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寿险领域, 保险公司往往用综合成本率等传统财务指标来衡量某类客户的价值,并以此作为年度业务策略制定、承保规则制订、再保方案设计和绩效考核评估时的重要参考。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升级、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保险公司上市带来的经营环境变化, 传统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被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者所意识到。 在此背景下, 笔者提出一种新方法———风险收益分析法,按客群分类综合评估收益和风险水平,并探讨该方法在业务策略、承保规则制定、再保方案、绩效评估等领域的应用。
一、传统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
财产保险公司往往用综合成本率来衡量某一类客户或业务的价值, 衡量业务的承保利润水平。 综合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成本率=已赚保费-已决赔付-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各项费用/已赚保费。
简单地说,综合成本率是指单位已赚保费的承保利润。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升级、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保险公司上市带来的经营环境变化,综合成本率等传统财务指标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
(一)不能适应“偿二代”监管体系
2013 年 5 月,保监会颁布了《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 2014 年 4 月,保监会就“偿二代”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并开展财产险行业测试。“偿二代”即将全面铺开,其目标就是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在“偿一代”监管体系下,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要求只与自留保费有关,而与业务类型无关,也与风险水平无关。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同自留保费所占用的资本一样,不同业务之间的综合成本率是具有可比性的。但在“偿二代”监管体系下,监管机构要求的资本不仅与自留保费有关,还需要考虑不同业务的风险水平。因此,虽然某类客户的综合成本率低,但因其风险水平比较高,所以就很难用综合成本率来准确地衡量客户价值的高低。
(二)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短期性
财产险行业经营范围是短期的非寿险产品,其特性决定了其综合成本率、综合赔付率等财务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会发生大的波动。以综合成本率为例,该指标值随承保周期而出现较大波动,而一旦发生台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事件后,综合成本率的波动幅度还会更大,而这种波动正是风险的正常体现。 因此,在单纯依赖综合成本率指标进行业务决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通常会因某类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持续高于 100%而暂停该业务。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随着持续亏损,部分保险公司会退出市场,而其余保险公司则会提高承保条件,可能过不了多久, 该业务就可以实现盈利。 综合成本率等指标未能把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容易导致决策的短期化。
(三)不能有效地对接资本市场的价值评估
目前,人保、太保、平安、新华等保险公司都已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仅看综合成本率、 利润这两个指标, 有些企业这两个指标的值相差不大, 但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却相差甚远,表明综合成本率等传统财务指标不能解释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的估值差异。 境外交易所也存在这种差异。 实际上,这种估值水平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风险水平的差异。
现代投资理论中的夏普比率,衡量的是投资标的每承受一个单位风险,会产生多少超额回报。 其公式为:夏普比率=[E(Rp)-Rf] / σp其中 E(Rp)为投资标的预期报酬率;Rf为无风险利率;σp为投资标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大说明企业的风险水平越高。
夏普比率值较高,意味着企业每承受一单位的风险,所产生的超额回报也较高,因此市场给予的估值也应该较高。 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来说,综合成本率较小的波动区间才是其风险管理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而这是单纯的综合成本率指标所无法体现和衡量的。
二、新的客户价值评估方法
从前面的分析看到, 综合成本率等传统财务指标未能把风险因素考虑进去。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客户价值评估方法――风险收益分析方法,按客群分类来综合评估收益和风险水平。
(一)风险收益分析方法
风险收益分析方法将收益和风险水平进行比较, 可以采用的指标有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具体计算公式为: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利润/风险水平上述公式中的风险水平需要运用定量评估模型来测算某类客户的风险,一般情况下用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来衡量。 在险价值是指某类客户业务未来一段时间(比如一年)内在一定置信度(比如 99%)下可能面临的非预期损失。 用图表示如下:
在实务操作中, 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公式中的利润因子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口径来计算。 如在业务策略和规划领域,可以用长期的预期利润;而在绩效考核领域,可以用已实现利润。
从公式中可以看到,风险收益分析同时考虑了客户的收益和风险水平,比传统财务指标增加了风险维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契合“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体系。而且,在风险水平的评估过程中,使用的是比较长期的历史数据,因此风险收益分析能有助于拉长分析的周期, 综合考虑较长期间内的风险因素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决策则更有利于保险公司的可持续价值增长。 此外,风险收益分析更能有效对接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的估值方法, 有利于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估值要求直接传导到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中。
(二)风险评估方法
在开展客户的风险收益分析过程中, 关键的一步是要用定量方法评估在险价值。在财产保险公司, 需要根据客户的索赔类型来建立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频率、波动幅度、损失大小和损失发展模式,财产险公司面临的主要索赔类型有 3 种,分别是小额索赔、大额索赔和巨灾索赔。对于小额索赔,可以按意外年度制来收集损失数据发展三角矩阵,因此就可以得到损失发展的波动和最终损失率, 然后通过历史损失率来计算每单位保费的在险价值。
对于大额索赔,可以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来进行风险评估,将损失波动分解为损失频率波动和损失程度波动。 通常情况下, 损失频率常用分布包括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等; 损失程度典型的分布包括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韦伯分布等。 理想情况是,如果能获得足够的数据,可以使用内部数据来匹配损失频率分布和损失程度分布, 然后就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分布类型。 但是,如果数据不支持曲线拟合,只能通过运用类似的标杆对比经验和判断来决定分布。最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来得出总损失分布,然后根据置信度来决定在险价值。
对于巨灾索赔,往往通过专业巨灾模型来进行风险计量。 具体方法不再赘述。
(三)风险收益分析的结论
运用上述方法,我们得到了不同客户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情况,具体请见下图。
从结果看,家财险、货运险、责任险、商业车险客户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比较高,也就是风险收益率比较高。
三、风险收益分析的运用
(一)业务策略制定
根据杜邦分析法,可对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进行分解。 对于金融企业,应从风险收益角度将资本回报率具体可分解为:资本回报率=利润/风险分散化效应前的风险水平×风险分散化效应前的风险水平/风险分散化后的风险水平×风险分散化后的风险水平/股东权益。
上式中,第一项乘数表示风险分散化效应前的风险收益率;第二项乘数表示风险分散化效应系数,该值越大,说明风险分散化效应越明显;第三项乘数表示风险偏好系数,即在现有资本下,公司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对于第一项, 需要找出风险收益率比较高的客户, 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 按照图 2 结果,就是要选择重点发展家财险、货运险、责任险、商业车险等。
(二)承保规则制订
根据前述的资本回报率公式,如果在资本回报率目标、风险偏好系数和风险分散化效应系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目标的风险收益率。在制定承保规则和风险选择时,就可以将客户的风险收益水平作为承保决策的依据。
尤其是对于企财险、工程险和特殊险等险种,通过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建模,计量具体客户的风险水平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 然后将其与目标风险收益率进行比较,进而决定承保与否。 运用这种方法,可确保公司的风险回报率目标体现在对每个承保标的的选择上。
(三)再保险方案设计
风险收益分析方法还可运用在再保险领域。简单地讲,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率情况来决定分出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收益水平高的客户或者业务,应该降低分出比例。 具体而言,首先运用 Remetrica 等软件对再保险方案进行建模,运用随机模拟法模拟不同再保险方案下的自留业务承保结果情况,评估获得的额外风险资本金额和相应的再保险资本成本, 然后计算不同再保险方案的经济增加值,最终选择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再保险方案。
(四)绩效评估领域
绩效考核在保险公司经营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绩效指标的设计非常重要。财产保险公司绩效考核指标往往是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但传统财务指标存在着前述不足,可能会导致考核对象的短期行为倾向。将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对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考虑,有助于公允、客观地衡量每条业务线或者分支机构的价值贡献,建立以“价值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Z].2012.
[2] 美国 coso,张宜霞译.企业风险管理———应用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谢志刚,韩天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 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