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爱玛》与《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对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2 共3794字
摘要

  引言

  为了全面比较《红楼梦》和《爱玛》这两部经典作品,笔者从叙事架构开始针对两者展开比较研究,且讨论与其相关的作品表述和反讽叙事问题。笔者主要针对两部着作的叙事构架比较、全知叙述视角比较以及反讽叙事比较,通过对《红楼梦》与《爱玛》比较的分析,以期加深对两部经典叙事方式的理解。

  一、《红楼梦》复杂叙事架构与简练《爱玛》

  比较两部作品的叙事架构,我们可从纵向与横向来展开。这里首先声明,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0 回本《红楼梦》第 1 回的开端有两段表述,从"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至"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笔者采纳校注人员见解,将这些表述看作为解释,正文应该自"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开始,一直到第 120 回回末终止。所以,解析它的叙事架构也应当以这句话作为开始,把初始的两段文字排除在外。[1]

  纵向探索小说叙事架构,即划分叙事层次。看这部作品,大家能够非常鲜明地觉察作品最少具有三个叙事层次。第一回中自"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第 120 回末尾几段表述,一起组成了其叙事架构的第一层次,它主要表述了作品的来源还有作品的故事概述。[2]

  文章里面其余内容组成了作品的第二个层次,宝黛爱情和贾府兴废是它重要的表述内容。在这个层次里面,角色所说的某些故事、笑话就归属第三个层次,它们在作品虚构的世界以外。例如 :第 39 回里面刘姥姥胡乱编造的两则故事,第 75 回里面贾政、贾赦讲的笑话。三个层次里面,第二层次是整个作品的主体,它覆盖了整部作品绝大多数的篇幅,如果将其称做主叙事层,那处于主叙事层以上的第一个层次就可以称之为超叙事层,主叙事层里面的第三个层次就可以称之为次叙事层。如此一来就能够看出,自纵向来看整部作品包括超叙事层、主叙事层、次叙事层这三个部分组成架构,且它们联系紧密步步紧扣。

  从横向角度来说,小说以宝玉黛玉爱情、贾府兴起衰败这两条主要脉络还有其余诸多副线密切联系,共同推动情节朝前发展。鉴于学界曾经对作品的探讨针对其横向架构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是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作品架构在纵向上的条理清晰以及在横向上的网状相连,促使整部作品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带给读者一种山峦重迭的阅读感受。

  与《红楼梦》的繁复比对,《爱玛》叙事架构就显得非常简练了。

  作品以爱玛作为核心人物,故事从初始阶段就展现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以其与村庄里面几个人物的交往及人物的最终觉悟为线索。在小说作品的表述中,所有角色绝对不会添枝加叶来描述作品主要内容以外的世界。整部作品看上去脉络单一,于单一线索上开展叙事,不节外生枝,逐渐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上述只是对两部作品做出叙事架构上的比对。假如将叙事文章看作是生命的存在,在叙事架构的深层,就应该还有潜藏的叙事动力。

  依照笔者的解读,《红楼梦》表述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冲突对抗 :首先是宝玉黛玉以及大观园内许许多多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和家族利益等冲突对抗 ;其次是处在专制社会即将消亡时期的贾府奋力的自我保全和其命数终尽的必然之间的冲突对抗。[3]

  因为这两组冲突对立在文章里面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从而可以推进整个故事向前迈进 ;也正因为这两组冲突对立是没有办法进行调解的,就使得这部作品必须朝着悲剧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叙事的能量才可以得到释放。作者用思想家的灵敏感受察觉到各种各样的冲突与对抗,用艺术家的能力把这些对抗转变成为叙事的推动力,最终促使作品以悲剧来作为结尾,而不是像一般作品那样给读者大团圆结局。

  《爱玛》表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乡下的安静世界。这部作品不像《红楼梦》那样有强烈的外缘对抗,那它的叙事动力又来源自何处呢?这种动力来源于作品主人公爱玛的品质和个性产生的冲突对立。

  自本质来说,爱玛和善、大方、极富同理心,可是女主人公所在的家族在村庄里的特别状况还有本身的受教育情况,使得她变成一个喜欢控制他人、干涉他人私生活的女孩子。个性与品质的冲突矛盾促使主人公在社交生活里面持续不断地犯错,与此同时她又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整部作品就在这不断地犯错和反省所产生的动力之下令故事情节向前迈进。[4]

  这部作品的叙事架构、情节线索、时代环境均非常简单,却又不令人觉得乏味,也许正因为这种对角色内心深层的挖掘。令人赞叹的是,这部作品故事内容上的简单并未使作者于叙事动力设定当中迈错脚步。可以看到的是,作品里面的大量内容均是在说女主人公一直犯错,直到差一点造成其终身错误,这使得小说发展产生巨大的势能,几乎要令人担忧在剩下的篇章当中该如何使这种势能得到化解。而主人公触及灵魂深处的内心的自我反省,加上作为作者本人化身的奈特利的劝导与协助,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又使人信服地使主人公的形象有了改变,于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里面展现出了作者极高的写作能力。

  二、《红楼梦》和《爱玛》中的全知叙述

  上文提到的叙事分层,除去与作品叙述内容上的差异和叙事层次上的区分相关联之外,小说叙述人本身也应作为叙事层次区分主要参考。总体来说,不一样叙事层次有着不一样的叙述者,而且下一个叙事层次的叙述者会经由上一个层次提出。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全知叙述的经典代表,《爱玛》则由全知叙述和角色限知叙述的不断转换来进行。叙述人是作家指定于作品文章里面整个内容的叙述人。笔者之前把《红楼梦》分成三个叙事层次,与之相对应,这部作品会产生 3 个不一样的叙事者。超叙事层的叙事者和传统章回小说一致,是仿照说书之人口气的实际上是全知叙述之人,"列位看官"诸如此类表述表露出各种信息。与此同时,超叙事层当中"石头"变为主叙事层的叙事者,自模式来说是石头自述其经历世间相聚别离及各种人情世故之传奇。何以说它是"自述"呢?依照超叙述层之说明,是石头把自身于人世当经历之事写在石头上面,空空道人抄录,迂回曲折至作者里面,经由作者历经十年写作而成,因此主叙述层初始便是"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所以,这里面一切情节均应当看作是其自己陈述的内容。这里面的角色,例如贾赦、刘姥姥等人物,变为其讲述内容的叙事人。[5]

  相比较而言,《爱玛》仅有一个叙事层次,于单一层次里面开展表述,它是有着第三人称称谓的全知叙述类型。就像《红楼梦》主叙述层里面表述之人,对一切角色家庭经历、心理均洞若观火,一切都了然于胸,丝毫不会脱离掌握。主人公自始至终是整个作品之关键,是叙事者注视的核心。作品当中占据的几乎绝大部分内容里面,表述之人一直围绕着主人公言谈举止和内心世界来进行讲述。这种单一视角表述对主人公的评介与描述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为了保证小说描写的客观,偶尔穿插主人公的视角描叙当时的场景,全知叙述之人在表述里面时常没有露出任何蜘丝马迹地转换进入了主人公的角度,化成主人公在洞察、表述、评论。《爱玛》第六章中的几段对话表述主人公于自己家里面给哈丽特作画,还有艾尔顿先生对此事热情参加,就是穿插采用主人公的视角进行的描写。

  三、《红楼梦》和《爱玛》的反讽叙事

  "隐藏作者"的这个理念最初是美国着名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在他上个世纪发行的着作《小说修辞学》里面第一次提到,在那之后慢慢被诸多学者接纳,发展成叙事学里面非常重要的理论。依照他的理论,隐藏作者就是作家于其作品里面开创的"第二自我".隐藏作者并不是作品中实际存在的角色,它是展现于作品里面的导向性思想规律之集结体,是读者依照作品表述情况猜测而来的不具体存在的虚拟形式。以《红楼梦》为例,我们对作者实际经历知晓极少,这不妨碍读者透过小说作品,能够察觉出《红楼梦》里面对年轻和爱情发出的赞美,对专政、压制、奢侈的反讽和鞭笞,还有对美丽人和事灭亡和消散发出的惋惜和怅然,对命运发出的反省和诘问。以上诸如此类,就构成了小说中的"隐藏作者".在《爱玛》这部作品里面,尽管很少有对文章里面的角色和事件进行公开评论的情况,可是我们依旧可以透过行文描述看到作者对世俗、势利、虚假的揶揄、反讽与轻蔑,对和善、大方、极富同理心之赞美。有趣的地方是《爱玛》里面重要角色的奈特利的性格特点非常靠近上面所讲的隐藏作者的特征,因此,可以把其当作这部作品隐藏作者之替身看待。

  因为隐藏作者是我们依照整体文章进行猜测得来的形象,假如小说人物或叙事者的表述与隐藏作者的观点产生了矛盾,那么叙事语境将扭曲、推翻,变成不可信之表述,不可信之表述将产生反讽的修辞效果。假如《红楼梦》的反讽需戚寥生来对其进行解释说明,那奥斯汀作品里面的反讽基调就是众人周知了。特别在《爱玛》这部作品里面,反讽已经不仅是文学手段,奥斯汀将其深化为了写作准则。总而言之,反讽手段是两部作品均使用的文学手段 :《红楼梦》的反讽在"微言大义"的约束之下,在清朝极其危险的文化气氛压迫下,在不显露一点蛛丝马迹的幽深平和中娓娓道来,这也与作品内敛优雅的叙事格调相调和 ;而《爱玛》里面的反讽语不仅仅俯拾皆是,还带有聪颖、幽默,正合乎作品幽默平和的叙述语。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 . 红楼梦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1.
  [2] 艾米莉·勃朗特 . 呼啸山庄 [M]. 杨苡译 . 上海 :译林出版社,2005.
  [3] 郭孔生 .《红楼梦》手帕意象的解读 [J]. 语文建设,2014(29)。
  [4] 雷玉梅 .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 [J]. 语文建设,2014(35)。
  [5] 刘娟,刘扬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J]. 语文建设,2015(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