工资组、材料组、成本组、综合组等,他们之间通过信息资料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稽核牵制,使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计算机处理信息集中性的特点,原有的一些分组,已无存在的必要,而一些新的分组,如数据收集组、凭证编码组、审核组、操作组、维护组、开发组等便应运而生。
4.2.2.6对会计档案保管形式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档案以纸介质形式保存,对会计资料的查询,也是以调阅纸介质档案为基础。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主要以磁性介质进行保存,以纸介质为辅助保存形式,对会计资料的查询主要在计算机上完成。在计算机上查阅效率高、范围广。但对存放档案的环境及温度、湿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致谢
非常感谢阮益飞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着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阮益飞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毕业论文总结报告 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答辩自述 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我院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幺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6,(1)。
[2]邵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3]曲淑晶。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对会计的相关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0,(8)。
[4].姚志云。 谈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趋势[J].工业技术经济,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