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涉及多个系统及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基因有关,一些环境因素(激素、感染、饮食、药物、紫外线等)也是 SLE 发病不可缺少的因素。近年来,环境因素与 SLE 的关联性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Epstein-Bar(rEB)病毒是于 1964 年被发现的,Epstein 和 Barr 分别在《Lancet》杂志中报道了非洲儿童淋巴瘤母细胞株中存在的不同于其他疱疹病毒的病毒[1].血清学研究发现,成人 EB 病毒的 EBV-IgG 抗体阳性率为 90%,SLE 患者体内则高达 99%[2].本研究选取 SLE 患者 100 例、80 例非 SLE 风湿患者及 40 例正常人血标本,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等探究 EB 病毒感染与 SLE 的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 年 4 月~2012 年 6 月在赣州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 SLE 患者 100 例,男 7 例,女 93 例;年龄23~45 岁,平均(34±11)岁。非 SLE 风湿患者 80 例,男 3 例,女77 例;年龄 18~75 岁,平均(44±16)岁;其中类风湿关节炎 56例,混合解体组织病 23 例,强直性脊柱炎 1 例。40 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男 30 例,女 10 例;年龄 18~70 岁,平均(41±11)岁。患者诊断符合纽约 1984 年修订的 A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标准诊断、美国风湿病学会于 1997 年修订的 SLE及 1987 年的 RA(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分类标准[2].各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 测定 EB 病毒的 DNA载量:抽取受试者肘静脉血,用淋巴细胞提取液取得白细胞,然后向沉淀中加入 DNA 提取液,依据 EB 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及 PE 核酸扩增荧光检测仪检测测定。若>500 基因拷贝/mL 则为异常,表明病毒复制很活跃;若≤500 基因拷贝/mL 则为正常。
1.2.2 ELISA 法 检测 EB 病毒相关抗体:抽取肘静脉血,离心后留取上清,于-70℃保存。具体操作按照 EBV-VCA-IgG、IgA 试剂盒说明书中步骤进行,完成后在酶标仪中 450 nm比色,测定每孔吸光度。抗体相对滴度=样本吸光度值/标准品吸光度值。比值≥0.8 视为阳性,<0.8 视为阴性[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²检验,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R 测定 EBV-DNA 载量结果 SLE 组与非 SLE组的 EBV-DNA 检出率分别为 29.0%(29/100)、11.3%(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异常组的 SLE 患者的 SLE 疾病活动度(SLEDAI)为(15±3),病毒载量正常患者SLEDAI 为(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常病毒载量患者与正常者的 SLEDA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抗体滴度比较 SLE 组的病毒相关抗体 EBV-IgA 与IgG 的抗体滴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SLE 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往往具有多种抗感染性免疫缺陷,此外还存在淋巴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及淋巴因子表达异常等各种免疫异常,这些异常易导致患者并发感染[3].很多学者一致认为 SLE 患者合并感染会影响患者的预后[4].SLE 活动的主要表现包括发热、皮肤黏膜损害、血管炎、胸膜炎、关节炎、肾脏受累、心包炎、血三系减少、低补体血症、抗双链 DNA 抗体滴度升高、CRP 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5],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长春新碱、环孢素 A 等)[6].多数 EB 病毒感染引发 SLE 的相关研究显示,先天或后天缺陷是病毒感染无法维持在潜伏状态的重要原因,例如补体的缺乏可以影响死亡与凋亡细胞碎片的清除[7].EB 病毒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可以诱发 SLE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但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还未彻底阐明,至今仍不清楚 EB 病毒的近期感染是否能影响SLE 的总体疾病活动性。也可能存在别的发病机制[8].也有人认为,EBV 的 LMP 1 有可能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使自身反应性 B 细胞能持续活化增殖[9].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共 100 例 SLE 患者,80 例非 SLE 风湿患者及 40 例正常人的研究对比结果显示,SLE 组与非 SLE 组的 EBV-DNA 检出率分别为 29.0%、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2 组的 SLEDA 分别为 1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 SLE 组的 EBV-DNA 数值与 SLEDA 相关性分析结果无相关性;此外,SLE 组的病毒相关抗体 EBV-IgA 与 IgG 的抗体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 SLE 患者病毒抗体 EBV-IgA 及IgG 滴度与其相应的 SLEDA 相关性分析显示无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SLE 患者体内 EBV 抗体及 DNA 表达较高,提示 EB 病毒与 SLE 关系密切,但 EBV-IgA 或 DNA 载量对 SLE 疾病活动度无影响。其具体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新云,张云清,孙明姝。EB 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4,3(72):131-135.
[2] 张小立,冯修高,徐向进。EB 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4):6349-6353.
[3] 陈伟伦,姚翠霞,林永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6):29-30.
[4] 梁继红,朱春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5):551-552.
[5] 孙静,谢志军,黄继勇。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与证型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6):686-700.
[6] 梅珏,陈士芳,王笑颜,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698-5700.
[7] James JA,Robertson JM.Lupus and Epstein-Barr[J].Curr Opin Rheumatol,2012,24(4):38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