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论文题目: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内容的民生主义思想, 对中国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 其中"平均地权"的民生思想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有着共同的初衷和愿望, 而"节制资本"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国富民强.这对当今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三民主义涵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部分的内容.而民生思想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而且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进行了积极的创造性发展, 在中国开创性地构建了民生思想体系.
一、土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1905年, 孙中山第一次将"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 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民生思想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 "耕者有其田"的民生思想已经出现萌芽.他在日本与梁启超就土地国有问题进行交谈时便提出"耕者而后授其田"[1].不仅如此, 他在与章太炎私下交流时也这样表示:不躬身劳作的人不能获得土地.否则, 那些地主等人凭借对土地的占有, 坐享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劳动成果.直至国民合作之后, 孙中山正式将"耕者有其田"作为"平均地权"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国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和民生思想的不成熟, 使得孙中山希望解决土地问题的愿景没有实现.但其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就包括平均地权的思想."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 则归于国家, 为国民所共享."[2]将土地增值的部分划入国库对于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全民共享国家财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这一举措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富裕有异曲同工之妙.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和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都是为了使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 共享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决议中毛泽东提出"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毛泽东应该是"共同富裕"的首倡者.早在一九五三年之前, "共同富裕"从未被明确提出来, 而在这一年, "共同富裕"在《人民日报》上连续出现了十二次.在《决议》通过后的一个月内, "共同富裕"又连续出现了九次之多.毛泽东倡导的"共同富裕"让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直观与朴素的理解, 并且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指引着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如此, 这一先进的理念也很快被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所接受.一九五五年十一月, 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说道:"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 就是要大家有事做, 有饭吃, 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理念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邓小平明确提出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希望通过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缩小不同阶层人民的贫富差距, 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就是希望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不是由社会的少部分人掌控, 但又不能强制剥夺资本家手中的资本, 便重新核实地价, 将地价的增值部分归国家所有, 为全民共享.既保证了资本家和地主的权益, 又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实现财富的合理共享.
孙中山为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时期积极地调整土地政策同样是为了人民富裕的民生目标.毛泽东曾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 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3]战胜敌人最基本的条件便是获得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拥护.处于封建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受到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急切地想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 但只有通过获得土地, 才有可能改变被剥削的命运.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全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提出打土豪、分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政策, 使农民不仅在经济上翻了身, 而且在政治上翻了身, 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抗战时期, 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和农民发展生产、共同抗战;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的土地,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 积极支援前线, 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建国初期,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 保护富农经济,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时期,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在改革开放时期,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土地问题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发展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生问题的前提, 抓住了土地问题, 便抓住了中国的领导权.
二、资本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民生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民生计的大事.孙中山在游历欧美众多国家后, 看到私人垄断资本的高度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资本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 而大部分的人民却生活贫困, 同时中小资产阶级也受到来自垄断资产阶级的排挤和压迫.孙中山为了使中国在其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欧美国家类似的弊病, 在民生思想讲演中就明确提出:节制资本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即节制私人垄断资本、发达中小资本和国家资本, 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成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人大家都是贫, 没有大富的特殊阶层, 只有一般普通的贫"[4]中国当时的国情表明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发达中小资本就是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解决人民衣食住行的问题, 发展国计民生.而发达国家资本是因为基础公共事业, 如公路、铁路、水利、电力、邮电等是中小企业无力兴办的, 而垄断资本不是财力不足就是阻力极大.国家资本在民生问题上便显示出独有的优越性和创造力, 从而造福全体人民.
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 使少数人不会压迫老百姓, 排挤中、小资本家.节制资本是为了预防私人垄断资本的出现, 避免两极分化, 造成社会贫富悬殊, 在这一点上孙中山体现出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为此, 他提出节制私人资本的具体措施:直接征税、划定私人资本经营范围 (凡事物可委托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 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 而以法律保护之) 等.不仅如此, 外国资本也应当成为节制资本的对象之一.外国资本一方面掠夺中国的大量财富, 一方面极大地阻碍中国实业的发展, 因此节制资本不仅要节制私人垄断资本, 也要节制外国资本.
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民生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但民生问题以新的形式凸显, 就如***总书记的话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房地产业严重过剩、失业人口剧增、社会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等.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 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富民强.立国之道, 重在富民.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 振兴实业.而振兴实业的办法可以涵盖交通事业、矿产和工业.这样的构想反映了他试图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民生问题.我党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脱贫致富, 真正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力图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积极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培养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 这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提出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的规划具有同样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其次, 发展中小企业, 鼓励创业就业.孙中山提出发达中小资本是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使全国人民都富起来.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每年有超过千万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对此, 我国一方面需要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增加新的劳动岗位;另一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再次, 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孙中山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少数人凭借对经济的占有垄断社会资源, 而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和资本, 即一部分人通过对土地和资本的垄断造成社会大部分人的贫困.他主张把"全国的财富分的得很均匀", 来试图防止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 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为此, 邓小平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应当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的劳动先富起来, 再由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应当继续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分配制度,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缩小城乡、区域、部分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优秀成果, 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后, 健全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服务.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希望通过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民生思想的内涵更加的丰富.目前, 我国不断完善社会的保障制度, 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已经提高到10%, 对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由55元统一提高到70元, 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 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 使处于突发性急难特困的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同时对高龄或者失能的老人、留守儿童、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 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之中国所必要乎?[N].新民丛报, 1905:8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中华书局, 1981:297.
[3]毛泽东.毛泽东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45.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中华书局, 1986:389.
点击查看更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