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表演是具有先天性的,格林威尔逊说,“表演的天性来源于最初人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以考验自身的体力和脑力的极限。”人们通过表演行为来达到自身心理的愉悦和满足。因此,从根源动机来说,表演是由人心理内部激发而产生的欲望从而表现在表演行为上一种“游戏”.它在表演中的具体体现为,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时需要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从而从心理活动形成的原因找到符合角色思维的逻辑,推断出演员在一定事件发生时的行为表现,以此完成在舞台上关于人物角色的艺术呈现,让观众乃至自身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因此,表演应该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关于内心的表达。
但同时,表演在塑造人物之初又必须是由自外向内的过程的渐进。演员所创造的角色是演员根据剧本提供的人物,运用所掌握的表演知识塑造出直观的,活生生的角色形象的创作过程。演员对于人物的解读与把握,在第一次读剧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产生关于角色的形象,这些印象就是演员开始对角色进行分析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演员在舞台上的最终呈现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在表演时,演员通过心理暗示反复强调自己就是这个角色,身处于角色的情境中,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每次上台前反复暗示自己规定情境,上场的目的,形体和语言等,外部形象上的相似。一般来说,形似是演员表演的第一阶段,是表演艺术的基础阶段,演员必须先拥有外在“形”的相似,才能去追求内在“神”的契合。演员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尽管生活习惯,经历,心理,性格,习惯等等都与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演员必须先从外在举止行为出发,首先创造出角色的形似,在外在层面上的真实感人,以角色为规范进行外在塑造,让观众在外在层面上接受和认可角色。
演员在完成了外部的形似之后,很快进入到一个僵硬,麻木的境况中,因为外在的相似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表演是无法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角色的生动在于它的生命,因此,创造角色除了要模仿角色,还要理解、体现角色,理解角色最直接的方法是深入分析和理解剧本,搞清楚剧本中的上场任务和心理行动线。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剧作家预先规定的。有时虽然没有直接写在人物的表面语言和动作中,但必须体现在演员表演的人物行动中,演员的表演必须由外部的形似再转而探求内心的神似。在这一过程中,演员从自我的精神出发,对角色进行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理解,分析,研究,体验和创作,从自身的角度对角色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演员的情感、经历与角色融合,呈现给观众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角色,观众能在这样的呈现中体验到角色的真实,能够认可这一角色的舞台真实性。
但是,这对于一个优秀的演员来说还远远不够,有的演员在一次演出中,从某些场戏来看,表演的不能说不真实,具体的行动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戏演完了,观众却总是看不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是因为演员没有尽到一个表演艺术家的责任。演员除了要演绎人物,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现实重现,还要使人物感动观众,荡涤观众的灵魂,这就要赋予角色以灵魂,即化身于角色。
周迅的表演是值得表演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范例。她从未受到过表演专业高等教育,但是她塑造了很多非常成功的角色,她的表演心理被许多表演专业的学者研究。周迅是第一个将百花奖,金鸡奖,金马奖,金像奖,亚洲影后五大奖项的影后收入囊中的女演员,周迅在表演上的才气和灵动被众多导演成为“天才型演员”,陈凯歌更是赞誉她为“一个良好的心灵沟通者”.她的电影表演已经达到了表演的第三阶段,即赋予人物灵魂,与人物进行灵魂上的沟通与融合,她不但领悟到了表演与生活的关系,还有表演与生命,在表演中,她更关注的是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层面。从《苏州河》中的双生花,到《李米的猜想》的都市女孩,她每一次荧幕亮相都能带着观众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到观众的心中。她在节目访谈中曾说过,“拍电影是一直在那个气氛里面,也一直‘相信’了那么多个月,当电影在你面前开始的时候,其实你还是在那个东西里面,还是在角色她的一些反应,她的一些感觉在里面。”她没有用理论化的语言概括她的表演,但是在周迅心里,每个人物都确然活过的,她被那些人物附在身上,按照人物的生命在行走,她替那些人生活,选择,替她们活了一遍。她表演时的感同身受,让观众不自觉地融入到她所塑造的人物内心,每一次,我们透过她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周迅,而是那个人物的内心。
禅宗有一句名言,人生分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表演亦如此,第一层是外部的模仿,第二层是内心的揣摩,第三层,将一切融入整合,外化于形态的表演,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意境早已大不相同。