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4 所单独设立的体育职业院校,这些由过去中专体校升格的院校,虽然教育基础条件好,但是,对体育职业与竞技人才培养的关系、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等问题认识仍有待深入。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竞技体育久负盛名,德国人有着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和参与热情,具有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教育制度。二战结束,东、西德国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体育管理模式,统一后,东德的“举国体制”平稳过渡到职业竞技体制。德国体育发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于 2012 年 9 月赴德国对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职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德国体育职业教育综述
1. 体育职业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之中。德国没有单独设立的体育职业院校,体育职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德国有1 所专门体育大学,4 所综合体育学院、16 个体育系。以科隆体育大学为例,该校有4 700 多名学生,有 62 个国家 330名国际学生,设有体育管理、体育传媒、体育健康、户外运动、老年人体育、体育旅游、体育训练、运动技术、体育教育等 25个专业。其中,体育管理、体育服务、体育传媒均不设专业运动技术课的考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如体育市场、体育传媒、体育管理等领域,需要体育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资格证书。德国虽然设有体育类院校,但都强调综合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面向非常宽泛,体育与教育是共生一体的,没有被人为划分,更没有彼此对立。
2. 体育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德国体育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他们一般每5 年进行一次毕业生择业调查,进行专业调整。以科隆体育大学为列,G. King 教授和 U. Hart-mann 教授分析认为,有 50% 以上毕业生从事健身、康复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竞技体育者占 16. 1%,从事体育经济的占20% ,而从事体育传媒者约占 8% 。据预测,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方面的人才需求会相对稳定,而体育经济与传媒领域的需求将增加,其专业设置宽泛,综合性特点明显。多年来,科隆体育大学本、专科层次只有两个大专业,一是师范专业,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除学习体育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同时在其他大学选学另一专业(如: 地理、英语、拉丁语、数学、宗教等) ,需经6 至8 个学期学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时获得国家初级教师资格,可在中小学担任体育课或其他课程的教师; 二是体育科学专业,培养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等,7 个学期完成学科课程学习,此外还需要在“娱乐与竞技体育”和“康复与残疾人体育”等课程模块中选择其一作为专业方向,修完相应的学分,毕业时可获得从事教练员和其他体育科研工作的文凭。
3. 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类。德国体育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安排主要是围绕培养具有解决关键问题能力而设计的,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他们特别强调基础扎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德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大致为: 第一年学科基础类课程。如肌肉类型介绍、训练的原则和方法、怎样发展力量、教学法,往往课程与某一个项目结合起来,把生物力学或运动学结合到肌肉训练等内容中来授课。第二年选择专项化的定向课程。如: 足球的技战术,学习论文怎样写? 学院开设的术科项目有 10 至 12 个,(4 种球类、2 种业余项目,如定向越野、冬季项目等) 项目学习,一般是每周 3 小时,学生会选择2 至3 个项目。学生未来的职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争取考上 C 级教练员。如: 莱比锡大学体育学院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补充和渗透,在大学一年级 40% 至 50% 用于实践,50%至60%用于理论学习。大学二年级理论课会加大学分,开设体育研究方法、体育经济、营养和健康、运动训练等课程,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水平队的教练员或向体育休闲产业、传媒或者攻关领域、残疾人体育等方向发展,学生可自由选择,提出将来的主修方向,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4. 院校与协会合作紧密。院校和体育俱乐部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院校找到体育行业协会,再由协会找体育俱乐部,共同使职业教育与培训达到最佳效果。课程的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 3 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教育培训,始终都是按照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的。德国体育俱乐部和相关产业发达,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俱乐部大都有自觉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理念,有一半以上的俱乐部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俱乐部参与职业教育,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又可解决教育的投入问题。笔者所考察的法兰克福大学体育系与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法兰克福队主场) 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承担大部分体育场运营工作,他们在俱乐部会工作 1 至 2 个月再回到学校学习。笔者在走访参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时,承担讲解引导的都是该校的实习生,他们对职业的管理过程都非常熟悉,规范严谨,所问之处都能一一作答,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把职业工作的过程了解得非常透彻到位,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二、德国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
1. 认证。德国建立了良好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准入制度、免费制度等,法律规定,大学之前的教育全部免费,18 岁以上青年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开始职业生涯,凡应聘岗位工作,均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且每 4 年重新注册。德国目前有350 多个职业,660 多个认证机构。
德国体育行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是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工作人员。体育教师在获得体育学院学位的基础上,必须取得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历,亦即双学位的要求。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招聘的范围广,一个岗位的招聘可能引来几十个人的应聘,评聘分离,保证质量。德国体育教授评聘一般要经过五个程序: 刊登招聘广告; 成立由教授及学生代表组成的聘任委员会; 应聘者面试并参加试讲; 聘任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审核、确定三名候选人报专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认可后由校长呈报文化部长,由州文化部长确定最终入选者。
德国教练员必须通过体育协会教练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晋升资格的评定由各个单项协会负责。培训分为硕士教练员、A 级、B 级和 C 级。其中硕士教练员、A 级由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会的教练员学院组织进行,B 级、C 级由州及地方体育联合会负责; A 级要完成90 课时教学计划,B 级为60 课时,而 C 级为120 课时。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工作人员按工种大致分为三类: 管理人员、教练员、志愿服务人员。管理者和教练员若要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必须通过统一的培训、考试及至拿到证书。各级证书都经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认可,每4 年还要接受进修培训,再重新认证。德国职业运动员分为 A、B、C、D四种级别。A 级为世界前10 名的运动员; B 级为国际比赛可以获奖的运动员: C 级为在国家青年队; D 级为地区性的运动员。
2. 培训。德国教练员由学院承担教练员的职业培训,隶属于德国奥委会,它不同于学历教育。从刚刚参加工作到每一级晋升,都需要完成规定的培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教练员培训体系的内容不是固定的,它随发展的需求来调整,社会对体育管理、康复和老年人体育、全民健身和假期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内容也加大,竞技体育内容只占培训的一小部分,全民健身占绝大部分。德国教练员学院在全国有400 多位培训师资,全部兼职,教练员在区域联盟中一起开展培训,每二年要进行高水平的培训,交流心得,也为全国的教练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支持; 同时,每4 年要进行学术交流。
德国退役运动员要想在体育行业发展,参加教练员培训是必经之路。运动员从事教练员毕竟少数,主要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协会、企业) 为运动员提供培训,但这些培训重点不在竞技体育,而是在体育管理等相关的行业,如健康、经济、旅游等,这些相关的行业是解决运动员今后职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科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副主任 O. Heine 博士向笔者介绍了一项调研结果: 德国有 60%至 65%的老百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参加锻炼的三大动机是健康、健身、娱乐(愉快体育) ,最后才是竞技体育。科隆城市体育协会管理总监 R.Kilzer 教授概括工作的目的是: 为更多的人能参与体育。德国体育职业教育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不断改变,内容越来越宽泛。德国体育领域有这样的变化,Dr. HansE. Ulrich 博士创建了第一家“德国 IST 体育休闲旅游学院”。经过 20 年的发展,IST 学院已经是欧洲体育休闲领域最富竞争力的培训机构,主要培训项目已经覆盖体育管理、高尔夫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管理、足球管理、健身管理、养生和水疗管理、私人教练、会展管理等领域。该院与德国及欧洲多个国家的体育协会和行业协会有着紧密的合作,逐步成为体育管理类职业的权威培训机构。
3. 科研成果转化与服务。笔者所走访的科隆体育大学、莱比锡大学体育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体育学院等,发现各大学的教授们均实质性地参与社会服务,他们扎实的研究能直接应用到运动训练、医疗健康服务中,科研服务水平之高,令人惊讶。
德国政府选择性投入科研资助,教授们要想确立学术上的地位和拥有良好资源,必须不断去争取资金; 另一方面各体育俱乐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企业等,因为经费、人员、能力等有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大学的科研、人员优势,保证自己在科研创新和效益上收到良好效果。双方迫切需求,形成了一个效益最大化的互动团队。无论大学、体育俱乐部等,除团队核心人物固定,其他力量和资源均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灵活形成,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资源。在这样的机制运行中,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非常快,同时,应用性研究不断被强化和深化。以法兰克福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科学教授为例,他所主持的研究所主要研究运动监控与评价,运用于竞技体育及医学康复领域,受到普遍欢迎。目前开发了通过肌肉对不同振幅的反射来训练肌肉的速度,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服务。同时,该技术经过改进,又为肌肉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技术服务。德国教授每项研究从开始到成果发表大约需要 6 年,到应用则需要 10 多年。
在德国,“教授治校”早已成为大学发展的根基。以莱比锡大学体育学院哈德曼教授为例: 他受聘教授委员会,也受聘于科隆船艇训练基地、科隆体育大学、德国柏林赛艇训练基地等,围绕哈德曼教授,形成专业化优势团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哈德曼教授在业务上享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地位,真正是一个学科带头人,学院其他事物性的管理服务要围绕教授这个团队开展,行政属于配角。以此,最大效益地提高了大学学术上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增长,教授成为大学真正的核心,成为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主力,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畅通。
同样,德国的管理服务水平也让人赞叹。笔者走访明斯特体育精英学校接待工作均由校长承担,能够做精彩报告,并亲自拿一大串钥匙,逐个打开场馆,介绍讲解,交流解答,送别等等,都是校长一人完成,其他人员很少参与,德国人的高效敬业可见一斑。德国人以其专业严谨和热情,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对德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分析
通过对德国体育职业教育情况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德国体育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1. 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德国体育、体育职业教育是融入在教育之中,并没有单独设立,自立门户,它是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德国,笔者看不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院校、职业院校的多层划分和管理,看不到行政垄断,更多是融为一体的为人发展的教育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的教育特性显露无遗。因此,在德国,找不到一所与国内相同的体育职业院校,但各体育院校均开展体育职业教育,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2. 重视综合基础知识。德国体育职业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终身教育,人的发展和职业的发展无极限,体育职业教育也就无尽头,职业教育并非是工具化单一的技能教育,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其落脚点。因此,德国体育职业教育特别强调综合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基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职业发展。
3. 法律法规明确健全。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不仅建立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上,同时,注重贯彻到法规中,一方面保护人人享有公平的职业教育权利; 一方面保护在匹配教育资源中优秀者优先。在德国,18 岁前教育免费,严格的岗位认证制度,办学的自主权,教育的共同参与权等等,均有各种法规来确立,特别是“教授治校”有着良好的体制机制做保障,教授们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 院校与俱乐部紧密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活力来源与企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德国体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一体,校企双赢来自于各自生存发展的根本需要,院校对社会开放成为发展的根本出路,结合与生俱来。
笔者在德国的考察,听到最多的是院校的合作情况介绍。可见,德国体育职业教育依赖与市场需求多么强烈,合作多么密切。
四、启示与思考
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笔者在考察中,所到的体育学院、体育场馆、体育精英学校、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周边环境幽雅,随处可以看到大量体育题材的人体艺术画、雕塑等。科隆历史博物馆、科隆体育博物馆所展示的体育历史文物,无不在张扬人体美的主题,西方体育人文传统深厚,历史悠久,人文素质教育浓厚。
我国体育职业院校由中专升格,本身大学文化沉淀少,人文氛围较差,学生主要是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普遍弱,教学改革中往往盲目套用“工学结合”、“厂中校、校中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等,丢掉了符合体育学生实际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此,体育职业院校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基础文化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对服务人才的需求,特别需要在术科教学改革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上下足功夫,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教学时数,加强公共课程教学师资引进和聘任,实施选课、选教师的组织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探索更加适合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院校的举办,意在解决运动员的出路问题,但运动员的出路并非在体育行业内,且体育行业仅仅是体育教师、教练员岗位,非常狭窄。我国十几所体育职业院校办学越来越萎缩,招生越来越缩小,已经说明体育职业院校仅仅围绕体育特色而放松综合知识培养,只能走向死胡同。
体育职业教育摆脱工具化思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2. 体制机制创新。德国体育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围绕服务人的发展形成的有机整体”来发挥其功能,其发展目标始终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目前,我国体育管理最大的弊端是体育工具化,被人为割裂,形成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管办不分;而且目标单一,在唯金牌下形成封闭的体系。体育职业院校在这样大体制下没有办学自主权,变成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从属或二级服务部门,无法按照人才培养特点形成办学活力。
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从计划经济残余的专业竞技体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竞技模式过渡; 从条块分割的行政垄断向管办分离、政府买服务、协会自主发展转变。制度的突破,首先需要树立体育整体功能思想,把体育职业教育从体育系统的独立封闭的小系统中解放出来,回归社会大系统中,才能够真正发展。
德国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因素是各州拥有文化自主权,各州按照自身情况,制定政策,建立了成熟的职业认证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针对性强的职业标准和要求,并且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转换认证,从而形成有效灵活的职业教育。在职业培训过程中,所有的考试都由行业协会来组织和认可,在制度设计上紧密为行业服务。我国要下大力气抓职业能力水平的认定,通过等级和认证来调动和引导各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发展,各类职前、职后教育围绕职业能力认定不断扩展、丰富职业教育。政府不应行政划分普通职业教育、体育职业教育,造成各自发展中的冲突和隔阂,要让教育自身去做主,按照学生需要去发展,去选择。
3. 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是体育职业院校安身立命之本,是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职业教育成效的尺度。德国体育院校的校企合作密切,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互动双赢平台好,所以体育职业教育充满了活力。
笔者所考察的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法兰克福队主场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主要由企业自主开发运营,政府只扶持部分经费。法兰克福大学体育系与他们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承担大部分体育场运营工作,该场馆巨大,管理运营复杂,但是企业依靠院校科研和人力智力优势,形成联办共建模式,促进发展,实现双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体育多年在“举国体制”下,体育行业形成了庞大的资源优势,场馆开发和资源利用已迫在眉睫,这为体育职业院校提供校企合作优势,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中,特别需要体育职业院校助力,在体育为社会、为市场服务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在体育职业教育参与下,以奥林匹克体育场馆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大平台; 以三级竞技体育训练网络为主干,走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
我国体育职业院校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尽快建立法规,使院校和社会能够形成双赢的渠道和机制; 另外需要院校首先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源是科技创新和转化,只有科技创新转化做得好,能够解决行业之所需,才能够立校,才能够双赢。否则,只能成为培训学院或培训机构,培养不了高水平的职业人才。因此,体育职业院校要下大力气找到科技创新和服务的突破口,这是发展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波. 德国体育研究[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67 - 72.
[2] 曲宗湖. 杨文轩.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7 -120.
[3] 谢碃. 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再认识[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