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2 共9297字
摘要

  新世纪华文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王德威等人提出了倍受学界瞩目的"华语语系文学",并认为"一种同一语系内的比较文学工作,已经可以开始。"[1]
  
  中国部分学者也提倡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朱崇科的《华语比较文学: 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等文章,阐述了华语比较文学开展的可能。具体到批评实践中,王德威认为,"华语文学提供了不同华人区域互动对话的场域,而这一对话应该也存在于个别华人区域以内。"[2]( P. 3)笔者以为,华语比较文学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个特定作家群体在不同华人区域的不同写作间的互动对话。华裔少数民族作家群在海内外不同华人区域的不同写作间的互动对话就属这种情况。以回族作家群为研究对象,就是海外回族文学与海内回族文学间的互动对话。

  海内外回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的就是海内外回族文学间的互动对话。海外回族文学中已经出现白先勇等知名作家,海内回族文学中也有张承志等杰出作家,然而学界对海内外回族作家群尚未进行系统的比较。笔者提出的海内外回族文学比较研究,借鉴中国国内对回族文学的界定,以作家的文化身份作为研究范围的划定标准。

  海内回族文学,即中国的回族作家创作的文学。

  海外回族文学,即海外华人中具有中国回族血统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文化源流上看,海外的回族华人作家和海内的中国回族作家均属唐代以来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的中国回族的后裔,在回族千余年的民族发展史上,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儒文化合力塑造了这个民族。近代以来,由于部分回族迁居海外,海外回族文学与海内回族文学呈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

  海内外回族文学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存在影响研究的可能; 海内外回族文学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不同发展,又具备了互动对话的可能。本文拟通过梳理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纲要性地探讨海内外回族文学比较的维度,分析海内外回族文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源与流

  梳理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源与流,能够廓清海外和海内回族文学的疆域,概要把握海内外回族文学的联系与区别,为比较研究的展开大致勾勒出研究范围。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 651 年来华的大食国使者,古代文献中的大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地区。"回回"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早期"回回"指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明代回回人开始通用汉语,改用汉姓和汉名,并开展"以儒释经"活动来促进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融合,回回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族群特征在明代开始逐渐形成。1953 年新中国正式提出了回族的民族称谓,代替了原来的"回回民族"、"回回"等名称。[3]( P. 3 -22)回族文学的提出,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老舍在《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中发展兄弟文学的号召。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回族文学就是回族人民口头和书面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4]( P. 8)学界勾勒回族文学的发展历史时,书面文学常会上溯到唐代回族先民李彦昇、李珣等人的创作,口头文学常会上溯到唐五代的传奇和《回回原来》等作品。

  古代回族文学是海内外回族文学共有的文化源泉,近代以来,随着部分回族迁居海外,海外回族文学和海内回族文学有了不同的发展流向。

  海外回族文学,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主要形成于二十世纪,分布于中亚、东南亚、北美等地,为了突出海外回族文学的特性,笔者下文将其称之为海外回族华人文学。中亚地区的回族华人文学,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其文学形式有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两支。口头文学有神奇故事、传说故事、生活故事、口歌口溜等多种; 书面文学的起点是 1931年出版的诗集《亮明星》,书面文学作品涉及多种文学体裁,书面文学作家呈群体性涌现,以亚瑟尔·十娃子、阿尔里·阿尔布都、十四儿·依斯哈尔等为代表,中亚回族华人还自办了《学生》、《东火星》、《十月的旗》、《青苗》等文学刊物。东南亚地区的回族华人文学,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以书面文学为主,曾任国民政府驻马来西亚领事的马天英是创始人,出现了马天英、刘宝军、戴小华等多位作家,以戴小华的文学成就最高。北美地区的回族华人文学,主要分布于美国等地。其也以书面文学为主,1965 年赴美的白先勇是早期美国回族华人文学的代表,目前已出现了白先勇、马兰、艾骊·马琳等作家,以白先勇的文学成就最高。除上述回族华人作家外,还有蒋敬等游历于美国、新西兰等多国的回族华人作家。

  概要来看,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有中亚、东南亚、北美三大支流,以中亚这支的文学规模最大,以北美地区美国这支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回族文学的发展与海外回族文学区别明显。海内回族文学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支,从书面回族文学的发展看,1907年北京创刊了中国回族的白话文报纸《正宗爱国报》,随后有马骏的《他们为什么不去》等革命诗文出现,1944 年姚新则发表了反映回族生活的诗歌《扎白头巾的妈妈》,1945 年白平阶发表了反映回族生活的小说《古树繁华》等。另外,还有马宗融、马坚、木斧、沙陆墟等回族作家活跃于解放前的文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回族文学逐渐繁荣,相继出现了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高水平的作家,《回族文学》、《六盘山》、《朔方》等多家刊物经常刊发回族文学作品,中国伊斯兰在线等网站也是传播回族文学的新媒体。口头回族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等多种。从回族文学在中国的分布地域看,其主要出现在宁夏、甘肃、云南、新疆、山东等回族聚居的省区,其中以宁夏的回族文学最为繁荣。

  海外回族文学和海内回族文学,虽然属于中国古代回族文学在近现代以来的不同支流,但是两支文学之间也有交流。中亚的亚瑟尔·十娃子和十四儿·依斯哈尔等人曾多次来到中国,中亚回族华人作家的作品已在中国翻译出版了多部。东南亚的戴小华引起了中国王蒙、雷达等多名学者的关注,戴小华还是首位受邀前往中国的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美国的白先勇更是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焦点,艾骊·马琳也曾到访中国宁夏等地。

  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比较,主要问题是围绕这个作家群在文化属性上的关联性而展开的。学界对文化属性的认识,有康德等人原生固定的文化属性观,还有霍尔等人变动建构的文化属性观等。刘小新认为,文化属性可以从两个向度展开,历史向度上维护族群具有始源性的文化情感,现实向度上认同以始源为起点的创造性重塑。[5]

  可以说,维护族群始源性的文化情感,使得海内外回族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以始源为起点的创造性重塑,使得海内外回族作家的创作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恰恰是这种差异性,带来了互动对话的丰富性。海内和海外的两支回族文学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两支文学中的回族文化流变有差异。

  中国汉儒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国回族,海内的中国回族文学秉承了汉儒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双重影响,海内回族文学偏重显现自身的伊斯兰文化色彩。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中的回族文化,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中亚回族华人文学由于汉字失传,缺乏书面汉儒文化经典的影响,汉儒文化隐含在文学作品所引用的民间故事中。东南亚和美国的回族华人文学中书面汉儒文化经典的影响明显,汉儒文化显现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伊斯兰文化对海外回族文学的影响,在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最明显,在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中次之,在美国回族华人文学中较为淡薄。

  其二,两支文学中的文化融合有差异。海内的中国回族文学主要融合了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则文化融合比较复杂。

  中亚回族华人文学融合了汉文化、伊斯兰文化、俄罗斯文化、中亚其他民族的文化。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融合了汉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东南亚土着民族的文化。美国回族华人文学融合了汉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美国现代文化。简言之,海内外不同地区回族文学中文化融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的融合方面。

  其三,两支文学采用的文学语言有差异。海内的中国回族文学采用现代汉语写作,汉语中夹杂阿拉伯语、波斯语、经堂语是回族文学语言的常见现象。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也多使用现代汉语写作,但是采用海外回族华人独创的拼音文字,采用回族华人所在地的俄文、英文写作也较为常见。

  部分海外回族华人作家在写作中采用现代汉语中夹杂阿拉伯语词的语言,部分海外回族华人作家则倾向于在现代汉语中夹杂中国古代文言语词。

  其四,两支文学中的文学发展程度有差异。

  海内的中国回族文学有回族民间文学和回族书面文学两大文学形态,口传和书面的两种文学形态合力推动着中国回族文学的发展,中国回族文学诸种文学体裁完备,文学批评也较为繁荣。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以书面文学为主,只有中亚地区保留了部分口传的民间文学,书面文学是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的主要形式,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以诗歌、小说、散文三大体裁为主,文学批评是薄弱环节。

  概要来看,海内和海外的回族文学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二十世纪以来,两支文学的发展又各具特色。

  二、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比较维度

  海内外回族文学不同的发展流向,为我们比较两支文学提供了研究空间。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和海内的中国回族文学,可从宏观视角比较不同区域的文学,也可从中观视角比较不同作家的创作,还可从微观视角比较具体的作品。

  宏观的区域文学比较。宏观比较可以从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整体发展着眼,开展海内的中国回族文学与海外的回族华人文学发展趋势比较。中国回族文学与海外某个区域的回族华人文学也可以比较,例如: 比较中国回族文学与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国回族文学与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 海外各个区域间的回族华人文学也可以比较,例如: 比较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与中亚回族华人文学,美国回族华人文学与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另外,还可将地域文化影响有类似性地区的回族文学比较,例如: 比较新疆回族文学与中亚回族华人文学等。

  这里仅以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与中国回族文学的文学语言的简要比较为例来看。中亚回族华人作家创造了一种采用斯拉夫字母拼写中国西北民间方言的表达方式,小说《真实的朋友》的开头一句原文直译出来是: "五黄六月,莫斯科喀山火车站上的人丸圪垯的呢。"[6]( P. 321)曾有中国回族作家把这句话翻译为典雅的汉语"炎热的六月天,莫斯科火车站大厅里人如潮涌。"[7]( P. 193)两种表达比较来看,"五黄六月",指五谷成熟、农事正忙的时刻,充分体现了农民视角的时间观念。"炎热的六月天"时间表达也对,但是缺少了农民视角的特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