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高低程度,一般按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同期财政支出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在养老保险发展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的资金供求状况,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影响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一些因素其合理取值范围不尽相同,因而其适度支出水平也有一个合理区间界限。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超出合理区间的上限时,其支出水平超出了该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表明其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处于超度状态。当低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合理区间的下限时,其支出水平不能有效地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表明其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处于低度状态。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越高。当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处于适度区间上下限范围之内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适度区间上下限范围之外时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1].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蒋雪峰(2008)的分析在对我国一些典型地区养老保险支出统计方法及统计口径修改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计量模型就我国一些典型省份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通过对这些省份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各个地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2].陈程、李正龙(2011)则是以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计量模型对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市的养老保险实际支出水平低于适度支出水平下限,并根据其研究结论在结合现实中养老保险支出财政负担的基础上从人口政策、户籍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张海川、郑军(2011)、胡妍妍(2013)等的研究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精算模型,采用历年统计数据就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支出水平和适度支出水平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相对于适度支出水平严重偏低,实际支出水平严重偏低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水平、地方财政补贴、基础养老金标准都很低[3].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保持在适度范围之内提供了有益探索,也为笔者研究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仅仅从省域尺度范围的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或全国范围的某种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进行了探讨,针对全国范围内整个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研究在国内文献中还鲜有涉及。因此文章尝试就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利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测定
1.测定模型构建[4,5]为了构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计量模型并对其适度支出水平进行测算,现做如下一些基本假设。
假设 1: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按年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
假设 2: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我国所有在职劳动人口,具备资格的任何老年人都能够按照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假设 3:鉴于在职劳动人口缺乏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且劳动年龄人口能够较好地代表在职劳动人口的养老负担状况,故采用国内外常用的劳动年龄人口替代在职劳动人口估算我国社会养老社会保险适度支出水平。
假设 4: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采用替代率计算,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人均社会养老保险金额占其在职劳动时人均收入的一定百分比。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可用(1)式来表示: Y=M/G (1)公式(1)中,Y 为我国某一年度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M为我国某一年度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总额,G 为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设我国某一年度人口总量为 T,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 X,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为 E,则我国某一年度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总额 M 可用(2)式来表示:M=T×X×E (2)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采用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 R 表示,即可用下式来表示:E=W×R (3)其中,W 为我国在职劳动者年人均收入水平,R 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则(2)式可改为:M=X×W×R×T (4)按照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有关生产要素分配原理,笔者把国内生产总值的要素投入分为两个部分,即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和资本生产要素投入,并且假定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按照两者各自的要素投入比例进行分配,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G=AK1-aLa(5)其中,A 为在特定技术因素下的全要素生产率,K 为资本总投入量,L 为劳动总投入量,a 为劳动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0<a<1)。
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在职劳动者年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劳动生产分配系数,假设用 P 表示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在职劳动者年收入总额 S 为 T×W,那么 P可表示为:P=T×W/G=a (6)根据上述分析,就可以得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计量模型为:
Y=X×R×P (7)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主要由老年人口比例、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和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这三个变量来决定。因此,要确定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适度界限,就需要先对这些变量的参数进行取值。
2.相关参数取值
由于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人口政策,因此随着 20 世纪 50年代至 20 世纪 70 年代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的这一部分人口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会加剧。按照当前我国 60 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在 2010 年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后出生的这一部分人口已相继进入老年,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生的这一部分人口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放缓。为此,文章根据影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几个关键变量就其在2014 年到 2040 年这一期间的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取值后进行分析。
(1) 老年人口比例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在职劳动者按照 60 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进行退休,因此文章分别以 60 岁及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养老金领取起始年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 2013 年人口数据的相关资料,2013年我国 60 岁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 14.90%,比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 4.57 个百分点,60 岁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年均分别增加 0.35%.鉴于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态势。文章设定我国 2014- 2040 年期间 60 岁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每年增加0.40 个百分点。
(2)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
根据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关于劳动边际产出和资本边际产出的估算,劳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为 75%,资本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为 25%.因此文章设定我国的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为 75%.
(3) 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
当前绝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合理替代率介于 40%~60%之间,鉴于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我国也将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改革目标设定为 60%左右,故文章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下限设定为 50%,上限设定为 70%.
3.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测定
在上述参数取值确定后,应用文中设计的计量模型就2014- 2040 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见表 1.
【1】
从表 1 的测算数据可知:
(1) 人口老龄化进展极为迅速,老年人口规模极其庞大
尽管在 2000 年我国刚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在 2014年我国 60 岁及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 15.30%,到 204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 25.70%.国际经验证明,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和其他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国家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前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我国还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不仅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典型“未富先老”而且人口老龄化进展极为迅速,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超过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而达到人口老龄化的峰值。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实行极为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使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严重偏低,随着 20 世纪 50 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这一部分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比例将急剧提高。
(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水平呈逐年上涨的态势
2014 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上下限分别为 8.03%和 5.73%,2030 年的上下限分别达 11.39%和 8.14%,到 2040年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上下限达 13.49%和 9.64%,不论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的上限和下限都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整个社会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必然增加,否则将满足不了这些老年人维持正常生活的需要。当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之后,其晚年生活凄景惨淡,不仅会影响在职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还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3) 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区域界限逐步扩大
2014 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支出上下限相差 2.30 个百分点,2030 年的上下限相差 3.25 个百分点,到 2040 年时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上下限相差 3.85 个百分点,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上下限的差值都呈逐年扩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即使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范围一直保持在原有水平不变,由于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其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上下限的差值都会扩大。另外,随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用于老年社会养老的财政支配能力越来越强,政府除了保障老年人正常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会逐步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提高老年人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这无疑会提高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上限,导致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上下限的差值逐年扩大。
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实际支出水平分析
由于我国针对不同职业群体采用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且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标准差异较大,因而文章将我国老年人口享受养老保险的人群根据享受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即国家行政机关退休人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老年人口 (根据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文章所指的城乡居民是指没有被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部分城镇居民和所有农村居民)。然后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就 2013 年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进行分析,201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58.80 万亿元,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老年人口总量为 2.02 亿人,社会养老保险总支出为2.43 万亿元,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为 4.13%[6,7].2013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实际支出水平见表 2[8].
【2】
从表 2 可知 : 2013 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年人均养老金待遇标准分别为 4.73 万 元和 4.05 万元,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年人均待遇标准为 2.25 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年人均待遇标准为 1232 元。2013 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一体化人均收入水平 18311 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6955 元,全国就业人口 76977 万人,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56.7%[6].为了便于计算,假定城乡在职劳动者的人口比例均为 56.7%,则机关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是我国城乡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146%,是城镇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99.2%.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是我国城乡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125.3%,是城镇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85.1%.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是我国城乡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69.7%,是城镇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47.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是我国城乡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3.82%,是农村在职劳动者年人均收入水平的 7.85%.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方面分析结果:
一是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整体支出水平低于适度支出水平的下限。2014 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的下限为5.73% ,但 2013 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仅为4.13%,低于适度支出水平的下限。养老保险实际支出水平的偏低不仅不能有效地保障老年人各项生活的需要,还会影响养老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功能和作用的实现。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太高。尽管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支出水平较低,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标准普遍过高,行政机关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达 90%以上,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达 80%以上,远远高于国际上养老保险 40%~60%的替代率。鉴于这一部分群体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其收入水平本身高于全国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因而其社会养老保险的绝对待遇标准也远高于城镇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
三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过低。2013 年我国城乡居民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标准仅为年人均 1323 元,即使按2013 年农村在职劳动者 15700 元的收入水平,其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仅为 7.85%,远远低于国际上社会养老保险 40%替代率的下限。由于这一部分人群收入水平本身很低,极低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难以有效保障这些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是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比较适宜。2013 年我国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年人均待遇标准为 2.25 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是我国城乡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69.7%,是城镇在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的 47.3%.与文章设定的社会养老保险 50%~70%的替代率基本一致。这一部分群体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其收入水平略高于人均收入水平,社会养老保险的绝对待遇标准也与我国城镇在职劳动者的人均消费支出接近,不论其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还是绝对待遇标准都比较适合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国情。
四、讨论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支出水平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同影响。当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低于适度支出水平时,它难以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老年人口患病住院的概率较大,即使他们能够享受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但仍需要自己支付部分费用。另外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孤寂,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来满足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还需要服务和精神上的保障。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付水平较低时,不仅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维持正常生活的物质需要,更谈不上服务和精神上的保障,这必然导致老年人产生悲观厌世情绪,进而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与此同时,在职劳动者看到老年人当前的生活窘况后,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将来的生活状况,从而影响其在职劳动时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当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高于适度支出水平时,尽管它能够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支出也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民收入中储蓄的部分主要被用于投资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较高时,整个社会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用于投资的部分减少,投资减少必会导致国民经济增长率降低。国家政府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导致财政赤字急剧扩大。另外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与在职劳动者和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高度相关,当在职劳动者和企业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摊入企业的生产成本时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而只有当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保持在适度支出水平范围之内,既能够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较低,特别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极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太低。2013 年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年人均720 元。基础养老金一方面体现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和互济互助性原则,另一方面主要为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而其标准一般都会按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各项生活费用设定,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只有我国当前农村贫困标准的 1/3.
第二方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时间较短,个人缴费档次较低。根据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个人缴费不足 15 年的可以在最后一年内一次性交齐,对于年龄已经超过 60 岁的,个人可以不进行缴费而按基础养老金待遇标准发放。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间还不到五年且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按照较高档次一次性补缴多年的养老保险费其经济负担过于沉重,因此他们一般都会选择较低水平的缴费档次进行缴费。
第三方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个人缴费和地方政府补贴两部分,个人缴费越多地方政府补贴越多,而且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标准不低于年人均 30 元。鉴于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倒挂的现实状况,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都需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整个财政的运转,根本没有有效的财政收入来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足额补贴。
相对于城乡居民极低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均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很高。这一部分人群当前仍采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在列宁有关社会保险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前苏联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相比较,前苏联在养老保险的在职劳动收入水平与替代率上采用逆相关原则,而我国采用正相关原则,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极高。由于这一制度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当前已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基础。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根据市场经济机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前文分析,这一制度的筹资模式、筹资标准、资金来源比例、待遇标准以及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都比较适合当前我国国情。这种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养老保险待遇标准而且收入水平越高养老保险替代率越高的养老保险体制,不仅有违于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不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且还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因此应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标准、筹资比例和待遇标准等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消除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碎片化”状况,降低整个社会养老保险衔接转移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除当前我国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造成的待遇差异,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9,10].
五、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文章采用历年相关统计资料并构建计量模型就 2014- 204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和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实际支出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实际支出水平位于适度支出水平的下限,但在不同群体间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差异较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很高,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筹资标准和筹资渠道比较适合当前国情,其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也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合理取值区间相一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极低,难以满足这些老年人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健全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已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和筹集模式也符合当前国际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三分筹资和部分积累筹资模式的发展趋势,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既与当前国际上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合理取值相符合,也能够保障我国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相对于目前国际上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标准,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总投保费率较高,8%的个人投保费率和 20%的企业投保费率会给我国企业及企业职工造成较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影响了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因此应逐步地降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总投保费率,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行渠道和投资比例,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行收益率,既有效地降低了我国企业和企业职工的经济负担,又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职工维持老年基本生活的需要。
2.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仍然沿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基础,因此应对这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模式,根据前文分析,这一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且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已在筹资渠道、筹资标准、筹资模式、基础养老金标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鉴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已成功了运行了近 20 年,有效地保障了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因此应借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采用“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模式,并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就筹资渠道、筹资标准和基础养老金待遇等方面建立与城镇企业职工相一致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上述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老年人口比例较大,占全国老年人口的 60%以上。尽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支出水平研究也采用“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模式,但其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和基础养老金待遇标准都远低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因而其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很低。
即使按照 2013 年农村在职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 15700 元的标准,其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还不到 7.85%,远远低于国际上40%~60%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合理取值区间,只有 2013 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 1/3,不能维持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鉴于我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经济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改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人群主体为农村居民,这一部分人群其收入不仅较低而且不稳定,与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应以我国农村在职劳动者年人均收入水平作为确定个人缴费档次、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的基础,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地方政府补贴和基础养老金标准,使其与城镇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投保费率、企业投保费率和基础养老金相对待遇标准相一致。这样既有效地贯彻了多缴多补的原则,也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和替代率,有效地保障城乡居民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
4. “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采用名义账户制
名义账户制是将个人和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直接支付给当前老年人口进行养老,将缴费权益计入个人账户用于缴费者在老年时进行养老。尽管个人账户在缴费时没有实际存入现金,但在老年时严格按名义账户的缴费权益记录和投资收益率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于名义账户没有实际资金积累,因而其名义资产的投资增值按缴费年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来记录投资收益权益[11].鉴于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很不健全,使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很低,个人账户采用名义账户制后不存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问题,解决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收益较低的问题。
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目前仍采用国家保险制度,在向“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型过程中,如果采用个人账户实际资金积累制,必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在转型中形成巨大的“隐形债务”.如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标准和筹资来源比例进行缴费并且个人账户采用实际资金积累制,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地方财政补贴的这一部分资金将给我国财政支出带来不可承受的经济负担。由于名义账户制实质上是按照工龄来记录缴费权益,并不存入实际资金,因此既能够避免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转型过程中引起的“隐性债务”问题,也能够避免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采用个人账户实际资金积累时带来的政府财政双重补贴负担。
5.分阶段、渐进地延迟退休年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适度的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老年人维持基本上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尽快完成,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是这些国家在工业化完成之后人口年龄结构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其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为了减轻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财政支出负担,除了个人账户采用名义账户制之外,还应该分阶段、逐步地提高我国退休人口的年龄标准。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标准较低,平均退休年龄还不到 60 岁,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退休年龄标准绝大部分为 65 岁,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提前了 5 年以上。当前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 75 岁,与工业化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相差近 5 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和进一步健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应根据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分阶段、有步骤地延长我国的退休年龄标准,降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水平,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2- 130.
[2] 蒋雪峰。 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适度性研究---基于我国代表地区的实证分析 [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8(05):61- 65.
[3] 胡妍妍。 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研究 [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3(05):39- 40.
[4] 王亚柯。 基于精算估计方法的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1(5):154- 162.
[5] 贾宁,袁建华。 基于精算模型的“新农保”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2010(3):95-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