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猪八戒与桑丘的共性与不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1 共3625字
论文摘要

  猪八戒与桑丘分别以徒弟和仆人的身份出现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与魔侠小说《堂吉诃德》中,他们两人虽然都不是主角,但较之于唐僧的迂腐与堂吉诃德的癫狂,他们的性格却更多样。 猪八戒与桑丘在性格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将这两位文学形象联系在了一起,而他们身上明显具备的不同处却显示着各自的真实身份,更是各自所属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

  一、猪八戒与桑丘的共性

  (一) 贪吃

  桑丘是个生活在赤贫状态下的农民,他的生活理想、也是唯一的理想是解决饥饿与物质匮乏,改善老婆孩子的生活,他并无事业雄心,他外出闯荡也只是他改善生活状况的一条途径。 猪八戒贪吃的很大原因出于猪的天性,还因为他是个地道的庄稼汉,吃不是他跟随唐僧取经的唯一目的,但吃不饱却成为他取经途中最烦恼之事。 可以说,猪八戒和桑丘的贪吃共性是劳动人民求生存的质朴愿望的体现。

  (二)狡黠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猪八戒外出寻山却偷懒睡大觉,回去后编了慌欺骗师傅。《堂吉诃德》第七十一章同样有桑丘以抽山毛榉树代抽自己蒙骗主人而获得工钱这一幕滑稽场景。 猪八戒与桑丘耍小聪明是出于不使自己吃亏,都是为了自身利益不受损失,这其实是人为了求生存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

  (三)忠诚侍主

  猪八戒较之孙悟空对师傅更忠诚,受苦的时候不过发发牢骚,并没有真的离弃取经队伍,反倒是他将孙悟空从花果山请回确保了队伍的完整性。《西游记》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假猴王抢走行李,唐僧问谁去讨行李,“等我去!等我去! ’”

  八戒对师父的忠心跃然纸上。在堂吉诃德被人打落马后,桑丘“立刻大声喊叫着央求那人别再打了,因为他只不过是个中了邪的可怜骑士、一辈子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情”。桑丘常常因为主人的疯癫而惨遭连累,比如被人当狗一样戏耍往空中抛来抛去,明知是铜盆而非头盔还坚持为主人捍卫战利品,误以为主人死了哭得死去活来。

  二、猪八戒与桑丘的不同处

  (一)外出吃苦的主动性不同

  猪八戒在王母蟠桃会上喝醉酒调戏嫦娥被贬出天关, 在福陵山云栈洞又继续做了道家子弟———妖怪,“《西游记》中,从唐僧、孙悟空、各路神仙到一些妖魔都有一些法术, 这些法术许多都来自于道教文化。 ”他从天上的道士被贬为人间道士后更是恣意满足自己的淫欲,“下世尽我作罪孽”,强占民女、吃人、掀龙窝,猪八戒被贬后胡作非为正是明朝时假道学从朝廷蔓延到民间的真实社会现象的展现,他的被动取经与屡次悔恨更是明朝炼丹求长生等一些道家妖术难以被根除的顽固性体现。

  桑丘跟随堂吉诃德则完全出于自愿,他甚至带上最心爱的毛驴死心塌地跟着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表达了作者对平民百姓艰难处境的同情以及对贵族阶级腐败荒淫生活的愤慨”。

  16 世纪西班牙爆发的尼德兰革命、 价格革命以及“无敌舰队”的惨败标志着西班牙王国的衰落,“连年战争耗尽了国家财力,殖民地财物大都由统治者消耗掉,资本主义受到限制,此外,专制统治、民族压迫、宗教压迫使人民起义”,桑丘这一形象代表了当时西班牙的所有苦难农民。

  猪八戒的被动为徒与桑丘的主动为仆呈现了各自对取经以及行侠的真实心态,他们二人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中西两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中国道教肆意蔓延不受禁止;西班牙连年战争摧毁人民生活。

  (二)身份的不完全相同

  桑丘身上具备着农民的鲜明性格特点,猪八戒的身份具有两重性,除了和桑丘共有的农民身份,他还是个元帅,所以猪八戒较之桑丘更具魄力和胆识。

  1.二人的金钱观

  桑丘外出吃苦是为了钱;堂吉诃德行侠是为了铲除人间罪恶,为了实现社会的美好。主仆二人“涉那万险之险”的目的不一样,但却因各自坚定的信念而走到一起。 在目睹主人的一次次疯狂举动后,桑丘对他的未来充满忧患, 在发现主人只是发疯胡闹后,他立即怂恿主人弃暗投明,改变致富途径。 跟随堂吉诃德无利可图令桑丘失望, 但是他不知道除暴安良、不计代价正是堂吉诃德的人生价值所在,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他无法领会,他时刻担心主人的疯狂举动会连累自己吃亏,打破他发财致富的梦想。

  桑丘认为 “世上最好的基础莫过于金钱”,桑丘并不想发多大的财,他的理想是能有钱给老婆女儿买裙子,可以吃租子不用种地,能让女儿嫁得好。桑丘贪小钱是他小农意识的体现,小富即安,桑丘的愿望就是能获得小富,生活安定。

  与桑丘相比,猪八戒的金钱观显得淡薄。 一是因为他曾经的天蓬元帅身份,享过荣华富贵;二是后来下凡做了高老庄女婿,生活富庶。 猪八戒攒钱是为了做衣服,他吃苦受难时仍注意形象是过去为官时养成的习惯所致,他知道取经并不能让他发财,他也没有要养活的老婆孩子。

  2.小农与大将

  猪八戒与桑丘在突遇敌情时的态度明显不同,桑丘从一开始便临阵脱逃,猪八戒先是参与战斗,打不过才躲。堂吉诃德将羊群当做特拉波瓦纳岛的阿利凡法隆时,“桑丘一直站在山包上看着东家发疯胡闹”;堂吉诃德与林中骑士预用麻布口袋对打时, 桑丘说:“让咱们的东家去打吧,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桑丘的临阵脱逃还是他求安稳,求自保的小农意识的体现。 不管是性格温和还是求自保,桑丘一次次躲避打杀是因为他确确实实只是一名穷苦农民。

  猪八戒武艺不如孙悟空, 很多妖魔他对抗不了,继续战斗唯有死路一条, 他弃战是因为深谙作战法则,打不过便走。孙子兵法第三十六计为“走为上”,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主动退却的方法没有违背正常用兵法则。猪八戒、沙僧二人难敌黄袍怪,两人终将都被妖怪捉拿。“我要回救沙僧,诚然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再选些骁勇人马,助着老猪明日来就沙僧罢。 ’”

  也是因为猪八戒的“走为上”才使得他后来能够请回孙悟空救出唐僧与沙僧。如果他与沙僧都被妖怪捉拿,唐僧已被施法变成老虎,孙悟空远在花果山,取经队伍就此打散。桑丘与猪八戒面临战斗时的躲与逃体现了二人的机智, 前者的机智体现为小农意识的自我保护,后者体现为大将用兵之智,两种机智的内涵不相同。

  (三)二人历经磨难之后的结局不同

  桑丘在行侠途中屡次提到要回老家,最终他做回了农民。 出游给予他的是一颗回老家安稳种地的心,在外挨打被耍,享受“荣华富贵”, 跌宕起伏的遭遇不能给他“更安稳、更实惠”的日子,桑丘的回归一则说明了骑士行侠的荒诞不实际性,二则反映了西班牙人民迫切想要改善生活而不能的处境,更控诉了西班牙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

  桑丘在第二次跟随堂吉诃德外出后真做成了海岛总督,不过曾经的发财致富梦真正来临后却不能带给他财富,“我至今既没有拿到俸禄也没有接受贿赂”,不过桑丘在短短的任期十天内却改善了百姓们的生存境况,如禁止倒卖粮食、处罚假酒、降低鞋价、规定仆役工钱等,“伟大的总督”桑丘制定的法令是西班牙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体现,更是对西班牙统治阶级黑暗、腐败统治的推翻。

  猪八戒的被贬、为妖、取经、修得正果之路是扬善惩恶、规正世风的体现,“然通过唐僧师徒经过千山万水、千魔百怪的考验最终得道成真,展现其修身养性的心路历程也当是应有之义”。猪八戒因贪色被贬下界,被贬后不仅不悔过,罪孽反更深重,因此被观音劝善,要求跟随唐僧西天取经。 猪八戒最终成佛说明如此十恶不赦的妖魔也能被教化感知,神魔小说的启世教育功效直接得以呈现,这正是中国神魔小说的重要价值所在。

  明朝中叶往后,经济发展迅猛,商业发展引起城市繁荣, 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通俗小说的读者数增多。“其实明代帝王中耽嗜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的不乏其人。 ”“明成祖时撰修的专供御览之用的《永乐大典》中就著录了大量的评话、杂剧和戏文。 ”

  明朝帝王对通俗小说的喜爱直接推动了明朝通俗小说的发展,而明朝皇帝偏爱道教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反过来却使神魔小说成为儒家文人抨击道教思想的武器。 《西游记》“它的艺术虚构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观念和风气基础之上,但他又以作者融合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因此,《西游记》在汲取道教文化的同时,又对道教进行了嘲弄和批判”。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专心于成仙修炼以求长生不老,在位 45 年间有 20 多年不理朝政,这位皇帝偏信奸臣,残害忠良,当时倭寇猖獗,农民起义不断,明朝几百年积攒的兴盛家业自此走向衰败。《西游记》 严厉批判了明朝社会迷恋假道学的不正风气,昏庸的玉皇大帝是明朝皇帝的象征,玉皇大帝的道家身份更是对明皇帝迷恋道家成仙昏庸思想的严厉讽刺,猪八戒贪色亦是明朝皇帝好色纵欲的体现,猪八戒最终修炼成佛摆脱道家的罪恶是对假道学的无情否定。

  三、结语

  猪八戒与桑丘具有的共性是他们同为淳朴农民的体现, 他们的不同处代表着各自蕴含的不同文化,更是他们所属时代与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直观反映。两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吴承恩与塞万提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批判,对荒淫堕落的统治阶级的辛辣讽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张 广森,译.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7.
  [2] 吴承恩.西游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3] 隋国庆.隋国庆揭秘西游记[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下)[M].北 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 竺洪波.四百年 《西游记 》学术史[M].上 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6.
  [7] 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