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唐贞观年间。表演者身背几个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后击,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还能跃上两人抬着的双杠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深受群众喜爱。
一、翼城花鼓的表演特征。
翼城花鼓的动作特征非常鲜明,翼城花鼓整体的动作特点为观众展现出北方农耕民族所特有的厚重沉稳、豪放粗犷。它的动作规律为上肢灵动、下肢沉稳,上身动作灵活,变化幅度很大,动作节奏欢快热烈,时而气势恢宏霸气逼人,时而优雅俏皮,下半身则是重心下沉,大八字步半蹲,移动过程中多以下蹲、蹦跳、转动为主,表演动作大开大合,随着节奏的变化,时而急促时而婉转,显得刚柔并济,深沉稳健,情绪高涨。
一般表演中是一挎一鼓,将鼓斜系在胸前,双手轮流击打鼓的两面,左手打强拍,右手打弱拍。随着社会的发展,艺人和观众都不满足于一人一鼓的风格打法,有的表演者在身体多个部位系鼓进行表演。翼城花鼓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气势恢宏直逼人心好似猛虎下山,神态挑逗人心如同顽猴下山,节奏灵活多变动作巧妙。
二、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
山西省翼城县的花鼓表演被百姓称为逗花鼓和闹花鼓,从名字上就足以体现出它的热闹场面,以及它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节奏也是慷慨激昂,气场更是恢宏。翼城花鼓在历史的转变下表演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行走表演:一般是在重大的活动期间,舞蹈表演者在街道上行走进行表演,整个队伍由大锣领队,小锣在两侧呼应,花鼓队伍跟在后面,通过锣声来掌握整个队伍的行进以及表演节奏,在行进的过程中队伍可以在闹市、路口等地方停留,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二)舞台表演:舞台花鼓在特定的舞台进行表演,表演有着特定的主题设计、肢体动作、情绪和表达意义,往往用于一些演出的开场或者结束,具有很强的编排性,这种表演一般是观赏价值较高的,且具有研究意义。
(三)广场表演:作为翼城花鼓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广场表演又分为以下几点:
1. 群体表演。不但有鼓手的表演,更是加入了小丑和旦角来烘托氛围,首先是由鼓手出场,之后是鼓手的独自表演时间,在鼓手表演完毕之后再由小丑和旦角来表演,最后是锣鼓表演。
2. 群鼓表演。没有其他的角色,是所有表演当中最带有气场的,这种形式一般上来就进入很快的节奏当中,节奏急促,动作飞快,在快速的打击当中转换队形等等,表演一鼓作气,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整个表演豪放粗犷振奋人心。
3. 高跷表演。这种表演具有一定的难度,非常考验鼓手的功底,鼓手们踩在高跷上一边打着鼓点一边走着圆场,技术高超的艺人还可以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使观众的心也跟着上下起伏。
4. 对鼓表演。这种表演方式被百姓称为“二龙戏珠”,鼓手们分别咬住鼓上的两条绸缎向后拉,使鼓可以停在空中,两人可以交替互打,同时还能够发挥出各种技巧,配合表演搞怪。
三、翼城花鼓的传承。
文化艺术的传承不仅仅要靠政府的推动,更主要的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手口相传并继承发展,下面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老艺人:1. 翼城县南梁镇的康业才,他的一生可谓全都献给了花鼓事业,9 岁开始学习,16 岁的他已经闯出名声,被人称为“黄河两岸的花鼓王”;2. 康业才的徒弟孟广河,13 岁的他跟随师父学习花鼓,四处卖艺,15 岁便在庙会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扎实的底子、精湛的演技被人称赞;3. 李来贵,孟广河之徒,和他的师父一样 13 岁学习花鼓,他的表演风格深受师父孟广河的影响,加上其功底又好还得师父的真传,表演的时候特别到位;4. 张增发,李来贵之徒,并担任花鼓队的领舞,他的表演刚柔并济,注重面部表情,还被人称为“花鼓十三红”.
四、翼城花鼓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翼城花鼓也在不断地演变着。现在的翼城花鼓可以说是翼城县的一种精神象征。翼城花鼓在政府部门的宣传推动下已经越来越被更多人关注,但是在对其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还是略显不足,这门传统的艺术对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在历史长河中翼城花鼓能够传承至今,实属不易。
当今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飞快,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甘落后,翼城花鼓想要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并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能够多多给予其帮助,将这一门宝贵的历史财富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 . 山西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M].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祺 . 我国民间舞表演中的道具及运用特点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