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作为一门注重实证研究的学科,其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社会管理人才之重任。然而,社会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沿袭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理论性课程、讲授性课程占据了当前教学内容的主体,实践课程开设较少。这种偏重教学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学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且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而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从安徽省A大学选取社会学专业的114位同学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114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问卷113份,回收率达99.1%.按照年级划分,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35.4%、31、9%和32.7%,男女比例分别为37.2%和62.8%.我们拟立足于问卷调查资料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安徽省A大学为例,分析社会学专业教学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当前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其改革走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辅;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轻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等。显然,其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抑制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弊端。
本研究显示,81.4%的同学认为,目前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是纯粹的课堂教学模式;被调查的114位同学之中,无一人认为当前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只有个别同学认为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67.3%的同学认为学校并未开设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62.8%的同学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存在诸如任课老师照本宣科、课堂互动讨论较少以及部分专业教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在与社会学相关的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中,同学们参与的大多是诸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社会学学术报告等拓展理论知识的活动,而那些能够提升社会学专业应用技能的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却较少参与。在考核方面,一般多用统一的试卷来测量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能力方面则不作要求。根据调查资料可知,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其他不注重经验调查的人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并无二致。目前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纯粹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把理论知识打包成系统、完整、且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则要求甚少。
与之相对应,国外教育界出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应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应自主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来的教学模式;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即主张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与老师的探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既关注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既符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又为社会培养了符合需求的人才。
显然,我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远远滞后于西方世界,需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需要。而对社会学专业模式进行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增加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社会学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和地位,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成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模式。
二、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的社会学专业教学只关注到了社会学作为高校的一个“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而忽略了社会学专业本身注重实践的个性。高校目前采取的统一安排上课、统一安排考试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多种弊端,既不符合社会学专业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特点,也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有必要进行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社会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之地位。
(一)当前的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学注重应用性与实践的专业特点
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其理论归根结底也是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目的是推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是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并没有切合社会学的这一学科特点。社会实践可以使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是检验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是纯理论式的课堂教学,学校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开设与社会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我们的调查发现,有81.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中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教学。
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也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对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学专业本身既要求实证调查也要求理论分析,实证调查作为一种实践,既能够验证社会学相关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然而,目前的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是纯理论式的课堂教学,再加上这种理论是经过教科书和老师加工整理过的系统的逻辑知识,受专业教师队伍理论素质、教师教学手段以及学生自身经历不足等因素影响,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少之又少。
由于社会学专业教学中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对课堂上所学的社会学理论加深理解。据我们调查发现,97.3%的同学认为在社会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不能完全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学习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现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学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各国、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感越来越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德才兼备”,还要“又红又专”.“专”即是指专业。具体到社会学专业人才方面,则是具备扎实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社会调查技能的社会管理人才。
现实情况是,“社会学的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统一的试卷进行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不应只注重考试成绩,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如此,才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社会学专业人才。
(三)社会学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有诸多裨益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成为社会学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社会学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有诸多裨益,具体说来:首先,可以弥补社会学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有更深的理解,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可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其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学专业的学习活动中去;再次,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为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做好准备;最后,可以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学尽管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注重经验考察和理性分析的特点,但在高校目前的社会学专业教学中,社会学的这些特点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沦落为很多老师和同学在口头上的应有之义,甚至被个别老师和学生直接忽略了,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实践教学方式的促进恰好可以弥补社会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真正体现出社会学的学科特色与专业特点,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学专业纯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
三、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指出,高等院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学专业不同于理科专业,不需要专门建设的实验室等,其教学模式的改革,譬如对传统课堂的改革,以及增加实践环节等,在学校、学生乃至企业现有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
(一)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实施的场域
早在2004年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长周济就指出,“当前,在教学改革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种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由此可见,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层面,就已经给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政策保证。
不仅如此,中观层面的高校领导和以及微观层面的社会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逐渐有意识地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我们调查的安徽省A大学,该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多次召开针对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研讨会,并批准多项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等。院系与外界联系成立了可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习基地与实践场所,为学生开展实践、实习等大开方便之门。广大社会学专业教师也在对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不懈的努力,如在课堂之中逐渐添加课堂讨论与互动、应用性的技能和知识、积极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学术项目的调查研究等等。这些积极地尝试都有助于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知识传输渠道的多样化为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手段保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QQ、MSN、E-mail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也为知识传输的重要渠道。网络的普及更把全球的知识信息连接起来,使得知识传输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层面。适应这一变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随之而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把学生至于学习环节之中,专注于从多种选择中选取需求的内容,教学生知识获取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具体到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对面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崭新的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社会学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与之相对应,社会学专业教师角色的转换,即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灌输知识的中心,而更多地转变成为学生提供指导、监督的角色。
同时,知识传输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原本教师教授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大为缩短,老师、同学可以利用这部分时间来进行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如观看社会学专业相关纪录片、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组织讨论或专题讲座,老师组织学生针对某项专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及到实践基地进行锻炼等。
(三)充裕的课余时间与参与实践的强烈意愿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提供了可能
高校大学生的假期较多,暑假、寒假、周末,加上清明、端午、五一、十一等全国性的公共假日,以及没有课程安排的学期等,使得现代大学生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些都为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提供了时间保证。然而,“大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时间意识,但时间管理计划性差,时间管理效率偏低,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总之,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整体上不容乐观。”因此,现代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需要老师给予指导,更确切地说,需要老师指导如何利用自主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对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其中加入实践环节则顺应了这一趋势,满足了社会学专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在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资料发现,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开展实践教学有着较高的期望。据调查资料显示,A大学社会学专业被调查的114名社会学专业学生中,有84.1%的同学坚持认为社会学课堂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有92.9%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社会学相关的实践课程。学校与专业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提升专业技能,又可以在与老师、同学乃至企业等交往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等得到加强,这对于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某些实践基地的设立以及专业教师的参与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必要平台
学校或者教师在校内或者校外建立定期社会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方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3.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约有8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学专业教师的课题,或者教师组织的社会调查,或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与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我们还发现,有不少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结合学生管理的学分机制,建立定期社会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有积极性,因而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能使其内在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企业乐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这都有助于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此外,很多社会学专业教师手头都有科研项目与实践课题,也非常乐于带领指导本科生参与到课题调查研究中来。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社会学专业教师的很多课题都是立足于实证调查基础上,需要进行若干时段的社会调查。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且又有开展社会调查的需要与意愿,与此同时,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受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懂得基础的调查方法,是较为合适的调查实施者与项目参与者。二者结合起来,利用在寒暑假期间和相对时间较长的节假日开展调查活动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显然,社会学专业教师课题调查的开展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结语
社会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关注课堂而忽视了社会与田野,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学专业本身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特点。因此对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仅是必要的,并且在现有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在宏观层面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现代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高校中社会学专业培养的社会学人才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社会管理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